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三区同建”的路径探析.docx_第1页
推进“三区同建”的路径探析.docx_第2页
推进“三区同建”的路径探析.docx_第3页
推进“三区同建”的路径探析.docx_第4页
推进“三区同建”的路径探析.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推进“三区同建”的路径探析 摘 要 从2015年开始,衡水市抓住河北省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市的机遇,积极推进农村新型社区与产业园区、生态园区“三区同建”。通过梳理衡水市“三区同建”的经验和不足,笔者认为推向全国可以考虑从积极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加强公共服务供给、加强文化建设、注重生态建设几个方面着重推进。 下载 关键词 衡水市 “三区同建” 推进路径 衡水市作为河北省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市,抢抓机遇,从2015年开始,积极推进农村新型社区与产业园区、生态园区“三区同建”,把“三区同建”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步伐,构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模式。 一、衡水市推进“三区同建”的背景意义 衡水市把“三区同建”作为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的切入点,同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统筹城乡示范区战略高度契合,符合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是从衡水市市情出发的必然选择。 (一)农业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为“三区同建”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衡水市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获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15年底,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23.2万亩,占家庭承包总面积的41.2%,30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达到78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70多家,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2527家,注册家庭农场4978家,总量均居全省首位。全市初步实现了一定范围的规模经营,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在极大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同时,也为推动“三区同建”创造了条件。 (二)村多、村小、空心化的市情特点为“三区同建”提供了客观需求 2015年年底,衡水市的村庄平均人口仅687人,村庄数量约占全省的10%,人口数量仅占全省的6.3%,导致四大难题:一是村级组织运转成本高,农民负担重;二是基础建设成本高、效果差;三是农村宅基地浪费严重;四是很难选出有能力的带头人,村级班子弱。解决这些问题,“三区同建”是个理想模式,有利于人口向中心区聚集,有利于有效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 (三)农民收入明显提高,提出更高的生活新期盼 2015年衡水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30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全市各项存款余额超2000亿元,增速全省居首,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百户拥有家庭汽车均列全省第5位。农民希望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同时享受乡村自然生态,留住民风“乡愁”。“三区同建”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整体完善,有利于环境的整体改善,满足农村群众的客观需求。 (四)破解土地、资金等瓶颈,积极探索“三区同建” 衡水市经济欠发达,要加快发展,跟上全省发展步伐,必须破解土地瓶颈,深挖现有土地资源潜力。2015年年底,全市村庄占地146万亩,村均占地292亩,户均占地近1.5亩,“空心村”“一户多宅”现象较为普遍。通过“三区同建”的方式,既可以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也可以将大量的闲置土地利用起来,极大地缓解用地难的问题。 二、衡水市“三区同建”的主要做法 (一)政府主导 把“三区同建”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综合配套改革的重大战略来抓。高规格组建“三区同建”领导小组,衡水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抓顶层设计、综合协调,缜密部署,强力推进。衡水市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三区同建”工作的意见关于统筹整合资金支持“三区同建”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明晰路线图、时间表。 (二)规划引领 修订完善了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实现了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多规融合”。按衡水市三区同建“十三五”规划,衡水市布局183个“三区同建”示范社区,实行增减挂钩,联村并建,成熟一处启动一处;产业园区,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方便群众就业。规划注重地域特色,展现乡村文化和乡村符号。 (三)创新驱动 一是用好城?l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旧村拆迁腾出的建设用地置换到城市规划区;二是充分发挥财政投融资平台的作用,重点用于支持“三区同建”;三是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引进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进社区,建设超市、卫生所、幼儿园、燃气、供暖等社会服务;四是在破解用地难题上,探索先拆后建,原拆原建,不占耕地、不受土地指标限制等有效办法。 (四)产业支撑 在推进“三区同建”过程中,注重促进产村融合,依托村庄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等建产业园区,实行农村新型社区与现代农业园区、工业园区等统筹谋划、同步建设,与土地流转、产业发展、农民就业等紧密结合,协调推进。 三、衡水市“三区同建”的初步成效 (一)推动了农民向社区集中,促进了新型城镇化 “三区同建”以来,全市已有近6万农户入住新社区。全市“十三五”规划建设的183个农村新型社区(中心村),全部建成后可使16万多农户50多万人入住,提高全市城镇化率近10个百分点。 (二)推动了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了农业现代化 2016年年底,衡水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35.5万亩,占家庭承包总面积的43.6%,30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达到近1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3520家,注册家庭农场6724家,总量均居全省首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来自各类产业园区的收入达到45%以上。 (三)有效地破解了土地瓶颈制约,促进了新型工业化 一方面,衡水市工业、城镇建设等每年新增用地3万亩,而省下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仅1万亩左右,缺口2万亩;另一方面,146万亩沉睡中的村庄占地造成极大的浪费。两年来,衡水市19个新社区示范点,原村庄占地17818亩,新社区规划占地4112亩,节约土地13706亩。 (四)推动了生产要素流动,促进了城乡一体化 两年来,衡水城市工商企业到乡村办加工企业238个,投入资本8.7亿元。全市乡镇内转移农村劳动力6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0%。美丽乡村、新社区建设还带动了水泥、钢材、建材、家电、家具、装修、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 (五)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力助推了精准脱贫和美丽乡村建设 通过“三区同建”,多方整合人、财、物等资源,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职能向农村社区延伸,基本实现了城乡均等化。衡水市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示范,特别是“三区同建”,开辟了精准脱贫新思路。 四、衡水市“三区同建”存在的问题 (一)破解土地和资金制约的办法还有待改进 一是因国家耕地红线制度,部分增减土地转换不顺畅;二是部分农民对土地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与安置方案不满意,部分农户因为居住习惯、经济收入与经济补偿等因素阻碍了宅基地顺利退出的实现;三是资金方面,全面铺开的基础建设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特别是一些不发达县,因为资金问题,长期处于谋划状态。 (二)建设程度不均衡 通过对衡水市“三区同建”的部分村镇调研发现,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村庄,经过县、乡、村的共同努力,建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社区、小镇。同时,一些地处偏远、经济条件较差的村镇,尽管有上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由于改造难度较大,建设进展迟缓。进展程度不均衡影响了“三区同建”的整体建设,需引起重视。 (三)部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还不高 “三区同建”是惠民生、促发展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参与。然而有一部分村镇、农民的参与热情并没有调动起来,认识不清、不高,认为这是“政府的事情、干部的事情”,与己无关,主动参与不积极,为村集体建设的热情不高。 五、全国推进“三区同建”的建议 “三区同建”在全国铺开,除了汲取衡水市的成功经验,弥补不足,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侧重。 (一)积极推进三次产业融合 1.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实现农村地区的三次产业融合,不仅要突破常规培育多样化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如农村工商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而且要多想办法促进这些组织突飞猛进,实现三大产业的快速融合发展。 2.发展多种产业新业态。一是瞄准“互联网+农业”,打造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实现农业智能化、精准化发展;二是依托本地丰富独特的农村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深挖潜力、大胆创新,放手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手工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新业态;三是充分利用农商对接、农超对接以及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农产品直销。 3.建立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一要完善订单农业,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民签订保护价合同;二要积极推广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承包地和集体资产确权分股到户;三要鼓励推进官产学研多元利益机制,打造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和增值提升战略联盟。 4.用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产业转移的机遇。衡水市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京津产业疏解的时机,精心谋划从京津等地引进一批带动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经过改造提升,推动这些龙头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衡水市将来有望形成主要面向京津市场的集包装、仓储、加工、运输、销售于一体的农产品服务网络。其他地区可以考虑利用本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周边大城市产业疏解和转移的机会,参照衡水市的做法,推进本地的“三区同建”。 (二)提升公共服务供给 “三区同建”的关键是农民真正转变为社区居民,这取决于社区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水平。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与城市社区不相上下,还要打破公共服务的城乡二元结构界限,为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等值化公共服务。具体说,一方面新型农村社区的绿化、照明、道路、交通、供水、取暖、供气等硬件设施健全,另一方面社区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软件服务相当完善,与城市社区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基本均等,才是真正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一是政府要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实施向农村新型社区倾斜的公共财政政策,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及配套体系建设力度,让农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跟城里人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二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然后采取委托、补贴、购买等方式,引导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三是发展壮大各类农村社区非盈利型社会组织,兴办社区公益性服务项目,如居家养老、社区幼儿托管等,对市场和政府职能进行补充。 (三)加强文化建设 推行“三区同建”,加强文化建设,既能通过提升农民的智力和专业能力,促使农村经济得以更快更好的发展,又能使广大农民群众从中领悟到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文化所带来的价值,并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其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使社?主义先进文化牢牢占领农村阵地。 1.加大投资力度。以“三区同建”为契机,大力加强文化站、图书馆、体育场所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进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鼓励城市文化产业向农村社区延伸,如新华书店、邮政报刊部门的文化产品向农村社区延伸,制定相关政策和资金补助,建设“三区同建”战略合作伙伴网络,形成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共识,让农村文化市场走向繁荣。 2.创新文化服务方式。一是切实加大各种送文化下乡活动的力度,动员和组织志愿者开展骨干培训、技术推广、品种更新、市场开拓等服务活动,帮助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人才、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难题;二是动员和组织文艺志愿者经常下乡,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如开展戏曲下乡、舞蹈大赛等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对文艺活动的多层次、高水平的需求;三是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使“三下乡”变成“常下乡”。 3.挖掘民间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在“三区同建”中,要抓牢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农村特色文化。比如积极挖掘、整理本地的传统文化并加以继承、弘扬、创新,并让其吸收更多更丰富的新内容,借助具有乡镇地域特色的农民艺术、食品和农林产品等载体,打造新型农村社区的特色文化,并通过有效开发,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力争培育出一大批与之相关联的特色产业园区和生态园区,为“三区同建”增添后劲。 (四)注重生态建设 “三区同建”特别是建设生态园区使得农民在追求经济利益和精神文化享受的同时,更加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生态文明的建设。 一是加强生态环保宣传教育,使人们用绿色观念去思考、处理自己与自然、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启发、增强公民的环境意识,动员民众经常直接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捍卫自身环境权益;二是充分吸取城市社区在生态建设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把握自身的后发优势与良好机遇,广泛采用新技术、利用新能源搞好生态建设,增强基层干部的环保工作能力,切实提高农村社区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管理水平;三是充分发挥农村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实现农村的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的良性快速发展;四是建立健全农村的绿色GDP政绩考核体系,实行地方党政“首长”生态环境直接责任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