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__以体系结构为视点检视20世纪我国《教育概论》的发展.pdf_第1页
论文__以体系结构为视点检视20世纪我国《教育概论》的发展.pdf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以体系结构为视点检视20世纪我国教育概论的发展 姓名:雷勇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教育学原理 指导教师:吴定初 20090406 以体系结构为视点 检视2 0 世纪我国教育概论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专业 研究生:雷勇指导教师:吴定初 摘要:要提高教育科学的“自我意识”,加强教育学的反思性建设,对教 育概论的发展研究是此类元教育学问题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教育学史的基本 问题之一。教育概论在我国发轫于2 0 世纪2 0 年代末期,至今已有8 0 多年的 发展历程。本文把它在我国2 0 世纪的发展大致划分为初创兴盛停滞 再创四个阶段。 在此基础上,以体系结构为视点,选择有代表性的教育概论为样本, 通过个案描述、分析比较,检视其2 0 世纪上半叶具有发展迅速、理论体系初 建,实用主义成为理论建构的起点,模仿赫尔巴特教育学体系,注重知识的历 史源流,注重传播现代教育思想的特征;2 0 世纪下半叶具有研究问题更加专、 精、深,学科的主体性显现,以马列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服务于国家教育方 针政策的特征。 大致勾勒出:指导思想上从实用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结构上从模仿 赫尔巴特到自立、学科规范上从普及教育常识到建构理论体系、理论构建上从 引入到创造、意识形态上从“三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演进趋势;并认为它是 一门独立的教育分支学科,其未来发展不会走向衰微、在特定时期内也不可能 独立于意识形态。 关键词:教育概论体系结构发展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f o u n d a t i o n so fe d u c a t i o n i nt h e2 0 t h f r o mt h ev i e w p o i n to fa r c h i t e c t u r e s p e c i a l t y :e d u c a t i o n a lp r i n c i p l e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l e y o 略s u p e r v i s o r :w u d i n g c h u a b s t r a c t :t oe n h a n c et h e ”s e l f - a w a r e n e s s ”o fe d u c a t i o n a ls c i e n c ea n d s t r e n g t h e nt h ep e d a g o g i c a lr e f l e c t i v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r e s e a r c ha b o u t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f o u n d a t i o n so fe d u c a t i o ni sa m a j o ri s s u eo fm e t a p e d a g o g y , a n da l s ot h eb a s i c i s s u eo fc h i n e s ep e d a g o g i c a lh i s t o r y i no u rc o u n t r y , f o u n d a t i o n so fe d u c a t i o n , o r i g i n a t e df r o mt h el a t e19 2 0 s ,t h ec o u r s eo fd e v e l o p m e n th a sr e a c h e dm o r et h a n 8 0y e a r s i nt h ea r t i c l e ,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d u r i n gt h e2 0 t hc e n t u r yi sd i v i d e di n t o f o u rs t a g e s ,w h i c ha r es t a r t u p s ,t h r i v i n g ,s t a g n a t i o na n dr e c r e a t i o ns t a g e t h e n ,f r o mt h es y s t e m a t i c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v i e w p o i n t ,s e l e c t i n g ”f o u n d a t i o n so f e d u c a t i o n ”豁t h es a m p l e ,b yt h ec a s e sd e s c r i p t i o n ,a n a l y s i sa n dc o m p a r i s o n e x p l o r e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nt h ef i r s th a l fo f2 0 t hc e n t u r y , i t d e v e l o p sr a p i d l y , i n i t i a l l yc o n s t r u c t st h e o r e t i c a ls y s t e m ,t h ep r a g m a t i s mb e c o m e s i t sb e g i n n i n go ft h e o r yc o n s t r u c t i o n ,i m i t a t i o n so fh e r b a r t se d u c a t i o ns y s t e m ,p a y s g r e a t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h i s t o r i c a lc l u eo fk n o w l e d g e ,e m p h a s i so nt h e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 o ft h em o d e me d u c 撕o nt h e o r y ;i nt h es e c o n dh a l fo f2 0 t hc e n t u r y , t h es t u d ym o r e s p e c i a l i z e d ,r e f i n e d , d e e p ,s h o wt h ei n d e p e n d e n td i s c i p l i n e ,t om a r x i s m l e n i n i s m a st h eg u i d eo fe d u c a t i o n ;s e r v i c e st h ep r i n c i p l e sa n dp o l i c i e so fn a t i o n a le d u c a t i o n i tc o n c l u d e st h a te v o l u t i o n a lt r e n d so ff o u n d a t i o n s o fe d u c a t i o nm o v e f o r w a r di nt h ef o l l o w i n gw a y s :f r o mp r a g m a t i s mt od i a l e c t i c a lm a t e r i a l i s ma tt h e a s p e c to fg u i d i n gi d e o l o g y , f r o mi m i t a t i n gh e r b a r t se d u c a t i o nm o d et od e p e n d i n g n o ni t so w na tt h ea s p e c to fa r c h i t e c t u r e ,f r o mp o p u l a r i z i n gt h ek n o w l e d g eo f e d u c a t i o nt oc o n s t r u c t i n g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s y s t e ma tt h ea s p e c to fa c a d e m i cn o r m s , f r o m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t h ec r e a t i o na tt h ea s p e c to ft h e o r yc o n s t r u c t i o n ,f r o mt h e ”t h r e ep r i n c i p l e so ft h ep e o p l e ”t ot h es o c i a l i s ma tt h ea s p e c to fi d e o l o g y t h e f o u n d a t i o n so fe d u c a t i o ni sc o n s i d e r e dt ob ea l li n d e p e n d e n ti n t r i n s i cb r a n c ho f p e d a g o g y i tw i l la e v e rd e c l i n ei nt h ef u t u r e ,s a y i n gn o t h i n go fb e i n gi n d e p e n d e n t o fi d e o l o g ya ta n 多s p e c i f i cp e r i o do ft i m e k e yw o r d s :f o u n d a t i o n s o fe d u c a t i o n s y s t e m a t i c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i i 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 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昙定翅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 引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 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 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1 ) 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 刷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供 检索;2 ) 为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 后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有关网络上供阅读、浏览。 论文作者签名: 2 0 0 9 年4 月6 日 引论 有学者认为“教育概论是教育学的亚学科。笔者认为,要提高教育科 学的“自我意识 ,加强教育学的反思性建设,对教育概论的发展研究是此 类元教育学问题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教育学史的基本问题之一。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概论在我国发轫于2 0 世纪2 0 年代末期 ,是在外来理论、尤其是西 方教育思想和学说的影响下创立的。西学的引介对我国教育概论教科书的 体系结构、基本内容产生了深刻影响,表征在文本的基本结构,见诸于文本的 字里行间。 教育概论自形成之始就不是对西方的简单拷贝,而是以中国教育实践为视 界,广泛汲取各国“养料”,消化吸收先进“成果,展现了我国学者探索教育 学中国化之路,对西方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教育学的发展起到了 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学者统计,1 9 4 9 年前人们普遍使用“教育概论“ 称谓, 这一比例在教育概论、教育通论、教育原理中高达8 5 e 。新中国成立后,教 育学开始“苏化“ ,教育概论在我们对西方教育学的全盘否定下趋向停滞;文 革期间,在“语录”充斥教育学的“疯狂年代“ ,教育学遭到毁灭性破坏,教 育概论也随之无踪可觅;直到改革开放后伴随教育学的“复苏“ ,教育概论才 开启再创历程。 当代教育概论的发展建立在对2 0 世纪上半叶的传承、扬弃与反思的基础 之上。从引介到中国化,从舶来到本土化,几代教育学人苦苦寻觅的构建本土 教育理论之路,缩影在从庄泽宣著教育概论到叶澜著教育概论的发展 轨迹里。教育概论虽是教育学“嫡出”,但有别于“母学科的成长之路,也 本文足指我国的教育概论。 圆陈桂生:教育学的建构,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2 4 3 页。 叶洲:关于加强教育科学“自我意识”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1 9 8 7 年第3 期。 侯怀银:中国教育学史学科建设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2 0 0 0 年第2 期。 侯怀银在2 0 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基本历程( 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2 年第6 期) 考察认为我国的第一本教育概论是1 9 2 8 年庄泽宣著教育概论。 冯建军:关于“教育原理”的学科称谓与内容现状的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 0 0 7 年第4 期。 o 参见郑金州、瞿葆奎著:中国教育学百年,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 1 不适宜套用“先抄日本,继袭美国“ 这样简单化的步调,它的形成和发展 需要结合自身的主体性加以检视。 2 0 世纪上、下半叶教育概论在数量上表现出明显差异。2 0 世纪上半 叶共出版教育学7 6 本,其中教育概论为3 6 本 ,占4 7 ;- 1 9 7 9 - - 2 0 0 0 ,年共出版教育学2 2 3 本 ,而教育概论仅有4 本固,占1 8 。教育概 论的地位难道因为“概论性质”而在已经发育的“非常成熟“ 的教育学学科中 被弱化了吗? 在2 0 世纪上半叶它还曾扮演重要角色,如今却数量稀少,未来 发展将何去何从? 二、已有研究述评 2 0 世纪8 0 年代中后期以来,对教育学的反思性研究已形成诸多成果, 自雷尧珠的试论我国教育学的发展一文始 ,关注教育学在中国形成和发 展的研究成果也颇丰,然而对教育概论的专门研究却涉及不多。依据收 集到的文献资料,笔者从问题的相关度入手,把已有研究分为高相关专题、中 相关专题和低相关专题。 依据剧谷平的统计。参见周符平:近代西方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 育科学版) ,1 9 9 1 年第3 期。 留依据供怀银的统计。参见侯怀银:( 2 0 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华东师范大学2 0 0 1 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 0 页。 也依据中国教育学百年( 附6 ) 统计。参见瞿葆奎编著:教育学的探究,人民教育i 版社2 0 0 4 年 版,第6 0 9 - 6 1 9 页。 o 依据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书目、中国教育学百年( 附6 ) 不完全统计。参见瞿葆奎编著:教育学 的探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6 0 卜_ 6 1 9 页。 如叶澜的关于加强教育科学“自我意识”的思考(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1 9 8 7 年第 3 期) 、何齐宗的建立“教育学史”刍论( 教育研究1 9 8 9 年第8 期) 、肖川的建立“教育科学学” 刍议( 教育研究1 9 8 9 年第1 1 期) 、王坤庆的论教育学史研究的基本问题(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 9 9 1 年第6 期) 、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及其方法论启示( 教育研究1 9 9 4 年第7 期) 、华东师范大学 学报( 教育科学版) 的专栏讨论等等。 侯怀银:( 2 0 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华东师范大学2 0 0 1 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 页。 o 如陈元晖的中国教育学七十年(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1 年第2 期) 、周谷平的近 代西方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1 9 9 1 年第3 期) 、瞿葆事的 建国以来教育学教材事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1 9 9 3 年第3 期) 、黄济的 2 0 世纪中 国教育学科的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0 年第1 期) 、侯怀银的2 0 世纪上半叶中 国教育学发展的基本历程( 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2 年第6 期) 、叶澜的中国教育学 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 教育研究2 0 0 4 年第7 期) 、柳海民、王晋的2 0 世纪中国教育学发展之镜鉴 ( 教育理论与实践2 0 0 6 第1 l 期等。 2 ( 一) 高相关研究专题 有研究者对笔者所选择的部分样本教育概论进行了评介,使笔者 能窥其概貌,明其特色。 1 、对庄泽宣著教育概论的评介 有研究者认为该书具有“重比较、善比较的写作特点,并从两方面进行 了论述,一是开创了一种“列国并比“ 的方法;二是不仅仅是翻译介绍,而是 尽量“使其中国化”。另外指出其关于“教育目的、受教育者的性质、知识的 性质以及教授这些知识的方法的三个主要假定。 2 、对孟宪承主编教育概论的评介 有研究者认为该书是一部“很有影响”的著作;同时认为是它所处时代的 产物,折射的是那个时代心理与教育研究的“新成就”;并指出其具有“框架 新颖,逻辑严整;纷呈各家,评析精到;兼蓄中外,关照现实;深入浅出,细 处见功“ 的特点 。 3 、对吴俊升等编著( ( 教育概论的评介 有研究者认为该书“视野开阔,理论扎实“ ,可为当时师范学校及乡村师 范学校的学生打开“一扇通往教育理论世界的窗户刀,窥探教育学之堂奥。还 特别强调曾先后“重印了5 0 次“ ,指出其影响力。 4 、对徐国綮著教育概论的评介 有研究者认为该书扼要地叙述教育理论知识,使“初学教育学的人”明了 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丰富的内容,是一种“入门“ 的教育书籍;同时认为其 思想性、科学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更是贯串于各篇各章。 5 ,对叶澜著教育概论的评介 有研究者认为该书是作者批判反思的结果,是不同于前人并具有其独特价 值的成果;并其“什么是教育”、“交往起源论、“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 三个 庄泽宣:教育概论,载罂葆奎、郑金洲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 0 0 6 年版,“特约编辑”( 邓友超) 前言。 岛孟宪承编:教育概论,载瞿葆奎、郑金洲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福建教育出版社 2 0 0 6 年版,“特约编辑”( 程亮) 前言。 吴俊升、王西征编著:教育概论,载瞿葆奎、郑金洲主编:( - - 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福建教 育出版社2 0 0 6 年版,“特约编辑”( 刘耀明) 前言。 函刘向岫:本理论联系实际的( 教育概论) ,课程教材教法,1 9 8 7 年第1 期。 3 方面作出了评析。 ( 二) 中相关研究专题 不少研究者对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做出了明确划分,提出了“三阶段说“ 、 “四阶段说“ 、“五阶段说“ 和“六阶段说。 1 、三阶段说 有研究者把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简单归纳为:先抄日本,后袭美国,再学 苏联。并具体划分三个阶段:西方教育学在中国的萌发( 1 9 0 1 1 9 1 9 ) ;西方教 育学说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时期( 】9 1 9 1 9 4 9 ) ;学习前苏联教育学,尤其是学习凯 洛夫的教育学( 1 9 4 9 年现在) 。 2 、四阶段说 有研究者把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清末教育学科的引进和创 建;2 0 年代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全国解放后的全面学苏;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教育学科的大发展。 3 、五阶段说 有研究者把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西方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 ( 1 9 0 1 1 9 1 9 ) ;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1 9 1 9 1 9 4 9 ) :苏联教育 学对中国的影响( 1 9 4 9 1 9 5 7 ) 3 中国教育学的意识形态化( 1 9 5 8 1 9 7 8 ) ;中国教 育学学科体系的探讨与反思( 1 9 7 8 2 0 0 0 ) 。 4 、六阶段说 有研究者把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教育学的引入 ( 1 9 0 0 1 9 1 9 ) ;教育学的草创( 1 9 1 9 1 9 4 9 ) ;教育学的改造与“苏化“ ( 1 9 4 9 1 9 5 6 ) :教育学的中国化( 1 9 5 6 1 9 6 6 ) ;教育学的语录化( 1 9 6 6 1 9 7 6 ) ; 李政涛:追寻中国教育学重建的原点。生命实践,:,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 0 0 5 年第1 2 期。 昏雷尧珠:试论我国教育学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1 9 8 4 年第2 期。 参见黄济:( 2 0 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0 年第1 期:邓 三英:教育学“中国化”探析对中国教育学发展力史的【旦j 顾与反思,教育理论研究,2 0 0 4 年第3 期。柳海民、王晋在9 2 0 世纪中国教育学发展之镜鉴一文中也持四阶段说,载教育理论与实践, 2 0 0 6 年第l 】期。 高闰青: 2 0 世纪中国教育学的发生学考察,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6 年第4 期。 4 教育学的复归与前进( 1 9 7 6 2 0 0 0 ) 。 此外,有研究者对2 0 世纪上半叶教育学的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 ,也 有研究者对2 0 世纪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进行了专题研究 ,还有研究者对教 育学教材的发展进行了专题研究固。 ( 三) 低相关研究专题 不少研究者对教育学的核心概念、结构体系进行了研究。 1 、教育学核心概念的研究 在教育学核心概念问题上,笔者收集到的文献主要有两类,一是对“教育“ 概念的研究:二是对学科基本概念的解析。 有研究者在分析人的主体作用基础上,把教育定义为,教育是培养和发展 人的主体能力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有研究者在分析教育定义的性质和原 则的基础上,把教育定义为,教育是人类为自身身心成熟及发展,对思想、知 识、文化进行选择,并传播传递思想、知识、文化的一项“人类自身再生产及 文化再生产的文化活动“ ;有研究者将前人关于“教育“ 的定义分为“工具说“ 、 “过程说“ 、“活动说“ 、“机构说”、“影响说”五类;有研究者从教育的“基本 要素和教育的“价值功能“ 角度,对教育定义本身进行了反思 。 有研究者认为,“学科的基本概念是在观察和描述教育经验事实的基础 上,从日常教育思维中提炼与感觉经验直接相关的“原始概念“ ,通过严格的 词义分析和逻辑定义,归纳整理经验事实和原始概念,然后再把尽可能少的原 始概念抽象为基本概念这样的过程而建构起来的。因此,教育学科的“基本概 参见郑金洲、罂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i 叶澜在中国教育学发展世 纪问题的审视一文中也持六阶段说,载教育研究,2 0 0 4 年第7 期。 四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1 9 9 1 年第 3 期;侯怀银:2 0 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2 年第6 期。 前金林祥主编:1 2 0 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上海教育h ;版社2 0 0 0 年版。 瞿葆奎:建国以来教育学教材事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1 9 9 1 年第3 期;刘光艳: 我国高师教育学教材发展趋势,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 0 0 7 年第2 期。 谢兰荣:论“教育”概念的界定及方法论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1 9 9 4 年第5 期;粱允庆:论 教育的定义,教育理论与实践,】9 9 5 年第3 期;李和平:教育是什么试论教育定义问题,江 西教育学院学报,1 9 9 8 年第2 期;顾明远:对教育定义的思考,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 0 0 3 年第l 期。 念是教育目的、教育组织、学习系统和教育控制。 2 、教育学体系结构的研究 在教育学体系结构问题上,研究者广泛讨论了教育学体系的历史发展、体 系构建、结构层次、基本概念等问题。 有研究者从“教育学体系”的形成加以考察,分析了西方教育学传入我国 之前的体系结构、解放前我国教育学的体系结构、苏联教育学体系结构的历史 演变。有研究者着重从“方法论”的角度讨论了教育学体系问题,认为应该 弄清楚“教育学体系“ 与“教育科学体系、“教育学科学体系与“教育学教 材体系“ 、“工作体系“ 与“理论体系“ 、教育学范畴体系的内容与形式 。有研 究者还分析了几种“教材教育学体系”:日本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现代 教育学基础、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 从以上概述来看,在“教育概论的评介”、“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 、“教育 学的核心概念“ 、“教育学的结构体系”等方面,学界己作出一定程度的研究。 对样本的介绍与评析,为具体开展分析比较提供了借鉴。对教育学在中国形成 和发展的研究,为厘清教育概论的发展历程提供了背景性资源,能够增进对发 展演变趋势的认识。研究者所选择的研究视角和采用的研究方法,为理论上的 思考和操作上的技术运用提供了启示。 也应看到,截止当前,尚未有研究者直接以教育概论为研究对象。教育概 论的历史发展是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构成,在中国教育学历史长河中,它占有 重要地位,理应值得大家重视。笔者希望通过对其发展的探索,为教育学科建 设提供一点借鉴。 三、研究方法 笔者考虑以体系结构为视点是因为它能较好地反映有关研究成果,能较好 地代表样本,且易于比较。 o 齐梅: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基本概念解析,教育科学,2 0 0 6 年第2 期。 售张启航、5 长晓鹏:教育学体系的历史考察,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8 8 年第1 期。 圆张晓鹏、张启航:教育学体系问题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1 9 8 7 年第3 期。 刘庆昌、卢红:论教育学的体系,现代教育论丛,2 0 0 2 年第3 期。 6 笔者通过对样本体系结构进行分析比较,检视教育概论的传承与扬弃情 况,以描述其发展的主要特征,勾勒其发展的大致线索。因此,主要以文献研 究法、比较研究法和历史语义学的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描述与分析i o 由于本研究限于中国大陆,且具有教育学学科史性质,因此需要收集大量的一手资料。笔者通过努力 只能收集到民国年间有影响力的大部分教育概论著作和改革开放后i 版的教育概论著作,并从中遴选出 用以分析比较的样本。由于条件的限制,想要进一步收集一些有关背景的一手资料相当困难,因此笔者 也查阅了一些二手资料,如周予同著:中国现代教育史良友图书公司1 9 3 4 年版:舒新城编:中国 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61 年版: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人民教育出版社, 1 9 8 1 年版;高奇主编:中国现代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5 年版:朱有璩主编:中国近代 学制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7 年版:陈学恂土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 出版社1 9 8 7 年版郑登云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华东师大出版社1 9 9 4 年版;孙培青主编:中国教 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等。 7 第一部分2 0 世纪我国教育概论发展的基本历程 教育概论脱胎于教育学,随师范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其历程与“母体基 本同步,只是形成时间稍晚,经历更为坎坷。在特定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可以 把2 0 世纪教育概论在我国的发展大致分为初创兴盛停滞再创四 个阶段。这些阶段具有相对明显的时代特征,但并非完全割裂,而是在社会大 环境下传承、扬弃的。 一、初创( 19 0 1 19 2 8 ) 1 9 2 8 年,庄泽宣著教育概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概论学科的创立。 它是教育学中国化和内部分化的早期成果。在此之前,教育概论蕴藏在教育学 “母体“ 之中,随它的发展而孕育。 ( 一) 原因 1 、是教育学“内裂“ 的早期成果 经过初期“梁启超”式的引入后,教育学提高了引介标准,引进了许多 国外流行较广、影响较大且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教育学著作( 如 美 杜威 ( j d e w a y ) 著、元尚仁译:德育原理,中华书局1 9 2 1 年版; 美 麦柯 ( w a m c c a l l ) 著、薛鸿志译述:教育实验法( h o wt oe x p e r i m e n ti n e d u c a t i o n ,求知学社1 9 2 5 年版) ,而且引进的速度更为迅速、对象更为广泛。 2 0 世纪2 0 年代以后,西方盛行的复数“教育科学“ ( e d u c a t i o n a ls c i e n c e s ) 被 理解和接受,“几乎西方的教育学科都被翻译过来“ 圆。国人也非常重视教育学 科的建设,构建起众多分支学科。教育学的形态由大教育学逐步转变为“一分 为多“ 。教育学的“内裂“ ,为教育概论的“出世”做好了准备。 2 、是“教育学”中国化的早期成果 。粱启超枉清代学术概论( 上海古籍小版礼1 9 9 8 年版第9 7 9 8 页) 谈到:。日本每一新书出,译 者动数家;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矣;然皆无组织,无选择,本末不具,派别不明,惟以多为贵,而 社会亦欢迎之。” 留侯怀银: 2 0 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华东师范大学2 0 0 1 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 3 页。 郑金洲、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2 6 9 页。 西学的直接移植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 ,当时学者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 重性后,通过“删削、“添加、“参合等方式对外来理论进行了改造。这 种改造是以教育实践为视界的,折射的是我国学者的民族情节。张子和曾在“自 序中说:“思欲讨论修饰,以适合中国教育界之理想、实际“ 。通过对外来 理论的学习、推敲后,国人开始立足中国教育实践,参照西方的框架来“剪裁 中国教育史实” ,编写出具有本土适应性的教材,庄著便是其中之一。 3 、是师范教育发展的需要 教育概论是在近代西方延长普及教育的年限,师资训练成为普遍需要 的背景下产生的。2 0 世纪初,我国初等教育距离普及还有很长的路,但维新 运动和清末的“新政“ 促使新教育勃兴。随着“1 9 2 2 年学制“ 的推行,教育 规模不断扩大( 有研究者统计:1 9 2 9 年全国共有小学生8 8 8 2 0 7 7 人,1 9 1 9 年 为5 7 2 2 2 1 3 人) ,教育普及不断发展,这就需要大量适应新教育的“新师资, 师范教育的兴盛就顺势而至。师范教育的发展,亟需适应教育教学改革且通俗 易懂的教育学教材为蓝本;而能“引导未入门的未来教师,在教育领域中,作 一次短期简略的旅行,持着理想的态度,讨论教育上各种理想实施的原则“ 的 教育概论迎合了这种需要,自然成为师范教育的主要选择。 4 、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 甲午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摆在国人面前的首 要任务是救亡图存,抵御侵略,捍卫国家主权。有志之士康有为、梁启超等行 动起来,效仿日本开启了轰轰烈烈的维新改良之路:向西方学习、兴办新学堂、 兴办师范教育、改革学制、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派遣留学生等。这些要求社 会变革的思想逐渐取代了洋务运动以引进技术为主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 张,成为时代潮流。受“维新运动“ 的影响,随着西学东渐的进一步深入,伴 随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对人民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加之急于救中国之弱的情 势,在留学教育的作用下,西方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文献大量传入中国。 参见瞿葆奎等:中国教育学科的百年求索,教育学报,2 0 0 6 年第3 期。 张子和编撰:大教育学,商务印书馆1 9 1 4 年版,“自序”。 侯怀银:( 2 0 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华东师范大学2 0 0 1 年博士学位论文,第4 3 页。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4 2 3 - - 4 2 4 页。 查浦曼、孔茨著,赵演改译:教育原理,商务印书馆1 9 3 4 年版,。译序”。 9 西方的各种学科大量引进、传播和推广,促使中国教育观念整体转向,由“孔 孟之道”转为倡导个性化、平民化、实用化和科学化。西方教育学就在这样的 历史背景下引进,教育概论也在母学科的引进下开始孕育。 ( 二) 概况 这一阶段国人自编各类教育概论著作3 本,包括:1 、庄泽宣:教育 概论,上海:中华书局1 9 2 8 年版;2 、张宗麟编:幼稚教育概论,上海: 中华书局1 9 2 8 年版;3 、祁森焕编著:教育概论,北平:国立北京女子师范 学院,1 9 2 8 年版。由于教育概论在诞生前长期处于“胚胎状态,因此只能 通过对“母体的讨论来窥视它的存在状况。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译介西学已成为救中国于水火的主要选择。1 9 0 1 一1 9 1 9 年,教育学在我国的发展主要以“引介“ 为主。引介的选择是日本, 主要是因为“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费省,可多遣;一、去华 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文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 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正是如此,留日运动形势火热,1 9 0 1 年在日留学生约2 8 0 名,1 9 0 4 年约3 0 0 0 名,1 9 0 6 年达8 0 0 0 名以上,之后人数逐年减少圆。由于留日学生多,对日文 的翻译力量也强,这一时期出现了源于日本且为数众多的教育学译作 。周谷 平统计出这一时期( 1 9 0 1 1 9 1 5 ) 翻译的讲义、报刊连载、出版社版本等教育 学书约有4 7 本。在大量翻译日本著述的过程中,我国的教育学研究者也在学 习、推敲,探索,开始了自编教材的尝试。侯怀银统计出这一时期( 1 9 0 1 1 9 1 4 ) 国人编写的教育学教材约1 8 本 。 经过直接引介日本后,教育学加快了学习西方的进程,由过去转道日本变 m 张之洞:劝学篇游学第二,载朱有琅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7 年 版,第1 7 页。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第3 2 3 9 页:载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 0 0 0 年版,第3 5 0 页。 参见郑金洲、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7 8 页。 国刷谷平:近代西方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j 影响,t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1 9 9 1 年第 3 期。 参见郑金洲、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7 8 页。 侯怀银:1 2 0 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华东帅范大学2 0 0 1 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 9 页。 1 0 为直汲西洋。随着教育学科著作数量的增加,完全按日文语气及日本材料者, 在教育领域逐渐失宠。时间越久,中国人越发厌倦“日文语气“ 太浓。在杜 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和从欧美学成归来的学者带动下,中国教育改革的目光投向 了美国,国内掀起了一股学习美国教育的热潮。有研究者统计出1 9 1 5 1 9 2 6 年从欧美直接引进约3 0 本,其中美国直接引进2 4 本,占8 0 。学习美国教 育对中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影响渗透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方方面 面 。 1 9 2 8 年,庄著以教科书的形式正式诞生( 该书虽是1 9 2 8 年l o 月由上海 中华书局印行,但1 9 2 6 年该书已具雏形,因为作者1 9 2 6 年就为该书写好例言) 。 该书受杜威的影响颇深,把“儿童作为了逻辑起点,且推崇杜威的“生长说“ 、 “游戏”等主张。该书以教科书的形式书写,“偏重实际“ ,且以“最新教育学 说为准,重在“教育全体的鸟瞰,适应了当时对普及教育常识的需要,也有 力地宣扬了新教育思想。 二、兴盛( 1 9 2 9 1 9 4 9 ) 随着师范教育的发展,教育学中国化的深入,在“三民主义意识形态影 响下,教育概论发展迅速,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掘笔者不完全统计,这一时 期我国学者自编的各类教育概论达3 4 本之多,较好地满足了高、中、初 各级各类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所需。 ( 一) 原因 1 、源于教育概论课程建设的诉求 1 9 1 9 年以后,师范学校课程因美国教育学的输入而颇多变更。如注重教 。金林祥主编:( 2 0 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6 0 - 6 l 页。 o 侯怀银: 2 0 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华东师范大学2 0 0 1 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 3 页。 1 9 2 2 年学制就是效仿美国的教育制度,“儿童中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实用主义的口 号充斥报刊杂志,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在部分地区试点推行,平民教育、普及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 展等。 参见庄泽宣:教育概论,中华书局1 9 2 8 年版,“例言”。 依据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书目、民国时期总书目( 1 9 1 卜一1 9 4 9 ) 、中国教育学百年( 载瞿葆奎编著: 教育学的探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版) 不完全统计,电化教育概论,性教育概论等未计入。 1 1 育学及体育;大学成立教育学系;高等师范学校各种科目,各校每每自由增减, 而且采用选科制。随着师范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教育学地位的不断提高,教 育概论已然成为师范教育的基础必修课程。1 9 3 0 年,高级中学师范科课程 暂行标准明确规定教育概论为第一、二学期的必修课程,在其高中师 范科必修科目时间及学分表中,教育概论为4 学分圆。课程的建设需要配 套的教学用书,这为教育概论的兴盛奠定了现实基础。 2 、是教育学进一步中国化的表现 这一时期模仿外来理论的倾向虽然依旧存在,但方式上更注重“改易、 “融化” ,由直接剪裁转为涵泳、变通。学者们倾向于以教育实践为标准来 筛选和应用外来理论,扳取了西方实用主义、平民主义、职业教育、乡村教育、 童子军教育等思想,尝试从本土教育问题出发,建立“中国教育学“ 。由于我 国教育理论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教育问题系统探究的程度有限,加之师 范教育发展对教育概论的渴求,以概论形式编写的教育概论、乡村教育概 论、初等教育概论、职业教育概论等为数众多的教科书是贴近实际的选 择。 3 、与国家教育政策密切相关 教育受制于政治,教育概论受制于教育政策。1 9 2 9 年公布的中华民国 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第五条说:“师范教育为实现三民主义的国民教育之 本源,必须以最适宜之科学教育及最严格之身心训练,养成一般国民道德上、 学术上最健全之师资,为主要之任务,于可能范围内,使其独立设置;并尽量 发展乡村师范教育。“ 国家对师范教育的重视,使师范院校得以广泛建立,师 范课程得以蓬勃发展,教育概论也被列入师范必修科目。政府课程标准的 颁布,致使教科书必须依据其来编写,而能“予学者有关教育的普遍知识“ 的 教育概论彳艮容易成为编者的主要选择。政府实行童子军训练,就出现了吴 耀麟著童子军教育概论( 商务印书馆1 9 3 6 年版) ;政府提出发展乡村师范 教育,就出现了傅葆琛讲乡村民众教育概论(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研究实验 m 周予同:中国现代教育史,良友图书公司1 9 3 4 年版,第1 7 1 页。 。周予同:中国现代教育史,良友图书公司1 9 3 4 年版,第1 7 3 1 7 6 页。 参见瞿葆奄等:中国敦育学科的百年求索,教育学报,2 0 0 6 年第3 期。 参见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i l :版社2 0 0 0 年版,第4 1 7 _ _ 4 1 9 页。 石联星:教育学概论,中国文化服务社1 9 4 6 年版,第l 页。 1 2 部1 9 3 0 年版) 、卢绍稷著乡村教育概论( 大东书局1 9 3 2 版) 等。 ( 二) 概况 这一阶段国人自编各类教育概论3 4 本,占这一时期自编教育学的 4 4 。大致包括: 1 、汤茂如:民众教育概论纲目,北平: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1 9 2 9 年版; 2 、程其保编:小学教育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2 9 年版: 3 、傅葆琛讲:乡村民众教育概论,无锡: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研究实验 部1 9 3 0 年版; 4 、范寿康:教育概论,上海:开明书店1 9 3 1 年版; 5 、张雪门编:幼稚园教育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3 1 年版; 6 、卢绍稷:乡村教育概论,上海:大东书局1 9 3 2 年版; 7 、庄泽宣编:新中华教育概论,上海:新国民图书社1 9 3 2 年版; 8 、孟宪承编:教育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3 3 年版; 9 、陶行知编著:教育概论,上海:中华书局1 9 3 3 年版; 1 0 、刘仁甫编:教育概论,北平:著者书店1 9 3 3 年版; 1 1 、罗廷光:教育概论,上海:世界书局1 9 3 3 年版; 1 2 、赵质宸:乡村教育概论,北平:7 著者书店1 9 3 3 年版; 1 3 、朱秉国:民众教育概论,上海:大东书局1 9 3 3 年版; 1 4 、胡忠智编:教育概论,北平:文化学社1 9 3 4 年版; 1 5 、高希斐编著:教育概论,北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