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人工挖孔桩专项施工方案.doc_第1页
高速公路人工挖孔桩专项施工方案.doc_第2页
高速公路人工挖孔桩专项施工方案.doc_第3页
高速公路人工挖孔桩专项施工方案.doc_第4页
高速公路人工挖孔桩专项施工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麻城至竹溪高速公路大悟段 挖孔桩专项施工方案目 录第一章 编制说明11.1编制范围11.2编制依据11.3编制原则1第二章 工程概况32.1工程简介32.2主要工程数量32.3沿线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地质条件52.4人工挖孔桩基选定7第三章 施工目标83.1标准化目标83.2质量目标83.3安全目标83.4环境保护、文明施工目标8第四章 施工组织94.1人员组织计划94.2机械设备安排12第五章 桩基施工145.1施工工艺流程145.2施工方案及工艺155.2.1施工技术准备155.2.2 现场准备155.2.3桩孔开挖185.2.4终孔检查215.3钢筋笼的制作与安装235.4 导管水密性试验275.5 下放导管285.6砼浇筑295.7 桩头处理315. 8 桩基检测32第六章 质量控制标准366.1控制指标366.1.1基本要求366.1.2 实测项目36第七章 质量保证措施387.1质量保证措施及管理体系387.2建立质量责任制度397.3技术保证措施39第八章 安全保证措施418.1安全保证措施418.2施工安全要点41第九章 环境保护措施449.1环境保护措施449.2防止和减轻大气污染449.3防止和减轻水污染449.4防止和减轻噪声污染45湖北长江路桥股份有限公司 麻城至竹溪高速公路大悟境段挖孔桩专项施工方案第一章 编制说明1.1编制范围本专项施工方案适用于麻城至竹溪高速公路大悟境段挖孔桩施工。1.2编制依据1、麻竹高速公路大悟段两阶段施工设计图2、孝仙洪高速公路首件工程合格制实施细则3、麻城至竹溪高速公路大悟境段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4、湖北省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化指南施工工艺及管理(桥梁工程)5、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6、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7、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1.3编制原则1.3.1 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依法用地、合理规划、科学设计、少占土地保护农田;搞好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支持矿床保护、文物保护、景点保护;维持既有交通秩序;节约木材。1.3.2 符合性原则。满足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标准,符合施工安全要求。1.3.3 科学、经济、合理的原则。树立系统工程的概念,统筹分配各专业工程的工期,搞好专业衔接;合理安排工程顺序,组织均衡、连续生产;以关键线路为中心,树立数学模型进行工期、资源优化;管理目标明确,指标量化、措施具体、针对性强。1.3.4 引进、创新、发展的原则。积极采用、鼓励研发旨在提高工程技术和施工装备水平、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成本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第二章 工程概况2.1工程简介项目起点位于河口镇河口村(红安与大悟的行政分界线上),与麻城至竹溪高速公路麻城至红安段终点相接,向西跨省道黄土线(S108),设河口互通;继续向西跨省道宋长线(S304),设夏店互通;在二畈村设夏店服务区,随后在二畈咀下穿石武铁路;跨省道大天线(S243),设芳畈互通;向西跨环水河至终点芳畈镇竹林村,在G4高速交叉处设大悟南枢纽互通,并与麻竹高速大随段起点相接。路线起点桩号K44+000(对应麻城至红安段终点桩号K43+965.82),终点桩号K82+771.769(对应大悟段至随州段起点桩号K2+920),路线全长38.771769km。2.2主要工程数量本项目主线及互通桥梁下部构造使用桩基础,桥梁共46座,桩基总数1353根,其中直径1.2m桩基共414根,总长7070m;直径1.3m桩基共29根,总长437m;直径1.5m桩基共345根,总长6838m;直径1.8m桩基共565根,总长10014m,详见全线桩基数量统计表。项目部初步拟定人工挖孔桩1283根,冲击钻孔桩70根,具体施工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定。全线桩基数量统计表序号桥名1.2m桩径1.3m桩径1.5m桩径1.8m桩径最大桩长施工方法根数总长根数总长根数总长根数总长挖钻1K44+291分离式立交61202062K44+848分离式立交(河口互通)61182063K45+695王家湾大桥(河口互通)162562746718434AK0+205匝道桥(河口互通)81121015216185EK0+196.246匝道桥(河口互通)916567819156K47+120分离式立交2301527K47+535机耕通道天桥6841568K50+860唐家田中桥81441629220249K51+333西大河大桥163524488022481210K52+091分离式立交162888160202411K52+845梁家湾大桥1622416256173212K54+456.5郭家口大桥1648024840354013K54+997黄家畈大桥8120460203001524814K56+958.8主线桥67217240152315K57+590分离式立交(河口村)1628020396213616K58+657陈家冲一桥(夏店互通)1010010120550122517K59+135吴家湾大桥(夏店互通)1624016240153218K59+550机耕道天桥68415619K59+850邓家畈大桥824020680352820K60+275分离式立交23618221K62+435新漕河大桥16224114175017122822K64+693门前湾大桥Z811654854176223K64+693门前湾大桥Y811654854176224k65+600蔡家畈中桥Z448690151025k65+600蔡家畈中桥Y896460151226K68+073艾家湾大桥Z46423818384232427K68+073艾家湾大桥Y812818384242628K68+944蔡家畈大桥1624020332183629K69+978艾土门大桥1622412180152830K70+900郭家咀大桥812046428420164031K72+865由峰岭大桥1622440664185632K74+250邹家湾大桥1215020269153233K75+605新屋畈大桥1648016560353234K77+580机耕道天桥68415635K78+860张畈一桥(芳畈互通)1213866630525204836K79+233张畈二桥(芳畈互通)1218067815215153337AK0+255匝道桥(芳畈互通)24368182438K80+090蒋家湾大桥1236026016560353039K80+500机耕道天桥68415640K80+817.5戴家湾水库中桥2430012180153641K81+929.5环水河大桥(大悟南枢纽互通)81202444866140825564242K82+656.5主线桥(跨匝G)(大悟南枢纽互通)1236014460352643K46+200.5中桥京珠(大悟南枢纽互通)69015644BK0+302.7匝道桥(大悟南枢纽互通)10120121045CK1+021.5匝道桥(大悟南枢纽互通)10144201046CK1+212.5匝道桥(大悟南枢纽互通)4486741310合计4147070294373456838565100141283702.3沿线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地质条件2.3.1地形地貌项目地处湖北省中北部大别山脉南侧,东经1140211449、北纬31043130之间,路线走廊总体呈东西走向。根据地貌成因、形态及组合特征,工程线路区主要表现为丘陵岗地和丘陵低山两种基本地貌单元。K44+000-K65+720段主体为丘陵(微丘)岗地地貌,海拔高程一般42-135m,山体呈浑圆状或线形延伸,山势较低缓,冲沟发育,沟谷较宽缓呈”U”字型,切割深度多为10-15m,山坡坡角多为20-35,植被较发育,所经山岗梯形旱地较多,其余多为松林灌木林。冲沟内则多为水田。基岩岩性主要为元古界红安群片岩、片麻岩和不同期的侵入岩。K65+720-K82+771.769段主体为丘陵低山地貌,海拔50-550m,经过长期强烈剥蚀切割作用形成较为陡峻的地形。山体呈尖棱状-浑圆状线形延伸,局部山势陡峻,沟谷切割较深,切割深度多在50-250m之间,相对高差较大,坡角多为20-35,局部40-60。植被发育,多以灌木为主。该区基岩一般埋藏较浅,顶部多直接裸露,风化严重,有时表层为残积物掩盖;谷底有较厚的洪积物、坡积物或冲积物,局部具有淤泥等;在边缘地带有结构松散的新近堆积物。2.3.2气候项目所属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量充沛,春夏雨热同步,秋冬阳光互补,气温多年均值16C,极端气温最高41.5C,极端最低气温-17.3C。日照时间较长,年平均日照2076h,严寒期短、无霜期长,年无霜期一般在235天左右,年平均降雪日为10天左右。本区降雨多集中在夏季,冬季雨量最少,年平均降水量1021-1173毫米,年最大为1961mm,年最小为679mm,年总蒸发量为1560mm左右。本区风向六、七月份多为偏南风,其余月份多为偏北风,年平均风速2.7米/秒,最大风速19.7米/秒。2.3.3水文项目路线所经地区,河流、沟渠、水库分布广泛,水源丰富,水质较好,可以直接作为工程用水。2.3.4不良地质路段情况本项目线路区地形属构造剥蚀低山及丘陵岗地区。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岩石风化剥蚀强烈,山体边坡低缓,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发育较少,路线在优化中对不良地质体进行了规避,在路线范围内未见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在低缓的冲沟和旧堰塘地带有条带状或窝状薄层软土发育。2.4人工挖孔桩基选定拟定郭家咀大桥7-1桩基为本项目的首件桩,该桩基直径为1.8m,桩长15m。地质情况,从地表01.5m为松散土,1.5m4m为强风化片麻岩,4m20m为中风化片麻岩。桩位于芳新线K11+200处,距离芳新线主线不足10米,处在山坡,距芳新线路面高差10-15米。我部拟采用人工挖孔形式施工该桩基,本挖孔桩施工专项方案以该桩基为例进行编写。人工挖孔桩适用于持力层埋藏较浅、单桩承载力要求较高的基础。挖孔桩受力性能可靠,结构传力明确,沉降量小;成孔后可直观检查孔内直径、垂直度及持力层的土质情况,保证桩的质量。工程造价相对低廉;不需要大型机械设备,施工操作工艺简单,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大直径灌注桩施工。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大部分桩基拟采用人工挖孔施工,少部分河道内的桩基采用冲击钻桩成孔,利用钢筋探孔器检孔,汽车吊安装钢筋笼,水下砼灌注法成桩,超声波无损检测。第三章 施工目标3.1标准化目标满足标准化建设要求,创建标准化文明工地,推行标准化管理理念,打造长江路桥品牌形象。3.2质量目标 (1)以质量求生存、创精品树形象、以信誉求发展、靠管理创效益。 (2)分项工程合格率100%,项目工程交工验收评定为合格、竣工验收评定为优良。3.3安全目标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杜绝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遏制一般生产安全事故。力保安全“零事故”3.4环境保护、文明施工目标(1)做到“少破坏、多保护,少扰动、多防护,少污染、多防治”,使环境保护监控项目与监控结果满足设计文件及有关规定。(2)现场布局合理,施工组织有序,材料堆码整齐,设备停放有序,标识标志醒目,环境整洁干净,实现施工现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3)杜绝污染农田、河流等水资源;做好便道维护工作,采取措施确保施工环境周围原有自然生态环境。第四章 施工组织4.1人员组织计划项目部设置项目经理、安全总监、副经理、总工程师,下设综合办公室、技术环保部、计划合同部、质量管理部、物资设备部、财务管理部、安全管理部、工地试验室。项目经理部下设二个施工分部。项目部管理人员配备一览表序号姓名职 务工作职责备注1冯太坤项目经理全面管理2熊志江项目总工技术质量负责人3蔡斌项目副经理机料负责人4伍友军安全总监安全协调负责人5吴永攀综合办公室主任后勤、宣传管理6贺大敏计划合同部部长计划合同管理7张忠敏试验工程师试验管理8谭立斌技术环保部部长技术管理9柯贤武环保工程师环保管理10付建军质量部长质量管理11吴时由测量主管测量管理12熊 杰安全管理部部长安全管理13邓士明物资设备部部长物资设备管理14王瑶财务管理部部长资金管理下设2个施工分部。项目经理部组织机构框图郭家咀大桥在二分部施工范围内,二分部设置分部经理、分部副经理、分部总工,下设综合办公室、技术部、工程部、质量部、机料部、安全部、协调部。下设桥梁施工作业队。二分部现场管理人员配备一览表序号姓名职 务工作职责备注1颜晓明分部经理全面管理2余珏分部总工技术质量负责人3杨汉城分部副经理现场负责人4管昕晅综合办公室现场宣传5冯浩技术部现场技术6常正豫测量队长现场测量7陈善武工程部计划合同8张顺质量部现场质检9彭其武安全部现场安全10涂怀山机料部现场机料设备11陈涛协调部现场协调下设施工作业队伍。现场技术员5名,测量员4名,施工员3名,安全员3名,施工机械操作手20名.分部组织机构框图4.2机械设备安排通过郭家咀大桥7-1桩基为本挖孔桩专项施工方案编写,配备所需要的施工机械设备,具体见:施工机械设备计划表。施工机械设备计划表序号机械名称型号数量备注1吊车30T12挖 机PC32013发电机组50GF14钢筋加工机械1套5振动棒2.2KW2套6砼运输车5辆7鼓风机3.5KW1套8卷扬机3T1套9空压机1台10风镐2把11潜水泵1台12手推斗车1辆13导管12套14漏斗3立方1个15电焊机5003台16全站仪DTm -552C1台17测绳100米1根18钢卷尺5米2把第五章 桩基施工5.1施工工艺流程挖孔桩施工工艺流程:挖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流程图5.2施工方案及工艺5.2.1施工技术准备(1)开工前,组织以项目总工程师为核心的技术管理体系,审查施工图纸,提出合理化建议,取得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同意,以达到节约投资、加快进度、保证质量和施工简便的目的,并提出合理性的审图意见。(2)施工之前将所交控制点进行复测、加密,并对全线桥梁桩基础原地面进行复测。发现设计不符时,及时上报。(3)施工之前作好开工报告,作好桩基分项施工方案,作好分项工程技术交底。(4)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料档案制度。(5)编制钢筋、水泥、木材、等材料计划,相应编制材料试验计划,指导材料定货、供应和技术把关。(6)按资源计划安排机械设备,周转工具进场,并完备相应手续。(7)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8)做好对班组人员的技术、安全交底工作。开工前,必须强调劳动纪律,向工人班组进行技术交底,学习图纸及有关施工规范,掌握施工顺序,保证工作质量和安全生产的技术措施落实到人。5.2.2 现场准备(1)平整场地,首先对桩基孔位进行初始放样,用挖掘机或人工开挖工作平台,对原有场地进行平整,控制好孔口标高,尽量达到设计标高,清除坡面危石、浮土,坡面有裂缝或坍塌迹象者应加设必要的保护,铲除松软的土层并夯实;并在孔口四周设置排水沟。(2)测量放样, 用GPS或全站仪测量桩基点位 ,准备木桩和锤子、钢钉。桩基中心点尽量采用圆形木桩,需打牢固结实,木桩上钉铁钉,并在四周用辅桩予以保护,便于恢复中心桩位,开挖时先在地面划出桩径平面。 平整场地 测量放样护壁可根据地质情况采用素砼护壁或钢筋混凝土护壁,护壁砼桩基直径为内径,加上护壁厚度进行桩基开挖。采用与桩基同标号的混凝土浇筑桩顶护圈及桩基护壁,护壁厚度为1015cm。在浇注好第一节护壁后,将十字护桩中线固定在砼护壁上,方便经常检查较核。(3)桩基锁口浇筑,桩基锁口采用与桩基混凝土同标号混凝土加以围护,其高度高出地面30cm ,防止土石、杂物滚入孔内伤人,桩基锁扣宽30cm。井口内圈和外圈均采用钢模支护。在桩基锁口浇筑完成后,孔口四周开挖排水沟,及时排除地表水。(4)井口四周围栏防护,并悬挂明显标志,井口护壁砼高出地面不小于30cm,防止土、石滚入孔内伤人;锁口四周1m范围内地面采用厚度不小于10cm的C20混凝土硬化;挖孔暂停或人不在井下作业时,孔口要加盖;孔口四周挖好排水沟,及时排除地表水,搭好孔口遮挡雨棚,安装提升设备,修好出渣道路。 (5)挂设警示标志及标识牌在井口防护栏上应挂设安全警示标识牌和桩基标识牌。工人作业时应系上安全带和佩戴安全帽。(6)提升机的安装修筑提升机基底平台,平台应平整稳固。提升设备完好,作业期间需定期检查其使用性能。配重采用焊接牢固的钢筋笼,并在笼内堆放片石,提升机配重是出渣筒及渣土重量的4-6倍,满足安全性能。(7)井内作业必须戴安全帽、孔内搭设软梯和掩体;掩体用2cm厚钢板作顶盖,以防落石伤到井内作业人员。出土渣用的吊桶、吊钩、钢丝绳、卷扬机等,经常检查更换。 5.2.3桩孔开挖土层挖孔作业采用人工逐层开挖,由人工逐层用镐、锹进行,遇坚硬土层用锤、钎或空压机风镐破碎,若遇坚石则采用松动爆破施工,用卷扬机提升出渣,孔口堆积渣土距离孔口不小于3.0m,施工时应及时用斗车清走,严禁在桩孔周围随意堆积。(1)桩位复测和桩径监测在桩基开挖时,必须组织测量人员进行复测桩基孔径尺寸和平面位置,桩位误差群桩不大于100mm,排桩不大于50mm;直桩倾度控制在1%以内,满足规范要求后,在井口用钢钉打设护桩,并测量孔口标高,按桩基设计底高程确定挖孔深度。(2)桩基开挖采用人工十字镐开挖,用电动绞车提升出渣,每开挖1米衬砌1米,衬砌厚度10-15cm ,若遇孔壁土质情况很不稳定处,使用加筋砼护壁以保证孔口稳定。挖掘时使孔壁稍有凸凹不平,以增加桩的摩阻力。桩孔挖掘及支撑护壁两道工序进行连续作业,不得中途停顿,防止坍孔。 松散层开挖松散层可直接开挖,视地层稳固程度,开挖深度按护壁模板高度控制在1m左右。 松散渗水层开挖孔内见水后,视渗水量大小,可采用人工与机械排水相结合,开挖过程可采用局部先掘进,降低水位,交替开挖。渗水较大采用边施工边设集水坑抽水,同一墩台两桩孔同时施工,可以安排超前挖井,使地下水集中在一个孔内排除。 岩层开挖 开挖断面图见炮孔布置图及挖孔参数表:挖至岩层后,由专业爆破公司爆破成孔,使用风动凿岩机凿眼,2号岩石硝胺炸药,延时电雷管起爆,以小型爆破和松动爆破为主,每次凿眼6个,眼深0.5m,装炸药,分三段延时爆破。在桩基开挖到一定深度时,应在地面上用鼓风机或风扇(由现场决定),通过50的塑料管不断的将新鲜空气运到孔底,当中间停工再复工前我们将井底的空气再彻底抽换一次。每次爆破后随即进行通风排烟清孔,在负责人检查孔内无毒后,施工人员再下孔操作。当井孔超过一定高度时我们再设置牢固可靠的安全梯,以便于施工人员上下。在孔深超过10m 时,经常检查孔内二氧化碳浓度,适当增加相应的通风措施。(3)模板架设护壁模板采用5mm厚钢模支架,支护模板时注意中点对中,保证成孔竖直度和桩径。模板应稳固、平顺,并和上一模搭接5cm,保证护壁质量。 (4)混凝土搅拌 支护混凝土必须采用搅拌机搅拌,其强度应与桩基混凝土同标号。经集中搅拌后用砼罐车统一运至现场,保证护壁质量和作业安全性能。(5)护壁浇筑桩孔开挖过程必须确保孔壁稳定,一次开挖深度视地质情况确定,一般控制在1米左右,对松散渗水地层视具体情况可浅点,并应及时护壁,护壁厚度控制在不小于15cm,护壁断面应为上口小下口大,上口直径不小于设计桩径,护壁支护不得占用桩径尺寸。渗水层护壁砼浇筑应预埋胶管泻水孔,待砼护壁达到一定强度用木塞塞住。每开挖1米衬砌1米,以确保桩孔稳固,如遇特殊地段每节高度小于500mm,必要时下钢护筒护壁,特殊地质下挖速度视护壁的安全情况而定。护壁模板采用钢模板,模板一般由四块组成。以此方式循环进行施工,直至桩底设计标高,注意每次砼衬砌浇筑前都要将内模定位一次,以保证桩的垂直度和水平位置。 (6)桩基排水孔内遇到水源且渗水量不大时,采用人工排水,当挖到桩底时,在桩位的一角挖一个0.60.50.5m的集水坑,用潜水泵抽水,在渗水较大时边施工边采用抽水坑抽水,一墩台有几个桩孔同时施工,安排超前井挖掘,使地下水集中在一孔内排除。一般性排水应注意: 在地表墩台位置四周挖截水沟外,并对从孔内排孔外的水妥善引流远离桩孔。 孔内渗水量不大时采用铁桶盛水,人工提引排水,渗水量大时,采用小水泵将水排走,孔深小于水泵吸程时,水泵设在孔外,倘孔深大于水泵吸程,再将水泵吊入孔内抽水。(7)桩基挖孔检测垂直和桩径检查:用最小半径检查。拼装钢模后用吊线检查装模质量,最小半径不小于设计半径,拆模后再次用吊线检查,因浇注砼使钢模变形使该处桩半径小于设计半径时,凿下多出来的护壁砼,保证桩径和垂直度。5.2.4终孔检查当挖孔达到设计标高后,终孔后清理护壁上的淤泥和孔底残渣、积水,做到平整,无松渣、污泥及沉淀等软层。嵌入岩层深度符合设计要求后报监理工程师检查验收。(1)孔底岩层检测如孔底岩层同设计岩层相符,即可终孔。必须做到孔底表面无松渣、泥土、沉淀土。(2)孔深检测终孔孔深摩擦桩不小于设计孔深,支撑桩超挖不小于5cm。孔深测量时用测绳测取4个对应点,确保桩基长度满足设计要求。(3)孔径检测实测孔径不小于设计桩径。使用事先制作的探笼检验孔径。孔深20以下的采用8m探孔器进行检测;孔深2050以下的采用12m探孔器进行检测;孔深大于50m或孔径大于2m的桩采用孔壁侧壁仪进行检测。 (4)倾斜度检测采用钻杆斜测法量测桩的倾斜度时,量测应从钻孔平台顶面起算至孔底。(5)安全检查挖好的桩孔必须用木板或脚手板、钢筋网片盖好,防止土块、杂物、人员坠落。严禁用草袋、塑料布虚掩。挖孔灌注桩成孔质量应符合下表标准: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挖孔桩孔的中心位置(mm)群桩:100;单排桩:50孔径(mm)不小于设计桩径倾斜度()挖孔4米。导管逐段吊装接长,垂直下放至距孔底300-500mm。 导管下放示意图5.6砼浇筑水下混凝土灌注时应按照灌注数量和灌注速度的要求配齐施工机具设备,设备能力应满足桩孔在规定时间内灌注完毕的要求,应保证其完好率,对主要设备应有备用。导管应事先编好顺序,每次使用时都应对法兰盘、橡胶垫圈、连接螺栓做认真检查。导管上口的浮球应能顺利沉入孔底。当桩孔内基本无水和少量渗水时,将桩孔内注满水后采用水下混凝土灌注;当孔内渗水较多时,也采用混凝土水下灌注。水下砼灌注过程应符合下列规定:a、水下混凝土的灌注时间不得超过首批混凝土的初凝时间。b、混凝土运至灌注地点时,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灌注时应能保持足够的流动性,桩径D1.5m时,其坍落度宜为180220mm,桩径D1.5m时,其坍落度宜为160200mm,不符合要求时不得使用。c、首批灌注混凝土的数量应能满足导管首次埋置深度1.0m以上的需要,所需混凝土数量可按式下式计算:V=D2(H1+H2 )/4+dh1/4式中:V灌注首批混凝土所需数量(m) D桩孔直径(m)H1桩孔底至导管底端间距,一般为0.30.4mH2导管初次埋置深度(m)d导管内径(m) h1桩孔内混凝土达到H2时导管内混凝土柱平衡导管外(或泥浆)压力所需的高度(m) h1=HWW/c d、首批混凝土入孔后,混凝土应连续灌注,不得中断。e、在灌注过程中,应保持孔内的水头高度;导管的埋置深度宜控制在26m,并应随时测探桩孔内混凝土面的位置,及时调整导管埋深;应将桩孔内溢出的水或水泥浆引流至适当的地点处理,不得随意排放。f、灌注时应采取措施防止钢筋骨架上浮。当灌注的混凝土顶面距钢筋骨架底部1m左右时,宜降低灌注速度;混凝土顶面上升到骨架底部4m以上时,宜提升导管,使其底口高于骨架底部2m以上后再恢复正常灌注速度。g、混凝土灌注桩顶部时,应采取措施保持导管内混凝土的压力,避免桩顶泥浆密度过大而产生泥团或桩顶混凝土不密实、松散等现象;在灌注将近结束时,应核对混凝土灌注数量,确定所测混凝土的灌注高度是否正确。灌注的桩顶高程应比设计高程高出不小于0.5m。h、在砼灌注中,砼应做试件三组以上用于抗压试验评定,做试件时必须有监理旁站。i、砼灌注完成后立即清洗导管,并且集中堆放。 5.7 桩头处理对已浇筑完工的桩基砼顶面顶进行测量放样,按桩顶实际标高对比设计标高计算出凿除深度,并作标记,用风镐及凿岩机对超灌部分砼进行凿除,以保证桩头砼强度和标高达到设计要求。凿除后的桩头应密实、无松散层。(1)基坑开挖后,底部应及时应惊醒封底,封底可采用砂浆或低强度等级混凝土进行封底处理,并在基坑四角预留积水坑,并配置排水设施,防止雨水侵泡基坑.(2)桩头破除采用人工与机械相结合进行,机械采用风镐等小型机具,凿除过程中确保不破坏有效桩身,桩顶10cm采用人工凿除,保证桩顶面平整。(3)破除桩头工艺步骤如下:a、第一步:在桩顶位置设置1015cm的切割线,宽度为1015cm。b、第二部:人工凿开缺口,深度至钢筋,保证后续的风镐作业不会破坏钢筋保护层。c、第三部:用风镐剥离缺口上侧保护层。d、第四部:钢筋向外侧微弯,便于施工。e、第五部:加钻顶断,钻头水平或稍向上,位置在桩顶线以上1015cm。f、第六部:将桩头破除混凝土提出,然后人工凿除并清顶,保证不破坏保护层,并至桩头微凸g、第七部:清理桩顶。5. 8 桩基检测(1)试验检测单位桩基检测单位选用必须同时具备省级及以上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颁发的计量认证合格证书(即有CMA证章)省级及以上交通主管部门相应资格认定并具有公路工程基桩检测相应资质。严格执行市场准入管理规定,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基桩检测单位,并在检测工作开始以前将基桩检测单位资料报备该工程的质量监督部门,质量监督部门依法监督其实施情况。基桩检测单位应对其检测工作质量及所出具的检测报告负责。 (2)试验检测人员基桩检测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取得与申报专业相应的试验检测执业资格证书、交通部工程试验检测业务培训结业证书或省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组织或认可的培训结业证书,持相应试验检测业务范围的证书上岗。试验检测人员应对所出具的检测结果负责。(3)试验检测报告试验检测报告的内容和格式应满足规范要求,格式应统一,试验检测报告只有持证试验检测人员签字并完善校、审程序,加盖CMA章及单位公章后才有效。(4)基桩检测基桩用超声透射波法试验检测方法进行检测,要求及检测频率由设计或监理单位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按上述规范、规程的有关要求确定。待基桩施工完毕,达到14天龄期后对基桩完整性进行质量检测。 (5)超声波检测管堵管的处理办法: a.对于堵管的桩基,宜优先采取措施进行通管,再复测评定;b.对于只有一根检测管无法通管的特殊墩台桩基,宜在堵塞的检测管周围15cm范围内钻芯并利用钻芯孔复测评定;对于二根及以上检测管无法通管的,宜采用钻芯法检测评定;c.对于无法通管的一般墩台桩基,经监督部门同意改用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的,须加钻一个芯孔后,由无损检测单位综合评定。(6)检测频率根据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JTG/T F81-01-2004)第3.1.3规定,基桩检测宜按如下频率进行: 桥梁分类检测方法特大桥大桥中小桥特殊墩台一般墩台特殊墩台一般墩台超声波法100%50%70%50%50%低应变反射波法50%30%50%50%钻孔抽芯法3%2%3%2%12%同时不少于2根,群基桩础每墩不少于1根。注: 表中所列的频率为指导性频率; 确定各种检测方法频率时,宜根据如下原则:当桩的长度50m,桩的直径1.8m,桩的长径比5的桩,不宜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 特殊墩台是指桥梁结构对桩基受力有特殊要求的墩台,如悬索桥、斜拉桥主墩等; 中小桥基桩钻孔抽芯法频率可以每标段为计数单元; 各桥梁具体检测方法及频率由建设单位组织确定,并应在该桥梁基桩开工之前确定。(7)桩基质量报告制度为便于项目质量监督机构及时掌握基桩质量状况,检测单位按月度、年度定期将基桩检测结果汇总及工作开展情况上报质量监督机构备案,发现基桩质量存在明显缺陷或检测评定工作受到干扰时,应及时将检测结果和受干扰情况上报质量监督机构。检测单位在桩基检测完毕后的10日前将工程项目的基桩质量检测情况汇总通过电子邮件或传真的方式报送该项目指挥部的质量监督机构。每个项目基桩检测工作结束后,检测单位应按附件要求及时如实填写基桩声波投射法检测中间报告,并出具正式桩检测报告。桩检质量合格后进入下一道工序。第六章 质量控制标准6.1控制指标6.1.1基本要求(1)桩身混凝土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掺剂及混合材料的质量和规格必须符合有关规范的要求,按规定的配合比施工。(2)挖孔达到设计深度后,应及时进行孔底处理,必须做到无松渣、淤泥等扰动软土层,使孔底情况满足设计要求。(3)嵌入承台的锚固钢筋长度不得小于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小锚固长度要求。(4)灌注桩的原材料和混凝土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5)实际浇筑混凝土量严禁小于计算体积。(6)浇筑混凝土后的桩顶标高及浮浆的处理,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6.1.2 实测项目挖孔桩实测项目项次检 查 项 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检查方法和频率1混凝土强度(MPa)在合格标准内2桩位(mm)群桩100全站仪或经纬仪:每桩检查排架桩允许50极值1003孔深(m)不小于设计值测绳量:每桩测量4孔径(mm)不小于设计值探孔器:每桩测量5倾斜度(mm)0.5%桩长,且不大于200垂线法:每桩检查6钢筋骨架底面高程(mm)50水准仪测骨架顶面高程后反算:每桩检查第七章 质量保证措施7.1质量保证措施及管理体系(1)加强质量教育不断加强对职工进行有关质量法规的教育,增强全员的质量责任意识,使创建优质工程真正成为每个建设者的自觉行动。(2)加强技术培训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职工开展职业岗位培训,学习有关技术规范、标准和操作规程。(3)质量管理体系7.2建立质量责任制度(1)质量管理部职责主要有:a、检查各种材料质量和规格是否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b、严格按规范要求检查各分项工程的质量和操作工艺、方法;c、控制和监督结构设计平面位置和空间位置等几何尺寸质量;d、原始记录填写及时、准确及资料收集归档;e、计量和试验数据的正确和标准;f、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质量水平。 (2)实行质量奖罚制度:制定各部门各岗位质量责任制,使责任明确到人,同时制定各分项工程质量目标。各级质检人员和部门负责各管理工程范围的质量,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做到层层落实,个个把关,下级对上级负责。制定工程质量奖罚条例,奖罚分明。(3)开展质量教育和技术培训: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技术规范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认真核对本段设计文件和资料,领会设计意图。对进场施工队伍进行质量教育和技术培训,操作工人必须持证上岗。使全体员工树立并强化质量意识。(4)定期和不定期开展质量评比制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记录在案,开展质量、安全、进度竞赛。7.3技术保证措施(1)建立技术管理机构,健全技术保证体系: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质量责任人、总工程师为首的系统技术管理网络体系,在施工前进行技术交底,交底分三级进行:1级为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向各职能部门及各分部技术负责人进行交底;2级为分部总工对分部各职能部门、工区现场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及作业队班组长进行交底;3级为作业队班组长对施工一线人员进行交底。实行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逐级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确保技术工作的准确性、严密性与正确性。(2)推行现代化的技术管理,精心编制桩基施工方案及作业指导书,搞好资源配置,努力降低成本,并严格按照网络计划实施,使整个工程随时处于受控状态,做到环环相扣,忙而不乱,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