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丰基地(新)能源规划方案.doc_第1页
永丰基地(新)能源规划方案.doc_第2页
永丰基地(新)能源规划方案.doc_第3页
永丰基地(新)能源规划方案.doc_第4页
永丰基地(新)能源规划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永丰产业基地(新)能源规划方案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一二年五月目 录1.项目概况41.1永丰产业基地(新)地理位置41.2永丰产业基地(新)规划特色51.3永丰产业基地(新)用地情况52.北京永丰产业基地(新)能源规划原则72.1北京市能源系统发展状况及主要问题72.1.1北京市天然气发展状况及主要问题82.1.2北京市电力系统现状及主要问题112.1.3北京市供热系统现状及主要问题132.2能源规划原则143.冷热电负荷需求预测153.1建筑冷热负荷动态模拟153.1.1北京市气象特点163.1.2围护结构热工参数173.1.3各功能房间热扰设定183.1.4通风设定183.1.5室内设计参数183.1.6计算模拟结果193.2建筑电力负荷动态特性193.3计算结果分析204.能源供应方案与配置224.1常规模块化分散供能方案224.2常规分散集中供能方案234.3常规区域供能方案244.4常规分布式天然气热电冷联供方案254.5低碳分布式天然气热电冷联供(冬季低温直供)方案284.6低碳分布式天然气热电冷联供(冬季大温差供热)方案315.方案评价355.1能源供应安全性评价355.1.1燃气供应安全性355.1.2电力供应安全性365.2节能性评价375.2.1供热供冷耗气量比较375.2.2能源利用率和热电比385.2.3能源构成比例395.3经济性评价405.3.1静态投资回收评价435.3.2增量投资回收评价445.4环保性评价456.管网规划方案457.结论及建议461. 项目概况1.1 永丰产业基地(新)地理位置永丰产业基地(新)位于海淀区西北旺镇,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西北部,属中关村发展区海淀园之一,是永丰产业基地的一部分。沿北清路与规划建设中永丰产业基地、航天城、生命科学园等相联系,并与已经规划并建设的永丰产业基地互为整体、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区的骨架。园区所在西部地区被北京西山连绵起伏的山体环抱,用地北侧紧邻联系南沙河景区,具有明显的山水特征和良好的绿色生态景观。图1-1 永丰产业基地(新)地理位置如图1-1所示,永丰产业基地(新)包括4-1街区a、b、c、d、e、f、g、h地块;4-2街区k、l地块和4-3街区j地块。规划总用地面积约466.2公顷,拟规划总建筑面积403.11万m2。a、b、c、d、e、f、g、h、j地块规划四至:北至玉河南路,东至京包快速路,南至北清路,西至永丰西滨河路。k、l地块规划四至:北至永丰南环路,东至永丰路,南至西六里屯南街,西至l地块西侧规划路。永丰产业基地(新)a、b、c、d、e、f、g、h、j地块规划用地南侧和北侧紧邻城市主干道北清路和城市主干道玉河南路,西侧和东侧分别靠近城市次干道永丰西滨河路和城市快速路京包快速路,用地内部有城市主干道永丰路穿过。周边用地现状:北部为南沙河风景保护带,南部为中关村永丰园,占地447.59公顷,是集科研、中试、生产、商贸、技术、交易、科普于一体的科技园区,西侧为西玉河的通风廊道东侧京为大牛房安置房项目。规划区内现状用地主要为市政用地、教育用地、村落、农田、林地与池塘。永丰产业基地(新)k、l地块规划用地北侧和南侧紧邻城市次干道永丰南环路和西六里屯南街,西侧和东侧分别靠近城市次干道l地块西侧规划路和城市主干道永丰路。周边用地现状:南部为现状亮甲店村,北部为中关村永丰园,西侧为六里屯垃圾焚烧厂东侧为六里屯安置房项目。规划区内现状用地主要为市政用地、村落、农田、林地与池塘。1.2 永丰产业基地(新)规划特色永丰产业基地(新)是集企业孵化、新材料研发、产业促进、产业发展、生活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园区。坚持“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原则,打造集研发、技术服务、中试、孵化、总部、展示、交易、高端生产为一体的国际一流材料中心,重点推进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能源环保材料和航空航天材料四大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发展。1.3 永丰产业基地(新)用地情况永丰产业基地(新)的规划总占地面积466.2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403.11万m2,用地指标如表1-1所示。各地块用地性质如图1-2所示。表1-1 永丰产业基地(新)用地指标区域占地面积(亩)规划范围总用地466.2公顷规划建设用地308.25公顷拟建总建筑面积403.11万m212容积率总容积率1.5建筑密度35%建筑限高建筑控高2445米地块绿化率35%规划范围总绿化率40%建筑退红线1530米(包括绿化用地) 图1-2 永丰产业基地(新)用地性质该次能源规划区域为a、b、c、d、e、f、j地块,总用地面积为342.3公顷,总建筑面积为235.6万m2,其中已有拨地195.0公顷,不在本次能源规划范围内,则该次规划用地面积为147.3公顷,建筑面积为203.3万m2。用地性质和建筑面积如表1-2所示。表1-2 能源规划用地性质和建筑面积用地性质建筑面积(万m2)教育科研用地105.0住宅混合公建用地16.1其它类多功能用地71.3配套教育用地3.5体育用地2.8规划待研究用地4.6总计203.32. 北京永丰产业基地(新)能源规划原则2.1 北京市能源系统发展状况及主要问题随着gdp和人口总量的增长,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如图2-1所示。2009年的能源消费总量为1980年的3.4倍,为2000年的1.6倍。 图2-1北京能源消耗量、gdp与人口的关系根据2010北京能源发展报告和北京市统计年鉴2010,2009年北京市能耗消费总量为6570.3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2664.7万吨、天然气69.4亿立方米、外调电512.6亿千瓦时、成品油945.7万吨。由于北京地处北方,供热和发电用煤比重较高,2009年供热及发电用煤量1248.3万吨,占煤炭消费总量的46.8%。近些年,煤炭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比例自2005年开始实现逐步降低,而天然气和石油消费所占的比例则逐渐增加,如表2-1所示。能源生产量比较稳定,内部热电联产的发电量为242亿kwh,占电力总消费量的31.8%。表2-1 北京市历年能源消耗量和生产量分项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消耗量电 (亿kwh)385398436461511567619675708.15758.85天然气 (亿m3)9.615.117.720.925.029.437.340.960.6569.4煤 (万t)216121252042215829423069305629852747.72664.7原油 (万t)755 701 748 727 809 800 796 951 1117 1164.5生产量电 (亿kwh)-188.7200.4209.8209.7224.4244.9242煤 (万t)-827.21067.9945.2642.1648.8578.5641.32.1.1 北京市天然气发展状况及主要问题自从1997 年北京市引入陕甘宁天然气以来,北京市天然气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天然气销售量从2000年15.06亿立方米增至2009年的64.54亿立方米,增长了6.7倍天然气消费领域不断扩大,用户类型拓展到采暖、制冷、工业、发电和天然气汽车等领域。2008年北京天然气用气量55.8亿m3中,采暖耗气量占47%,发电用气量占21%,家庭生活销售量占年销售量的13%;商业用户占9%,工业占5%,制冷、汽车和其他约4%,如图2-2所示。由于供热用户本身有巨大的季节不均匀性,而它又占到了北京市年总用气量的一半以上,因此北京市天然气的总体用气量亦呈现明显的季节不均匀性,在冬季高峰日占到日负荷量的75-80%,而夏季燃气用于制冷用户较少,导致冬夏季用气量峰谷差很大。据统计,2008年最大月的月用气量是最低月的6.07倍,是全年月平均用气量的2.35倍,高月高日用气量是低月低日用气量的11.35倍,如图2-3和图2-4所示。从北京市06年-09年用气量的变化情况来看,峰谷差日益加大,如图2-5所示。图2-2 北京市2008年天然气用气结构图2-3 北京市2008年天然气逐日用气量图2-4北京市2008年天然气逐月用气量图2-5 20062009年北京市日用气量依据北京市燃气系统的主要特点,北京市燃气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燃气气源及管网设施供应能力和安全保障问题继2004年的“气荒”之后,2009年北京市再次遭遇了相同的处境。虽然平安度过困境,但却是以对全市4900多个大型商场、超市、公共建筑、写字楼和工业企业予以限气,以及对供暖设施采取低温运行方式为代价的。2009年采暖季期间,天然气高峰小时流量达到240万立方米,已接近我市燃气管网门站实际供应能力,调峰能力严重不足,且全部通过陕京一、三线输送,气源单一。而北京未来“全面气化”的燃气发展战略,更是对天然气资源的安全保障问题提升到重要地位。(二)燃气消费的峰谷差动态特性问题天然气用气量的季节不均匀性与对长输管线供气的依赖,给北京市的天然气发展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气荒”,即冬季极端寒冷天气下的尖峰用气量难以满足,不得不“停气”,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二是无论对于长输管线还是市内供气管网,都是按照一年中的最大流量设计的,夏季管道输送能力的闲置是很大的浪费。针对北京市天然气目前的现状特点,一方面需要填夏季低谷时候的用气,另一方面需要在满足冬季需求的情况下如何来削峰,缓解由于采暖负荷造成的冬季高峰的问题;同时因为需求侧的不平衡导致供应侧就要考虑季节性调峰问题及安全保障这两个关键问题。合理优化燃气用户结构,综合优化冬季供热、夏季制冷和季节储气调峰方式等系统供应方式,从而降低用气的不均匀性,以提高管网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三)燃气供热空调方式问题北京市的天然气系统所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供热空调方式所引起的,在保证北京市在用户逐渐发展并满足用户需求的情况下,北京市应采用既能实现燃气资源的能源梯级利用,同时又降低供热的燃气消耗量的供热新模式或先进技术。然而,采用能源梯级利用的燃气热电联产方式,出现了该方式热电比低,导致耗气量和发电量大以及燃气峰谷差大的现状。而单独采用燃气锅炉来满足供热要求,比燃气热电联产方式大为减少消耗天然气,但不符合能源梯级利用原则,使得燃气资源得到浪费。此外,目前北京市夏季制冷用气量比例不足2%,其主要原因还是夏季燃气制冷与电制冷相比不具有节能和经济优势。因此,发展降低供热燃气消耗量的高效能源利用方式,发展促进夏季用气方式、实现高效的制冷技术,是一个关键问题。综上所述,面对这种形势,针对各类天然气可能的末端应用,从获取最佳的能源利用率和最大的污染物减排效果出发,科学地规划天然气应用范围,把有限的宝贵的天然气资源用在最适当的地方,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非常重要的任务。2.1.2 北京市电力系统现状及主要问题20002009年,北京市总用电量由385亿kwh增长到759亿kwh,年平均增长率为9.7%;整点最大负荷由6090 mw增长到13000 mw,年平均增长率为16.2%,如图2-6所示。图2-6北京最大电力负荷逐年增长情况2009年北京市电厂总装机容量达到635万千瓦,其中煤电装机310万千瓦,燃气装机196万千瓦,抽水蓄能装机80万千瓦,水电装机25.3万千瓦,风电装机15万千瓦,余热发电装机5.1万千瓦。北京电网位于京津唐电网的西部,除承担为首都供电的任务外,还向相邻的天津、唐山等相邻的京津唐东部电网、河北省部分地区转送西电东送电力,在京津唐电网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依据北京市电力系统的主要特点,北京市电力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电源及电网设施供应能力和安全保障问题目前北京市电源单机容量仅为1020万千瓦级别,效率较低、机组较旧,部分还属国家明令淘汰的范畴。北京市发电机组装机容量约635万千瓦,实际发电能力约400万千瓦,本地电源支撑由2000年的40%下降到目前的30%左右,电源及设施支撑能力明显不足,直接影响城市供电安全稳定。(三)电力消费的峰谷差动态特性问题北京市电力高峰负荷呈大幅增长态势,电网峰谷差率已接近50%,其中空调负荷比重连年上升,已占到高峰负荷的30%40%左右。可见,高峰时段电力供应压力较大。电网峰谷分时实施尖峰、高峰、平段、低谷时电价。电力需求侧管理和用户结构的优化,改善电力系统动态特性,提高基础设施综合利用率,是北京市电力系统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2.1.3 北京市供热系统现状及主要问题北京市的供热系统构成如图2-7所示,供热的主要能源是煤和天然气。在北京市供热系统构成中,城市热网的集中热源能力从2000年的4198 mw,增加到2009年的7449mw(热电联产4377mw,大型调峰热源3072mw),城市热网的集中供热面积由2000年底的5012万m2增加到2009年的12866万m2,全市城市热力网集中供热占21.4%,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供热占42.6%,燃煤区域供热占34.5%,燃油(电)等供热占1.0%,基本形成了以热电联产、燃气、燃煤集中供热为主导,多种能源、多种供热方式相结合的供热局面。单位:万m2单位:万m2 (a)2004年 (b)2009年图2-7 北京市供热系统构成然而,目前北京市供热系统仍存在着的主要问题: (一)供热系统综合能源利用效率尚需提升热电联产供热方式实现能源梯级利用,能源利用效率高,扣除调峰热源,北京市现状热电联产供热面积约8260万m2,占全市供热比例低。基于现有的供热技术和模式,应进一步分析比较不同供热方式的能源利用效率,北京市应采用合理的供热新模式或先进技术,实现能源梯级利用,从而综合提升供热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解决冬季供热的民生问题。(二)燃气用于供热的资源合理利用、经济成本和安全保障问题日趋突出天然气用于供热由2000年5.5亿立方米增长到33亿立方米,供热用气已占到51%。 如果按照北京“全面气化”的燃气发展战略,并且根据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能源及燃气规划,“十二五”时期全市供热将更加依赖于天然气。天然气宝贵资源如何合理利用,“全面气化”方案对供热、燃气系统的能源、环境和经济成本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天然气资源保障问题,都成为城市能源系统高效、稳定与安全的关键环节。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规划四大热电中心建设和区域能源中心建设。包括东北热电中心(4台350兆瓦燃气热电机组)、东南热电中心(4台350兆瓦燃气热电机组)、西南热电中心(4台350兆瓦燃气热电机组)和西北热电中心(6台350兆瓦燃气热电机组)。为适应“十二五”期间本市重点功能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区域周边燃气、热力设施情况,规划新建8个区域能源中心,到2015年,本市区域能源中心累计达到10个(含现状亦庄和电子城),同时配置燃气调峰锅炉。热电中心及城市热网、区域能源中心的空间分布如图2-8所示。图2-8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热源建设布局示意图2.2 能源规划原则针对目前北京市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燃气热电联产的热电比低导致的耗气量和发电量大以及燃气和电力峰谷差大的现状,提出以下能源规划原则:(1)节能减排,实现能源梯级利用。采用天然气热电冷联供能源系统,并深度开发利用低品位的可再生能源,提高一次能源的利用效率。(2)提高天然气热电冷联供系统的热电比。在满足相同的能源需求下,减少全年天然气消耗量,尤其是冬天的消耗量;减少系统发电量,通过系统内部消耗的方式减少外送电量,为电网减轻压力。(3)削减燃气冬夏峰谷差和夏季电力峰值,提高燃气、电力供应的安全保障性。3. 冷热电负荷需求预测在热电冷联产系统的规划设计中,热电冷负荷的计算是热电冷联产系统配置的基础,负荷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联产系统优化配置的结果。在规划阶段,一般只能确定该区域内建筑最基本的信息,如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相应面积等,因而,热电冷负荷只能在大量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该建筑类型的基本特征,对最典型的建筑类型进行逐时模拟计算。在冷热负荷确定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类型建筑冷热负荷指标与负荷特性的实际测量存在较大困难,且受气象条件所约束,而建筑能耗模拟软件无疑是获得冷热负荷特性的最有效的工具,如equest、doe-2、energyplus、esp-r、dest等。本文利用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系开发的能耗模拟软件dest进行模拟计算,选择多座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学校、科研办公楼、住宅混合公建、写字楼、商场、酒店、幼儿园、体育馆等建筑进行详细dest建模模拟,并计算得到不同用地典型建筑冷热负荷需求的逐时动态特性(8760h)。在电力负荷确定过程中,本文依据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对不同用地典型建筑电负荷的分项计量方法,在对北京多幢学校、科研办公楼、住宅混合公建、写字楼、商场、酒店、幼儿园、体育馆等建筑的分项计量的监测数据基础上,得到不同用地典型建筑电力负荷需求的逐时动态特性(8760h)。3.1 建筑冷热负荷动态模拟利用dest-c(公共建筑版)能耗模拟软件进行建模计算,部分模拟的建筑模型立面图如图3-1所示。图3-1 北京若干典型建筑dest建筑模型3.1.1 北京市气象特点在dest模拟计算中采用的逐时气象参数均为北京市标准典型气象年参数,其数据来源为中国气象局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的中国建筑热环境分析专用气象数据集。北京市室外的逐时干球温度动态变化见图3-2。北京最高气温为37.03,最低气温为-15.15;最热月的平均温度为26.38,最冷月的平均温度为-4.03,冬季采暖室外设计温度为-9,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3.2,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26.4。图3-2 北京室外逐时干球温度3.1.2 围护结构热工参数围护结构主要包括外墙、内墙、屋顶、外窗等,其参数按照北京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根据各建筑的建筑类型设定。其中甲类建筑为单幢建筑面积大于20000 m2、且全面设置空气调节设施的建筑;乙类建筑为单幢建筑面积30020000 m2,或建筑面积虽大于20000m2但不全面设置空调设施的建筑。各类型建筑的围护结构参数如表3-1、3-2、3-3所示。表3-1 各类型建筑围护结构热工参数围护结构名称传热系数(w/m2k)甲类建筑乙类建筑体型系数0.300.30体型系数0.40体型系数0.40外墙0.7880.5920.4990.449屋顶0.5950.5420.4490.398内墙1.4911.4911.4911.491表3-2 甲类建筑外窗热工参数外窗类型传热系数kc(w/m2k)遮阳系数sc窗墙面积比0.303.000.670.30窗墙面积比0.402.700.650.40窗墙面积比0.502.400.550.50窗墙面积比0.702.200.45表3-3 乙类建筑外窗热工参数外窗类型体型系数 0.30体型系数 0.30传热系数kc(w/m2k)遮阳系数sc传热系数kc(w/m2k)遮阳系数sc窗墙面积比0.203.000.672.800.670.20窗墙面积比0.303.000.672.500.670.30窗墙面积比0.402.700.702.300.700.40窗墙面积比0.502.300.602.000.600.50窗墙面积比0.702.000.501.800.503.1.3 各功能房间热扰设定同类建筑中相同功能的房间内扰情况设定为一致。各类房间室内发热量产热指标大小如表3-4所示。表3-4室内热扰参数房间类型人员密度(人/m2)人均发热量(w)人均产湿量(kg/h)照明功率(w/m2)设备功率(w/m2)电脑机房0.1810.151030会议室0.3630.065150门厅0.1640.084200普通办公室0.1640.0841020卫生间0.1610.109100走廊0.05580.084503.1.4 通风设定关于渗透风的设定,外层房间加入通风换气次数。在空调开启时通风换气次数为0,空调关闭时通风换气次数为0.5。各房间人员新风量设定参见“室内设计参数”部分。3.1.5 室内设计参数室内设计参数包括房间空调设定温度和湿度范围、空调运行方式及人员新风量等。同类建筑中相同功能的房间设计参数设定为一致。各功能房间室内设计参数表3-5所示。表3-5房间设计参数房间类型夏季冬季新风量(m3/h人)温度()相对湿度(%)温度()相对湿度(%)电脑机房21-255520会议室24-265030门厅18-285520普通办公室24-265030卫生间20-285520走廊20-2855203.1.6 计算模拟结果通过对各类典型建筑进行全年逐时的建筑热环境模拟分析,计算得到永丰产业基地(新)的全年冷热负荷模拟结果,如图3-3所示。图3-3北京永丰产业基地(新)的冷热负荷需求动态特性3.2 建筑电力负荷动态特性电力负荷是扣除了冷机电耗的建筑办公设备、照明和空调输配能耗等其它所有电耗之和。依据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对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学校、科研办公楼、住宅混合公建、写字楼、商场、酒店、幼儿园、体育馆等建筑的分项计量方法,得到永丰产业基地(新)的全年电负荷模拟结果(8760h),如图3-4所示。图3-4 北京永丰产业基地(新)的电力负荷需求动态特性(不包括冷机)3.3 计算结果分析本次能源规划区域的用地性质主要包括教育科研用地、住宅混合公建用地、其它类多功能用地、配套教育用地、体育用地和规划待研究用地,各用地的负荷指标取值见表3-6。综合整个永丰产业基地(新)用地,其平均负荷指标和设计负荷见表3-7。平均热负荷指标为45.5w/m2,平均冷负荷指标为75.7w/m2,平均电负荷指标为18.8w/m2,则设计热负荷为92518kw,设计冷负荷为153964kw,设计电负荷为38316kw。年冬季热需求总量为44.4万gj,夏季冷需求总量为42.6万gj,全年电需求总量为43.2万gj(不包括冷机)。其动态负荷特性见图3-5。表3-6 不同用地性质负荷指标取值用地性质教育科研用地住宅混合公建用地其它类多功能用地配套教育用地体育用地规划待研究用地热负荷指标454550507050冷负荷指标8080808010080电负荷指标152225151825表3-7 平均负荷指标和设计负荷项目数值设计热负荷(kw)92518设计冷负荷(kw)153964设计电负荷(kw)38316平均热负荷指标(w/m2)45.5平均冷负荷指标(w/m2)75.7平均电负荷指标(w/m2)18.8热负荷需求总量(万gj)44.4冷负荷需求总量(万gj)42.6电负荷需求总量(万gj)43.2图3-5 永丰产业基地(新)冷热电负荷动态特性4. 能源供应方案与配置根据规划区域的负荷预测,选取六种能源供应方案进行比选,具体方案如下。4.1 常规模块化分散供能方案方案一:常规模块化分散供能方案。冬季利用分散燃气锅炉承担热负荷,夏季利用分散电制冷机承担冷负荷,电负荷由城市电网承担,示意图如图4-1所示。图4-1方案一示意图模块化分散供能是指一个建筑采用一个能源站的模块化供能方式。特点是无外网,无外网散热损失,动力耗能少,但燃气锅炉数量多,不易管理和维修。常规模块化分散供能方案的系统流程图如图4-2所示,其中,冬季燃气锅炉效率按90%考虑,夏季电制冷机cop按5考虑。图4-2方案一流程图根据负荷模拟结果,并考虑一定的富裕度,增加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常规分散供能方案的设备配置如表4-1所示:表4-1 方案一主要配置设备配置设备容量燃气锅炉342.8mw电制冷机702.2mw4.2 常规分散集中供能方案方案二:常规分散集中供能方案。冬季利用分散集中燃气锅炉承担热负荷,夏季利用分散电制冷机承担冷负荷,电负荷由城市电网承担,示意图如图4-3所示。分散集中供能是指多个相邻的使用性质相同的建筑使用一个能源站的分散供能方式。特点是供能半径小,冷热水通过一次网直供,外网规模小,散热损失和动力耗能小,易克服水力失调。常规分散集中供能方案的系统流程图如图4-4所示。冬季燃气锅炉效率按90%考虑,由于有一次热网,但供热半径较小,考虑5%的外网散热损失;夏季电制冷机cop按5考虑,分散放置。图4-3方案二示意图图4-4方案二流程图根据负荷模拟结果,并考虑一定的富裕度,增加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常规分散供能方案的设备配置如表4-2所示:表4-2 方案二主要配置设备配置设备容量燃气锅炉352.8mw电制冷机702.2mw4.3 常规区域供能方案方案三:常规区域供能方案。冬季利用区域燃气锅炉集中承担热负荷,夏季利用分散电制冷机承担冷负荷,电负荷由城市电网承担,示意图如图4-5所示。图4-5方案三示意图该方案与常规分散供能方案相比,锅炉投资较省,便于集中管理和维修,但外网投资大,外网和热力站散热损失大,输送动力消耗大,易造成水力失调。系统流程图如图4-6所示。冬季燃气锅炉效率仍按90%考虑,外网规模大,供热半径大,考虑10%的外网和热力站散热损失,夏季电制冷机cop仍按5考虑,分散放置。图4-6方案三流程图根据负荷模拟结果,并考虑一定的富裕度,增加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常规区域供能方案的设备配置如表4-3所示:表4-3 方案三主要配置设备配置设备容量燃气锅炉372.8mw电制冷机702.2mw4.4 常规分布式天然气热电冷联供方案方案四:常规分布式天然气热电冷联供方案,示意图如图4-7所示。冬季燃气内燃机发电后的高温烟气和高温冷却水余热通过换热器与热网水换热后供出,承担基本热负荷,剩余热负荷由调峰燃气锅炉承担;夏季利用燃气内燃机发电后的高温烟气和高温冷却水余热驱动吸收式制冷机承担基本冷负荷,剩余冷负荷由电制冷机承担;电负荷由城市电网承担,天然气热电冷联供系统发电直接上网或并网。图4-7方案四示意图燃气热电冷联供系统,是一种建立在能源梯级利用概念基础上,将供热、制冷及发电过程一体化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基本原理是:首先利用燃气的高品位热能在原动机中做功发电,再利用原动机发电所产生的废热进行供热或驱动吸收机制冷。常规分布式天然气热电冷联供方案冬夏季系统流程图如图4-8所示。 (a)冬季流程图(b)夏季流程图图4-8方案四流程图常规分布式天然气热电冷联供方案的能流图如图4-7所示: (a)冬季能流图(b)夏季能流图图4-9方案四能流图由上图可以看出,常规分布式天然气热电冷联供方案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冬夏燃气峰谷差及电力峰谷差具有积极的意义。根据负荷模拟结果,并考虑一定的富裕程度,常规分布式天然气热电冷联供方案的设备配置如表4-4所示。该方案能源中心占地约2万m2。表4-4方案四主要配置设备配置设备容量燃气内燃机94mw吸收机制冷机74.2mw 燃气锅炉320mw电动制冷机502.5mw由于燃气内燃机作为燃气热电冷联供系统的原动机,其性能参数非常重要,因此将燃气内燃机主要参数列于下表。表4-5内燃机主要技术参数表项目数值入口天然气流量(nm3/h)974总输入热量(mw)6.03过量空气系数1.81发电量(mw)4.04发电效率43.6%烟气温度()390中冷水第一段热量(kw)1059高温缸套水热量(kw)657油冷水热量(kw)370中冷水第三段热量(kw)2784.5 低碳分布式天然气热电冷联供(冬季低温直供)方案方案五:低碳分布式天然气热电冷联供(冬季低温直供)方案,示意图如图4-11所示。冬季在能源中心内,燃气内燃机发电后的高温烟气和高温冷却水驱动烟气吸收式余热回收机组回收烟气余热(降至30左右)并提取低品位的浅层地热供热,同时设置河水源热泵和电动热泵,与烟气吸收式余热回收机组一起承担基本热负荷,剩余热负荷由末端能源站的直燃吸收式热泵承担,同时进一步提取浅层地热。夏季利用燃气内燃机发电后的高温烟气和高温冷却水驱动吸收式制冷机并与能源中心内的电制冷机一起承担基本冷负荷,剩余冷负荷由末端能源站的直燃吸收式制冷机和分散电制冷机承担。电负荷由城市电网承担,天然气热电冷联供系统的发电一部分由能源中心内的河水源热泵和电动热泵以及循环泵等消耗,剩余电量与城市电网并网或直接上网。 图4-11方案五示意图该方案能够深度回收烟气余热,使排烟温度降至10左右,同时在能源中心和热力站充分提取低品位的浅层地热和河水热,采用低温直供的方式送出热量,能够大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冬季耗燃气量和全年输出电量。低碳分布式天然气热电冷联供(冬季低温直供)方案分成三部分:能源中心、热力站和分散地源热泵。与方案四相比,该方案具有以下技术关键点:(1) 冬季热网采用低温直供;(2) 深度回收烟气余热,排烟温度降至10左右,避免了烟囱冒白烟;(3) 能源中心内充分提取低温地热,挖掘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潜力,同时减少耗气量;(4) 能源中心内设置电动热泵来消耗机组发电量,减少系统上网发电量;(5) 末端调峰与低温地热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耗气量。该方案的冬夏季流程图如图4-9所示,其能流图如图4-10所示。(a)冬季流程图 (b)夏季流程图图4-12方案五流程图(a)冬季能流图(b)夏季能流图图4-13方案五能流图从上图可以看出,与方案四相比,该方案由于深度回收了烟气余热,并且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根据负荷模拟结果,其设备配置如下表所示。该方案能源中心需要埋管约2500根,热力站需要埋管约4400根,分散地源热泵需埋管约1600根,能源中心占地约2万m2,地埋管占地共约21万m2。表4-6方案五主要配置设备配置设备容量燃气内燃机64.0mw烟气余热回收机组冷量45.0mw电压缩热泵冷量12.6mw直燃吸收式热泵冷量141.3mw地源热泵冷量23.2mw电制冷机412.5mw,23.5mw4.6 低碳分布式天然气热电冷联供(冬季大温差供热)方案方案六:低碳分布式天然气热电冷联供(冬季大温差供热)方案,示意图如图4-14所示。该方案冬季采用间接供热的方式。在能源中心内,燃气内燃机发电后的高温烟气驱动烟气吸收式余热回收机组回收烟气余热(降至40左右)供热,同时设置河水源热泵和电动热泵,与烟气吸收式余热回收机组一起承担基本热负荷,剩余热负荷由热力站处的直燃吸收式换热机组承担。夏季利用燃气内燃机发电后的高温烟气驱动吸收式制冷机并与能源中心内的电制冷机一起承担基本冷负荷,剩余冷负荷由热力站的直燃吸收式制冷机和分散电制冷机承担。电负荷由城市电网承担,天然气热电冷联供系统的发电一部分由能源中心内的河水源热泵和电动热泵以及循环泵等消耗,剩余电量与城市电网并网或直接上网。图4-14方案六示意图该方案一次网采用大温差供热,通过热力站处的吸收式换热机组使热网回水温度降至10左右来回收烟气余热,并通过电动热泵最终使排烟温度降至10,同时在能源中心提取河水热,在热力站提取浅层地热,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冬季耗燃气量和全年输出电量。低碳分布式天然气热电冷联供(冬季大温差供热)方案也分成三部分:能源中心、热力站和分散地源热泵。与方案四相比,该方案具有以下技术关键点:(1) 冬季热网采用间接连接,一次网采用大温差供热,热网供回水温度为90/10。(2) 深度回收烟气余热,排烟温度降至10左右,避免了烟囱冒白烟;(3) 能源中心内设置电动热泵来消耗机组发电量,减少系统上网发电量;(4) 热力站吸收式换热机组与低温地热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耗气量。与方案四相比,该方案冬季采用了间接供热方式,通过热力站处的吸收式换热机组使一次网回水温度降至10左右,实现了大温差供热,提高了管网的输送能力,降低了管网投资和输送能耗。该方案的冬夏季流程图如图4-15所示,其能流图如图4-16所示。与方案四相比,该方案也显著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但由于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较低,节能性低于方案五。(a)冬季流程图(b)夏季流程图图4-15方案六流程图(a)冬季能流图(b)夏季能流图图4-16方案六能流图根据负荷模拟结果,其设备配置如下表所示。该方案需要地埋管约3100根,能源中心占地约2万m2,地埋管占地约8万m2。表4-7方案六主要配置设备配置设备容量燃气内燃机64.0mw烟气余热回收机组冷量23.5mw电压缩式热泵冷量11.1mw吸收式换热机组冷量141.9mw地源热泵冷量23.2mw电制冷机432.5mw,23.5mw5. 方案评价本能源规划共提出六种能源供应方案,以上对各个方案进行了详细阐述,并给出了方案的配置,下面将从能源供应安全性、节能性、经济性和环保性等角度对各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以选出最佳能源供应方案。5.1 能源供应安全性评价5.1.1 燃气供应安全性图5-1给出了方案四至方案六的逐月耗燃气量比较,由于方案一至方案三夏季不耗气,对燃气冬夏峰谷差无削弱作用,逐月耗燃气量不予给出。从图中可以看出,三联供方案冬夏都消耗燃气,具有削减燃气冬夏峰谷差的作用,但方案四的冬季耗气量大,与夏季的燃气峰值差值仍较大,削减冬夏峰谷差的作用不明显;而方案五和方案六的冬季耗气量小,冬夏峰值差别小,对于平衡燃气冬夏利用,提高燃气管网利用率等具有显著效果。图5-1 不同方案逐月耗燃气量比较图5-2给出了不同方案的全年总耗气量比较。显然,常规的供能方案全年耗气量小,而对于分布式的热电冷联供系统来说,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方案五在满足相同的能源需求前提下冬季耗气量最少,且全年耗气总量也最少,相对于常规三联供方案四,方案五和方案六的冬季耗气量分别减少了52%和40%,全年总耗气量分别减少了44%和31%。图5-2 不同方案全年总耗气量比较综上可以得出,方案五在燃气供应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较大程度的保障了燃气供应安全性。5.1.2 电力供应安全性图5-3为不同方案的全年上网发电量比较,可以看出,与方案四相比,方案五和方案六在满足相同的能源需求情况下,显著减少了全年发电量,全年净输出电量分别减少了43%和28%,为北京市政府减轻财政压力。图5-4为不同方案的冬夏电力峰值比较。可以看出,三联供方案均削减了夏季电力峰值,图中显示方案四对于削减电力峰值的作用明显,但从图5-3中可以看出,方案四是在发电量很大的前提下起到较好的削减峰值作用,且冬夏电力峰谷差仍然较大,而方案五和方案六在发电量较小的情况下较好的起到了平衡冬夏电力消耗的效果。其中,方案五在电力供应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全年发电量小且削减夏季电力峰值作用明显,较大程度的保障了电力供应安全性。图5-3 不同方案全年上网发电量比较图5-4不同方案冬夏电力峰值比较5.2 节能性评价5.2.1 供热供冷耗气量比较供热供冷耗气量计算公式为:式中 系统供热供冷等效耗燃气量,万nm3; 系统冬季总耗燃气量,万nm3;系统夏季总耗燃气量,万nm3;系统冬季净输出电量,万kwh;系统夏季净输出电量,万kwh。以上计算公式是为了比较不同方案的节能性,将系统的能源输入输出全部折算成一次能源天然气。图5-5为不同方案供热供冷耗气量比较。可以看出,方案五的全年耗燃气量最少,节能性最好。经计算,相对于方案一,方案四、方案五和方案六全年供热供冷节能分别为32%、50%和41%,其中冬季供热节能分别达到51%、76%和61%以上; 夏季供冷节能分别为-6%、-2%和-13%。图5-5不同方案供热供冷耗气量比较5.2.2 能源利用率和热电比不同方案的能源利用率和热电比如表5-1所示。可以看出,方案五的全年综合能源利用率明显高于其它方案,并且与方案三相比,热电比提高了近2倍。表5-1 全年能源利用效率和热电比项目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方案四方案五方案六冬季供热效率90%85.5%81%46.1%91.8%73.7%发电效率37.1%37.3%37.3%热电比1.242.461.98夏季供冷效率250%250%250%65.4%85.3%69.4%发电效率34.8%30.2%31.9%全年综合能源利用率340%336%331%434%477%452%表5-2给出了联供系统的年平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该数据仅仅表明联供系统本身的能源利用效率,可以看出,方案五仍然是效率最高的,这主要是由于方案五在能源中心内不仅深度回收了烟气余热,还充分提取了浅层地热,大大节约了一次能源消耗。表5-2 联供系统年平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项目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方案四方案五方案六年平均能源综合利用率73.3%101.8%79.3%5.2.3 能源构成比例供热能源构成比例如图5-6所示。方案一至方案三为单一燃气锅炉供热方式,能源构成比例不予列出;方案四的燃气调峰比例较大,基本负荷均由三联供系统承担,方案五和方案六均提取了浅层地热,并且深度回收了烟气余热,与三联供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