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doc_第1页
曾国藩: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doc_第2页
曾国藩: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doc_第3页
曾国藩: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doc_第4页
曾国藩: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曾国藩: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曾国藩是春秋战国时代曾子的七十世孙。他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他因为在学问和事功方面的成就而备受后世推崇。读懂曾国藩人生“六戒”,就学到了他的做人做事之道。第一戒: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一直都能获利的事不要做,所有人都想得到的地方不要前去。危城莫入!所有人都向往渴求的,可能有有害。前半句说:不可贪求过多!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也不可能有长久获利的事情,如果有这种能够一直获利的事情,那只能说这种事是表面现象或者骗局,这时候一定要保持头脑清。后半句是说的安全,众人争执、争斗的地方你不要去,容易惹麻烦或者招致祸患。论语上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句话里的争,也可以理解为,争利。意思是说,大家都去争抢的利益,你就不要去争抢了,因为那肯定是薄利。第二戒: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不要因为别人小的缺点就忽视他的优点,不要因为小小的恩怨就忽略了别人的大恩。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这两句话都是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点小过失,一点道德上的小瑕疵,一点小恩怨,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恩情。礼记上说,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意思是喜爱一个人而知道其缺点,厌恶而知道其优点。这就是告诫我们,在待人接物的时候,一定不要太感情用事,一定要客观、公正地看待别人的缺点和不足。第三戒: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经常说别人短处的人,经常夸耀自己长处的人,可以说是“存心不厚,识量太狭。”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经常谈论别人的短处,夸耀自己的长处,不仅是情商低的表现,也必然给自己招来怨恨,埋下祸乱的种子。汉高祖刘邦曾经随便和韩信讨论各位将领的才能。刘邦问道:“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呢?”韩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韩信后来被杀,不能说与他这种性格无关。曾国藩这句话的意思,入目三分地画出了可这种人的精神肖像。那种经常谈论别人缺点的人,内心其实是借此在掩饰自己的缺点;经常夸耀自己长处的人,内心其实是嫉妒或者想掩盖别人的长处罢了。第四戒: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利益,往往是众人都渴望得到的,如果谁独占了利益而不与大家分享,那么一定会招致怨恨,甚至成为众矢之的。刘邦攻破咸阳,却不敢占据其地;曹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却终其一生不敢篡汉自立,他们都是怕成为众矢之的。所以,面对利益,一定要权衡取舍之道。谋划事情,一定要跟有主见的几个人一起,而不要与众人一起谋划事情。正如战国策上说,“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通俗地说,就是谋求特别重大的事情,不必与众人商量。因为谋求大事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与气度,自己看准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别人商量,反倒麻烦。如果别人见识低下,心胸狭小,气度平凡,必定不理解你的想法。七嘴八舌,会动摇你的意志,也会破坏你的信心和情绪。第五戒: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庸人,就是普通人,一般的人。对于一般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才气,只有勤奋工作才能成就事业,所以最忌讳一个“懒”字。而那些有才的人呢,虽然可凭才气走捷径,更容易成功,但也容易孤傲自大,故步自封,不肯向别人学习,这也是容易失败的。曾国藩是勤劳的好例子,他其实并不聪明,但是却能以“勤”成就大学问和大事业,可以说正是普通人的榜样。而如项羽、李自成等,占尽天时地利,却因为骄傲而败亡。第六戒: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凡是办大事,首先需要有深厚的阅历和识见,并以才能作为辅助;凡是要成就大事的,一半在于人的谋划,另一半就要看天意了,看时机会不会来到。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曾国藩明确告诉我们,办大事要以“识”为主,才气、才能不过是辅助罢了。所以恃才傲物的人,往往难以成就大事。当然这里的“识”,不单单指知识,更指的是经验和见识。而“人谋居半,天意居半。”则是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抱着“尽人事以听天命”的态度。不要因为有自己不能左右的的因素就不去努力,更不能因为自己努力了,最终却失败了而去怨天尤人。曾国藩:利不可独,谋不可众 利可共而不可独人心趋利避害。有利益好处的地方,往往大家都盯着。如果有人独占了利益而不与大家分享,那么一定会招致怨恨,甚至成为众矢之的,带来后患,结果就是通常说的“独利则败”。所以一个人面对利益要懂得权衡取舍,拿自己该得的那份,甚至有时候为了避免后患,舍弃部分自己应该得的利益。曾国藩早期以道义号召众人与他一起抵挡太平军,认为有道义就足够了,就能感召别人,“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但是他慢慢发现最初投奔他的人都去了胡林翼那里,于是就问幕僚赵烈文:“众皆出我下,奈何尽归胡公?”赵烈文回答:“人皆有私,不能官,不得财,不走何待?”(人都有私心,在你那里得不到官,也发不了财,不走还等什么?)曾国藩又问:“当如何?”(那该怎么办?)赵烈文回答:“集众人之私者,可成一人之公!”(利用众人的私心来做事,可以成就一个人的公义!)曾国藩连连点头,从此以后对有功的部下大力奖赏,特别是担任钦差大臣、两江总督以后,经常利用一切机会保荐幕僚当官。于是曾国藩的幕府大盛,人才济济。同时曾国藩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注重针对不同人的不同需求,采取“武人给钱,文人给名”的措施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军心一统,为最终成就平定太平军的功业奠定了基础。有时候一些真正的好人和君子做事并不成功,可能是因为他们无可挑剔的品德,以及眼里揉不得沙子的德行苛求,往往会使他们低估最基本的常识,忽略普通人参与事业的本能动机,把道德上的瑕疵视为不可饶恕的过错,并将别人的付出和牺牲视为职责之内的理所当然。个体可以在道德上追求无止境的完善,但是面对群体要宽容普通人的比较庸常的动机。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做事情不是追求理想,只是讨生活,毕竟英雄好汉也有老婆孩子,庶民百姓只愁柴米油盐。所以做人固然要品行端正,做事却要灵活变通。“人以利动”,这是基本的人性事实。道义可以号召少数人,却不一定能笼络大部分人;品德高尚可以让人尊敬,却不一定能让人服从。韩信这样评价项羽:“项王对待长辈谦恭,对待弱者仁慈,对待病者体恤,但这不过是妇人的美德。项王对待立功的健儿吝于赏赐,对待勇武的壮士不予提拔。因此,英雄豪杰终究要离他而去。”刘邦问陈平:“我与项王有什么区别?”陈平回答说:“大王粗野傲慢,项王谦逊有礼。”刘邦又问:“那你为什么弃项王而归我?”陈平回答:“对于有功之人,大王不吝惜恩赐,项王则很少封赏。”正因为项羽不愿意与有功之臣分享天下的利益,也就没有多少人愿意追随他,最终就是一个“独利则败”的结局,而刘邦则把自己的所得利益与部下共享,得了天下。 谋可寡而不可众 谋划事情,一定要跟有真知灼见的几个人一起讨论,而不要听众人的泛泛之论。正如古人所说,“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也类似于今天的“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对个人来说,决策一些人生里的重大事情,也无法与众人商量。因为一些人生大的决策关乎个人的世界观,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心胸与气度,自己看准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别人商量,恐怕也很难被别人说服。别人的立场不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定理解你的想法,反而七嘴八舌的,会动摇你的意志,也会破坏你的信心和情绪。集思广益的前提是对有价值的看法而言的,而有价值的看法往往不会很多。淮南子人间训:“今万人调钟不能比之律,诚得知者,一人而足矣。”参与决策的人的数量并不等于质量,低层次的智慧累加并不能产生高远的智慧,所谓“众谋则泄。”曹操说:“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有道之人,有真知灼见的人,是完全可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特立独行的。另一方面,一些谋划也不宜让很多人知道,韩非子说:“事以密成,语以泄败。”三国演义中的董承就是一个例子,董承四处游说文武能臣,要拿下曹操。刘备、种辑、吴子兰、王子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