春耕园学校传统文化教学与展望.doc_第1页
春耕园学校传统文化教学与展望.doc_第2页
春耕园学校传统文化教学与展望.doc_第3页
春耕园学校传统文化教学与展望.doc_第4页
春耕园学校传统文化教学与展望.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 / 13 春耕園學校傳統文化教學與展望一、建校背景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流長。中國傳統的教育,如儒家的養正教育,有史料記載的,有五千年的歷史。而且儒家所有的學問全都屬於教育的範疇。宋朝朱子在大學章句序中說:“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禦、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也。夫以學校之設,其廣如此,教之之術,其次第節目之詳又如此,而其所以為教,則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倫之外。是以當世之人無不學。其學焉者,無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而各俛焉以盡其力。此古昔盛時所以治隆於上,俗美於下,而非後世之所能及也。”近百年來,西風東漸,華夷不辨,道德沉淪,自然破壞,致使陰陽不調,乾坤綱斷。宇宙之氣因之而大變,社會風尚由之而逆轉。而現代教育束手無策,社會政治實難轉寰。此誠華夏民族之可哀,人類前途之可歎。 有鑑於此,近十年來,天下仁人憂之于前,炎黃志士隨之于後,而掀起傳統文化復興之潮。各地辦私塾,誦經典,開講座,談幸福,文化傳播,學術論辯等等,掀起了傳統文化熱。春耕園前身是深圳明道國學培訓中心,於2004年在廣東深圳成立。2009年改名“春耕園”,從南方遷到山東曲阜,並在當地教育局正式註冊。 二、弟子規教育之方法和得失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天命之謂性,天地生萬物,各有所偏,而人得天地之正理而得人性,得天地之正氣而得人形,故人性直接通天理,是善的。人得天地正氣,有浩然之氣下的正心。但是人又有先天的生辰八字、父母氣血等的影響造成的性格之偏,落入後天之後,隨著欲望的增加,還有後天物欲之偏,脫離正心。養正就是將先天已經有的正心存養住,就是儘量少偏。後天已經偏的要修正,這叫修養。養正的教育就是存養和修養這兩種功夫。弟子規教育重在養正而非外在死的原則。重在化,重在養,重在自我內化。1、弟子規的教育主要在童蒙時期。弟子規在這個時期學要注意,孩子若不懂,可以作解釋,但一定讓他自己體會,不要拿弟子規去強硬要求他。讓他自己體會到應當這樣做。他自己體會得了,去按弟子規要求的去做。如果只是你的要求,有一些條目要求暫時跟他的心不能相應,他不一定想做。而我們又作強硬的要求,他會對所有的要求都產生反感,產生逆氣,如此,不如不學。因為這個時期還在存養期間,以存養為主,不要多修,他自然的那個本性本來就是善的。用一些外在的條條框框來衡量評定孩子,很可能把本來天真的心,帶向虛偽。2、重身教。身教的目的就是養他與父母的一體之仁。本來就是從母體中出來的,氣最容易感通,父母對他的愛,他也最能感受。身教讓他體會父母的仁愛之心。比方說孩子的父母也要孝順他的父母,即孩子的爺爺奶奶。父母孝順他的父母的時候,讓孩子跟著。這種教化最切實。他就能感受對父母應該是這個樣。現在種下的種子,以後他自己就會孝。對於社會上不孝的行為,他自己心不能容。讓他知道為人子當孝,從他父母身上感受到這一點。另外,當父母勞累的時候,做家務的時候,讓他在旁邊觀看。他就能感受體會父母的勞累。在他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只要他能幹就讓他幫忙。有的父母,教育孩子說,“你的襪子自己洗。你的衣服你自己洗。”這種方式不好,把他和家人分開了。如果父母和他的衣服一起洗的時候,父母洗大的,孩子洗小的,這樣跟著幫忙,才有意義。這些細節非常關鍵,不能溺愛,不要怕他累,也不要怕他弄得亂七八糟。一開始畢竟不會幹,幹得不像父母那麼好,還是要讓他學。3、言教與嚴教。現在的孩子,受言教最多的都是兒童節目,兒童的電影。甚至說父母和他交流的都很少,一味地讓他看電視。這種方法很糟糕。因為現在的電視節目,包括兒童節目,不僅語言不正,太戲謔,而且都是那種卡通節目。不要鼓勵孩子能言善辯。有些孩子,他知道父母喜歡聽什麼就說什麼,專門揣摩家長的心理,以達到他的目的,這個就很不正。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要鼓勵孩子的孝心。在這個時期他與父母最親愛。那種親愛是自然的本性,是最純真的感受。如果看父母累了,去給父母端一盆洗腳水。他即使不能幹,弄得很髒,也讓他去做,鼓勵他的孝心。言教在這方面也可以給他講傳統孝行的故事,啟發他的孝心。孝親就是他仁心的啟發點,是使他的心不致乎外的養正。另外還有嚴教。“棍棒之下出孝子”。我們受西方教育觀念的影響,才以為孩子跟我是平等的,這些觀念真的是很害人。孩子有私欲之後,就有自己的想法做法,在這個時候最好糾正。“棍棒之下出孝子”最好的例子是曾子。孟母斷機杼也是這個樣,雖然沒有打他,把織布的經線一下子割斷,也是在氣憤之下。那個時候是孟子不想學習,孟母用這樣的方式來教育他。在一定的時候用棍棒糾正孩子的錯誤,非常的關鍵。但是,如果是父母常常心氣不好,心情不好,動輒就打的話,這樣對孩子的傷害非常厲害。所以“棍棒之下出孝子”要把握好。孩子有嚴重的道德上的錯誤的時候要打,不可亂打。如果是你的那種不正之氣施暴于孩子,就會形成孩子未來的暴力。如果父母對孩子深愛,孩子能感受父母的那種親情。他出錯,你打他,他不會有怨恨,他只知道他做錯了父母才打他。如果亂打的話,就整個的把孩子的仁孝之心就打跑了。所以說在這個期間,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要他體會父母的一體之仁,體會對父母的愛。他自己有對父母的仁愛,想表達的仁孝之心往外發出,這樣的正情多加鼓勵。三、為繼續學習找出路春耕園從深圳明道開始學習弟子規,同時帶孩子背誦經典,對家長講解中國傳統教育,影響了很多家庭,也帶出了不少孩子。從小在春耕園學習的孩子,從初中開始進入體制學校的,普遍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春耕園不開設體制學校的語文和英語課程,數學課也作了很大的調整,小學期間在春耕園學習,初中進入體制學校的孩子,回饋回來的總體情況:1、為人好,能約束自己,守紀律。2、比同齡孩子思考問題成熟,處事獨立,自理能力強。3、剛入校時,不適應考試,成績都在班級後幾名。一般兩個月左右,成績就上升到班級前幾名。例李明澤同學,從小在春耕園學傳統文化,初三入曲阜實驗中學,因成績突出學校主動提出幫助建立學籍,2002年考入曲阜最好的高中-曲師大附中,現上高二,成績一直是現在班級第一名。儘管進入體制學校的學生成績普遍很好,但那不是春耕園辦學的理想和目標。春耕園希冀循聖賢修德育人之道,成專門儒家文化學校,擔當養育君子之責任。學生能曆十年寒窗沉靜其心,修德複性,親師樂道,強立不反。應用于人生社會,既可避辭章之學、返古之道之疾,又可免順乎潮流、無所擔當之病。先聖先賢修德行倫、養育君子之道博大精深、淵源流長,非淺嘗即止、半途而廢甚至斷章取義所能及。2009年後,春耕園除小學部繼續循傳統的灑掃應對進退,履行弟子規,學習基礎的文字、背誦經典外,四處尋訪經學老師,加強原有師資的經學學習,希望能真正依聖賢修德育人之道,修身為本,研習經典、辨別義理、體會聖心、入己德性,成知行合一之功夫,培養真正的君子。四、講經兩年之成效中國文化五千年所傳達的,所傳下來的,都是聖賢做的選擇,稱為經,聖賢道德存乎經典之中。學傳統文化,不學經典,就無從談起。先聖先賢在歷史材料中謹慎地選擇哪些是正的哪些是邪的,用經和史的方式傳給後代,告訴後人經是用來明道的。人道合乎天理天道,那人道到底在哪裡?聖賢給我們指出來。所以說經以明道,史以明鑒。它能流傳下來,關鍵是它合乎人的本性。而人的本性通乎天理天道,能讓天、地與人三才和諧。春耕園從2011年開始,請來馬培路老師,為十三歲以上的學生講解四書五經。馬培路老師私淑朱子,放下全部工作,專心致志治經十幾年。2011年開始,依朱子注引導學生學習經學,經典不再是外在的教條,而是真正讓學者體會入德的自身的智慧和德行。歷史上每天發生多少事,留下了多少?為什麼聖賢給我們留下這些?從裡面體會。用心去體會聖賢之心,他們怎麼這樣說?他們怎麼這樣做?體會他們的德行就是提高我們的德性。德者,得也。體會得,就能正我們的心,知道什麼是是,什麼是非,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知道什麼是是非善惡,然後思考什麼樣的才是成功,什麼樣的才是失敗。然後知道人一生選擇什麼樣的道路。這對每個人一生關係很重大。聖賢教育的思想理論,和我們現在的教育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傳統文化的教育是複性的教育,複性是一個過程。要達到至誠無息,聖人的境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我們能複多少就複多少,到一個道德層次就是一個道德層次的德行,就是一個道德層次的語言,就是一個道德層次的功業。以德行來決定你這一生的事業,德行是最基本最基礎的。你有什麼樣的德行,你就說出什麼樣的話來,你就行出什麼樣的事來。這是必然的。儒家的文化,儒家的教育就是修德,就是修養,一切的學問就在這裡。儒家的學問,儒家的教育是德行的教育,不同於外在的知識。動輒引用經典,只會背,還是知識,沒有用。以我心體聖賢之德,體會聖賢的心,然後體會儒家的教育,用我體會得的心來表達,來處事,這不是知識,是德性的。德行的教育是學文與個人的身體力行結合的。如果不結合的話,還是知識,你體會不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有多大多高的德性,你讀同樣的經文你的體會就多麼深刻。你沒有那個德性,你讀經文也體會不到的,體會不到經文傳達的深刻的意義。所以說必須在實踐當中行。行,你有所感,然後對應聖賢之言。這樣內外交互作用,德性才能提高,對聖賢之言才能理解得越來越深。春耕園學習經典的方式,就是經學老師通過經注,引導學生體會經典的深刻義理。隨著時代的演變,現代社會狀況跟古代相比,變化很大,人心的改變也很大。如果直接用經典中先聖先賢的禮法去治國已不可能,而且,沒有德行,先賢的原則是實行不了的。我們學習五經,是用心去體會五經的義理,用五經辨識萬事萬物的理,來提高自己的德行,然後用我們的德行治理現世萬事,而不是直接用教條應事。如此,現實社會中發生的事,經典裡沒有,比如,同性戀問題等,我們也能通過學經典,修自己的德行,貫通先王之義理來判斷。萬事都是如此。春耕園學生聽經學課兩年多,講完了四書,五經正在講詩經,每天兩個小時,大多數學生能從經典中體會其義理,並且在現實生活中去辨別義理,辨別是非善惡,使自己行事能合乎義理。學校沒有對學生作一些行為上的要求和規範,學生下課總有人幫老師倒好茶,走到路口會讓,等等,這些看起來是小事,關鍵是發自自己內心,在沒有要求和宣導的情況下所做。經典中各種情況,各類人之偏失,學的人自己體會,糾正自己之偏,自我教育,自我修正,各人不同,修德行是一個很慢的過程,與背書不一樣。下面是上學期一位同學總結中的話:“這學期學習詩經,很開心,詩中理義的體現,體會到理的展開,心中明白了更多。這學期生活上與人相處有進步,但有很多錯都還會再重犯。心想下決心去堅持做到很多,如不二過、每日三省,但經常泡湯。在生活中的枝枝末末點點滴滴裏也有很多的變化,一定是被風化的。性格上的很多偏失,現在自己能發現出來,但又不能盡改,時不時還會跑出來。做事情也不粗枝大葉了,但又不敢擔當太多,怕自己做不到,或不能有始有終、善始善終地做好。會不斷地慢慢地再消化。”有一女同學,假期回家跟母親說:上學期聽了詩經課,完全改變了我的家庭觀、婚姻觀、戀愛觀。以前整天跟我說不要早戀,聽不進去,入不了心,學了詩經國風,我自己認識的比母親講的更深刻。有一惠州的學生,母親堅持送他來春耕園上學,家裡其他人都不太認可。暑假,祖母生病,一直是他在照顧,早晚侍候非常盡心。祖母說:我七十多歲的人,誰孝順,誰不孝順,一眼就看出來。現在十五歲的孩子,哪個能做到這樣天天侍候!家人因此而支持孩子學習傳統文化。現在已有兩位春耕園學生,正式參與學校的工作,他們有一些經學基礎,能體會春耕園辦學理念,工作非常認真負責,學校也希望能有更多自己培養的老師參與學校工作。我們在聖地辦學四年,也贏得了廣大家長和當地教育部門的好評,多次為曲阜教育局接待了來自歐洲、美國、韓國等海內外對儒學學習有興趣的學校和社會團體。當地政府也很支持我們的辦學,宣傳部長、教育局長等領導都曾來校指導工作。當地居委會領導在教師節時還給我們送來慰問金。2013年,學校得到尼山聖源書院的大力支持,將蒙學部六十餘名學生遷至尼山聖源書院。五、直接培養人才現代教育像職業培訓,我學財務,就做財務工作,學金融就做金融工作,學商業就做商業工作。那學儒家文化做什麼工作?學聖賢之道做什麼工作?我們要知道,所有的工作如果沒有聖賢教育的基礎,很難做好。拿管理來說,管理是什麼?一個是市場決策,一個是管理人,無非就是這兩點。這些管理全都是與人相關的。你的德性如何決定你與人相處的關係;你的德性如何決定你是不是知人,會不會用錯人;你的德性如何決定你能不能在市場中把握商機,因為君子知“幾”。市場的一點變動可能會向哪個方向發展,你對這個行業是投資還是不投資?這些決策在自己。總之你所有的工作都需要與人相處,都需要把握時機。中國的道妙處就在他把一切事理歸攏,歸攏到最高的理處,任何事物的理都是從高的理下來的。稱為月印萬川。萬川裡面所有的月亮都是天上的那一個月亮印在水中的,這個盆裡邊一個月亮,那個河流裡邊一個月亮。你能提攜到這個高度,對科學才能有更深的認定。聖賢的養正教育不直接用事,但是萬事之基,萬事之基礎。做任何事,你有這個基礎,與沒這個基礎,差距是很大的。而有了這個基礎,許多工作稍加學習調整,就可以做。再者,中國人重家庭。人幸福的感受在哪裡?父母的親情、夫婦的恩愛、朋友的信義,心中安慰,心地坦然,而事業成功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想得到這樣的幸福,就是要從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中去做。你能那樣去做,自然一切都有了。這也是養正教育的意義。它決定我們一生是不是心安,是不是你自己感受的那種幸福。我們人往往都是這樣,追求啊追求啊,不知道追求什麼。受聖賢教育,知道人要追求的幸福,就在道德的生活之中。即使你在外追求事業,這個事業和你的德性一定是相配的,相應的,最終的結果都是如此。我們看這個人成功了,那個人成功了,我們只看到他外在的成功,沒有看到他內在的德行。這個失敗了,那個失敗了,我們只知道他機遇不好,我們沒有注意到他有他內在的原因。如果德行不高,德薄而繼續向外追求,位置很高,一定會摔下來的。就是說沒有德享不了那個福。易經裡面講,凶。事業與德性相配,如果有才而無德,你害人害己。中國傳統文化注重這一點。有的有德,不一定能力就強。有的才能很大,能力很強,沒有德,絕對不可用。五千年聖賢這樣教誨,各個朝代都是這樣用。我們就從現在說,有才的人鑽研現代的科技,但是現在用科技犯罪的多。知識就是他的智慧,這個智慧是小智,不是說的大智慧。有小智的人,很容易存僥倖心理。存僥倖心理很容易走上行詐的路,走向犯罪。因為多行不義必自斃,結果害人害己。所謂君子,就是聖賢教育下培養出的有德行的人,我們稱他君子。聖賢道德培養的君子的敬畏之心,畏天道,決定他對他所承擔的一切事情的敬畏。有敬畏之心,事情就做得好。君子的心態是什麼心態?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做任何事不敢大意。那種謹慎、那種敬畏,一切事都能做得合義合理。而沒有這種心態,有一點成功就驕傲自滿,就膨脹。心放鬆了,又有錢,又有權,就為所欲為了。那結果會如何?所以說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一生庸庸碌碌,還是能夠顯榮?這一切都是由自己的德性決定。六、修身為本之教育儒家教育就是聖賢教育,聖賢教育就是傳統文化的養正教育。1、儒家教育是為己之學。為己之學,修學,修誰?修那個學習的人,就是修自己。學生學習,是在老師輔助下,修正自己。從修正自己來說,就是為己之學。 儒家的學問,是複性的教育,而不是單純的學知識。而知識就是為人之學。修自己的德行,才是為己。教的方式從孝開始,從本處立,立本。德行是你一切功業的根本。你未來想做事,未來想成功,你個人想追求的理想,能不能實現?實現到什麼程度?全在自己,完全建立在你自己的德行上。你有德行,能修身為本,就能齊家;能齊家,就能治國。國是家的放大,天下是國家的放大。道理全是一個,而中心就在自己。所以,儒家所有的學問,都是為己之學。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三百篇詩學它幹什麼?就讓你的思不要偏斜,“思無邪”。你的心思、你的心念不要走偏,這就是為什麼聖人要留下詩,我們為什麼要學詩。根據這一句話,魏晉的大儒范甯說:“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敬在哪裡?敬在心中,還是自己。我能行這樣的禮,從頭到尾地行這個禮,心中要有這個敬。經常習禮,存這個敬心。我這一個敬,可以用於其它任何事。我為我所做的事,我所承擔的社會的職責都存一個敬意的話,那和吊兒郎當是完全不同的。學禮幹什麼?就在敬,敬在心中。有的現在研究的人說,儒家的政治思想,就是“正名主義”。什麼是“正名主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個人各正其位。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實際上連五倫也在這裡面,夫婦、兄弟朋友也各承其道,這才叫正名主義,這才叫政治。正名是正誰的名?不是我做臣的指責你君應當仁,不是我為子的指責你父親應當慈,而是各正己位。我為人父我當慈,我為人子我當孝,全是自己,不是指點別人。每個人都能正好自己的位,天下秩序大定了,就像我說的,所有的人,如果為人子的都知道要孝的話,政府不用拿一分錢,所有父母都得安享晚年!“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沒有父母的錯。那是說父母就真的沒有錯嗎?不是那樣說的,從人子的角度來這樣看待父母才是一個正確的態度。並不是整天怨天尤人,抱怨父母。你如果對父母有孝心的話,真能體會那種仁心的話,有一體之仁的話,有那個愛,你想想,父母哪有不是?不能體會的話,那不給你買吃的,不給你錢讓你去做生意,那都是他的錯。從人子體會父母,那就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學,學什麼?就學這個。社會秩序也是這樣,君站在君的位,臣忠,我在我臣子的位置上盡到我的忠誠。能不能各正其位,那就在各人自己德性。為己之學能做到,天下秩序、一切秩序就在其中。2、因材施教。人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四季所生,對應的天干地支生辰八字等,包括他遺傳父母的血氣等等,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所以各人的性格上各有所偏。這個偏,有他的稟賦,有他的偏處。學習就是糾每個學生的偏處。而每個學生的偏處都不一樣,根據每一個學生偏的程度、偏的方向進行調整,這就要因材施教。學論語體會一下,論語上提及的孔子的弟子,每個人差異都很大。千篇一律地教的話,就是誰也教不好,因為他偏的根本就不一樣。我們儒家就是複性的教育,各糾各的偏才能回復德性,這是因材施教的一個主要的方面。還有就是在實踐中的。比方說我們學校的每個人,學經文,包括對學習的態度,整個方面差異很大。學習的進度不同。我們現在還分班,傳統的教育沒有分班,所有學生到孔子那裡去,有的早幾十年,像子路,還有顏回的父親顏路,曾子的父親曾皙,他們都是最早入學的。到孔子快七十的時候曾參才入學,這個時候曾參才十幾歲,不到二十歲。進學時間都不一樣,那怎麼樣統一要求?從我們學校情況講,也是這樣。有的這十幾年都在學傳統文化。有的則是剛來,以前沒有接觸過傳統文化。就是根據這樣不同的情況,又不能每個人設一個課堂,在這種狀況下,能學文的,讓他們理解經文,集注,。有基礎的,通過我講,引導他學,理解注釋,通過注釋理解經文。他在理解的過程中,先識得義理,懂得義理何在,然後他自己慢慢地化入心中。促使自己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慢慢地,不去做,他心中放不下。但是有的同學剛來,比如說有一個同學,上課集中精力就五分鐘的時間,一會兒精力就散了。這樣的同學,他能坐在那裡,不去打擾別人,就很好了。慢慢地,從五分鐘,我讓他堅持十分鐘,現在已經一堂課從頭到尾堅持下來。他能這樣從頭到尾地聽下來,雖然文還是學得不好,但是,所有的經文講的全是義理,都是道德教化,識得天下各種事物的義理所在。他不學文,他就這樣聽,也好。這就是進學的程度不一樣。不千篇一律,也屬於教學的方法,也屬於因材施教的一個方面。還有是興趣愛好不同,每個同學的興趣愛好不同,這是第三種情況。興趣愛好和性格的偏執不一樣。性格的偏執基本是先天的,而興趣愛好每個人都與他的個性有關係。有的喜歡這個,有的喜歡那個,有的沉靜好學,有的活潑好動,喜歡勞動。喜歡勞動的能聽這個課,也有所教益。實際上喜歡做事的同學,以後不一定差。好學的喜歡靜,但是學習光不動也不行。孔子講的要敏於行,當行的要行。如果只學不行,不願動,其它的責任就成為他心裡頭的一個負擔了,遇到事就會急躁。所以有好學的要促使他敏於行,有好行的要讓他沉下心來學。這樣,學與行這兩個方面都能進步。第四種情況,就是每個同學,愚鈍和聰明有差異。他們學習的難易,就學文來說難易程度都不一樣。聰明的很容易學,愚鈍的就很難,這個都有差別。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性的美惡。有的同學,他本來就是那種很向善的心。有的呢,心中有那個惡,就是逆反的,或者不善的那個心很重。這些都是同學之間的差異,在這些差異裡邊,根據每個同學各自的情況,他偏執哪個方面,他在偏的這個方面能有所改變,就是學習的效果。首先偏執的一方面,不讓他向惡的方向發展,然後又醫治他的偏執,向中正方面靠近。這個就需要因材施教的方式,就各自歸正。以上兩點,一個為己之學,一個因材施教,是在教學裡要把握的基本思想,是修身為本之教育。而在我們現代教育裡是完全沒有的。因為他們教育的方向不一樣,他們教育的方向就是學知識。每個人特點不一樣,成就不一定在哪方面。不要看一點都不學習,長大成不了什麼材,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說不是那個樣子。不一定非學習好,我們說的學習好就是學文好,就是好人。這是因材施教。3、在實踐中養正。就是在學習期間,學校也是一個社會,步入學校就是步入社會的第一步。像弟子規的教導,學生都應該知道,應該知道還應該行。但不是拿弟子規來要求學生行,而是讓他先熟悉文,然後激發起他的德性,他自己去行。有的是德性有關的實踐活動,比方說孔子,席不正不坐。每一次坐在課堂上,先看一看這個課桌正不正,不正的都調整正了,然後再坐下,這是一個習慣。在這個桌子上,書本、學習材料放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這都在席不正不坐的範疇內。這一點,不要看著簡單,你能養成這個習慣,那像孔子說顏回的,非禮勿視、聽、言、動。有這個正,不合理的事,就不敢看、不敢聽。這個道德德目在你心裡種下了一個正的種子,這個正的種子就是從我們生活習慣中來。生活習慣上的正能把好,就是說,心中能在意這些事,社會上非禮的事,不正的事心中都放不下,自己不願意行。不正的事、邪惡的事不願意行,和這個桌子斜椅子斜不坐,是一個道理。培養,就是養正,就在這裡。就像仁義禮智,是人性。人性是很高的,但是我們從哪來培養?就從孩子的孝。孝,你說他跟父母最親,多容易培養。本來孩子有孝心,跟父母最親愛,實際上每個人心中都有的,只是不知道如何做而已。你看著孝簡單,但是它是為仁之本。有子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校的這些規矩,也是這個樣。這就是在實踐中養正。還有就是衛生的習慣。校園這樣一個秩序,到處乾乾淨淨,各種物件都擺放在它自己的位置上,這就是衛生。每個人在自己的宿舍裡邊也是這樣,箱子放在什麼地方,書放在什麼地方,鋪蓋每天整理好,所有的物件都各正其位元。看著這事太麻煩太繁瑣,學這幹什麼?這能養成學生一生的,無論是思想還是做事的一種秩序、一種習慣,對學生意義很大。秩序本身就是真諦。天地是有秩序的,我們社會,君臣父子,三綱五常,都是秩序。秩序怎麼培養?教給你做什麼是應該按什麼次第。天下事物多了,沒有辦法一一列舉出來,指導給他當如何如何做。但是養成這樣秩序的習慣,養成這樣秩序的心,他做一切的事都有秩序。這就是做事認真的態度。認真的態度,決定你做事的成敗。有的就是潦潦草草做事,這樣形成習慣的話,以後遇到挫折都很難修正,很難修正從小到大這種潦草馬虎的習慣。在學校期間無論是學習,還是做事,要求你認真,認真就能做好。聽課也是這樣,你或許精神散,慢慢地精力集中,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這個過程也要認真。不認真的話,你從精力集中時間五分鐘,提高不到十分鐘。心裡知道應該延長精力集中的時間,五分鐘精神快散的時候,有那個認真的態度,我堅持,再堅持,努力地在那裡繼續聽老師講課,這也需要認真的態度才能堅持。這些看著都是小事,可是我們進入社會,無論是持家,還是在社會上做事,什麼事不認真都做不好。在傳統的學習裡,儒家的學習,講灑掃應對進退。灑掃剛開始就是衛生的習慣,就是一種秩序,建立秩序的基礎。應對就是你見老師打招呼,做什麼事這種平和的態度。言語呢,把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而進退呢,察言觀色,當進的時候進。比方說孔子,到衛國去本來想影響衛靈公,實行他的先王之道,治理國家的方法、政策。跟衛靈公談了好多次,有一次衛靈公跟他談的時候,望天上的大雁,精力不在孔子那裡了,孔子知道該走了。就是君的興趣已經不在我這裡了,我得走了。這就是退。這是在社會上的進退。而在社會上的進退,就需要我們在學校裡學進退對應。學生跟老師交流,說什麼事,還沒談完,老師這裡還有事,那當時老師就告訴他:“行,你把你的事講清楚就行了,你做你的事去”。這些事啊,就是進退。什麼事是跟老師說,什麼事不該跟老師說,這個還要選擇,這是進。這個又跟傳統的習禮有關。以前學習,就是各種各樣的禮,在學校要學習。習的時候禮的形式,按部就班的,有退有進。我們現在的進退,就是做到這個程度,合乎道理。我們說合理,也就是合乎聖人定的那個禮儀的禮。“禮者,理也”,兩者是相通的。這些都是在學校的交往中來調整自己,養成各種各樣的習慣,為以後一生都打下基礎。4、學習經典重在自己體會。不是老師灌輸給你的,灌輸不了,因為他講的都是義理,你能通得義理,才是你自己的。你如果不能通,跟你的心不能相應的話,就不是你自己的。體會如何全在自己,不在老師。老師強加給你的要如何如何,是沒有用的。就是前面講為己之學。既然是學之為己,一切道德的德目都必須自己體會出來,才算是自己的。老師強加不來,家長也強加不來,政府也強加不來。所以學經文的時候也是這樣,老師只是引導、啟發,讓學生攝入心中,體會進去。“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在老師的引導下學進去,識得義理。像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他真能識得義理,就是知。他知道,他自己促使他自己行,就是說他自己不做,心中就放不下。所以學習最重要的,就是自己體會。通過自己體會,然後履行,這本身就是修身。我們學這些經典,學這些道德德目幹什麼?不是講的,是用的。是誰用的?是自己用的。只有自己用才能歸到為己之學上去。自己用,才能與家人親厚,才能友于朋友,才能忠於君,然後才能成就事業。這就是大學裡所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然後齊家治國平天下。又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天子也在修身,也是修自己,老百姓也是修自己。5、修身要修根本。我們的身,就是說行為,行為是從哪裡來的?是我們的心意發出來的。如何讓我們的心正,讓我們的意誠呢?就在格物致知。所以修身的本是誠意正心,而誠意正心的本在格物致知。怎麼格物?格什麼物?我所有的職責,我為人子當孝,為人父當慈,為人君當忠,朋友當信,兄弟當友等等,這一切,這都有物,一樣一樣的都要格,都要正確地去做。學生在學習期間,經文所載的道義,這是你學習期間要格的物。學習期間你要格經文的義理這個物,同時呢也要與師生相處,與同學相處,也要守規矩,還要糾自己的問題,這所有都是物。你能證好一物,你在這一物方面就能致知。能證一物就能致知,你格物都證道了,真正達到天下所有的事理無不通,所有的事物都能做到進退應對皆合理的時候,那就接近孔子的從心所欲不逾矩了,就達到聖人的境界了。從大學裡邊體會儒家教學的這種根本所在,你抓住這個本,當這些物一一格盡,則浩然之氣集義而成。這個集義,就是所有的物都盡到,所有的物所當行的都盡到,做得合宜,浩然之氣就能生起。6、學,然後知不足。我們很多人在社會上因為自以為是,總是碰壁。那為什麼他會自以為是呢?古人說,越是無知的人越自以為是,就是因為無知才自以為是。那他怎麼無知呢?不學。禮記上講:“學,然後知不足。”不學呢,心就謙不下來,他認為:我想的怎麼不對?就是這樣的啊!他不辨這個義理,他就認為他自己想得對。我們讀十三經注疏,那個注裡面引用誰說的誰說的,而他們的思想,我們沒有學呢。你要這樣學下去,你才知道你沒有學的更多更多,越學越是那個樣。你不學,就不知道那麼多東西,那所有的四庫全書啊,光經部啊,就得放好多屋子。經部還是最小的一部分,經史子集我們學了多少?你就只有那樣真正細心耐心地一本一本地學下去。只有認真地學了,你才知道哪些是你沒有學的。你越學你才知道你沒有學的更多。所以說只有學,然後知不足,只有這個樣,他心才能真正謙下。古人就讓你這樣學。謙下意義是很大的,大家都應當謙下。但如果人家誇你,你說“不敢當不敢當”,那都是虛假的,不是內在的謙下。只學外在的言語,慢慢地就變成虛偽。真正的謙下是內在很深的東西。是通過學習,真正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後心才能真正謙得下來,一生受用無窮。六十四卦裡面惟有謙卦沒有凶,其餘的卦都有吉凶悔吝。謙對人一生意義很大,怎麼樣得這個謙?身心的謙,還是得學。不學不知謙。中國文化的意味你體會進去,每一招每一式,都很深刻。7、學習這些聖賢的嘉言懿行,通過他們的嘉言懿行,我們辨識義理。最高的義理就在最幾微處,所以道心惟微。比如出現這樣一個事,我怎麼樣處理是最恰當的?那個最恰當的就是理。現代社會出現這樣的一種惡,這個惡是從哪裡引起的?它最初發端的時候,那就是幾處,如果他發端的時候,我知道這可能走向哪方面,然後我從發端處,就稍微一調整,調正了,後邊這些惡就不會引發。我們中國的聖人,為什麼讓有學問的在高位?就是功大者祿厚,德高者位尊。讓道德高尚的來坐最尊的那個位置,是因為道德高尚,他就能知幾。他能知幾的話,社會的一切動向,他制止於未發之前。不能讓他發了之後你再去鎮壓,那就糟糕了。我們的教育就是防止他的惡,就是他的一些偏執的性格向惡的方向發展,從一開始給他調正,那他就不會向惡的方向發展了。天下事物,所有的事物都是這樣。什麼是“幾”啊?就是那個門軸,從軸承那個地方,動一點點,門扇就開這麼大。所以那個“幾”,我們說的樞機、機關,帶一個“木”字。幾就是說的那個門軸,而中間強調的就是那個“幾”處,極微之處。比如夫婦之道,看著都是各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