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城乡信息化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doc_第1页
融合城乡信息化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doc_第2页
融合城乡信息化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doc_第3页
融合城乡信息化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doc_第4页
融合城乡信息化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融合城乡信息化建设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作者:_单位: _邮码: _) 摘要: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建立相应的农村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发展的农村支持体系涉及到多个领域,而加快城乡信息化建设步伐,搭建统筹城乡发展的平台,增加对农村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供给,形成对落实统筹城乡战略任务的有力支持,是加快农村结构调整、市场体系、经济组织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的有力措施。 关键词:融合城乡;信息化建设;统筹发展 0引言 统筹城乡发展,是改变我国二元结构、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改变过去那种城乡分割而治的管理体制,以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对城市和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一的筹划和安排。这不仅意味着决策方式和管理体制的改变,也意味着决定这种变革的物质基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要实现城乡统筹,就必须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支撑,即必须建立起使统筹城乡的规划和决策能够制定并付诸实施的支持体系。否则,统筹城乡的设想和措施就难以做出,更难以付诸实施。 统筹城乡的支持体系包括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从现实看,农村支持体系远远落后于城市。在这种状态下,不仅难以发挥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也难以发挥。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快城乡信息化建设步伐,搭建统筹城乡发展的平台,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程。 1信息鸿沟是城乡发展的重大障碍 所谓信息鸿沟,是指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国家间、地区间、人群间在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发展信息产业方面存在的差距。1或者说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之间的巨大差距,源于对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掌握的多寡而产生的差距现象,是信息技术在普及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种极不平衡的扩张状态。信息鸿沟是城乡二元结构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同时它又是拉大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信息鸿沟导致城乡知晓权差异,强化了农民增收的困难。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城市信息化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农村受经济条件、基础设施、文化素质等限制,信息化的各项指数几乎为零,特别是网络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非常低下,农村绝大部分干部群众不懂电脑操作,更不知怎么上互联网,在县、乡、村,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服务体系基本上还是空白。农业的结构调整、农产品的销售、农民外出就业均受到严重影响,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近年来出现的农村卖难、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盲目性,以及民工潮流动的无序性,都是信息鸿沟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真实写照。其次,信息鸿沟导致城乡资源配置权差异,造成农村发展日趋边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总是流向利润高的地方。城乡信息鸿沟的存在,势必导致资金、人才、技术、物质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农业、农村日益边缘化,最终导致城乡互动发展能力不足。 2农村信息化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其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的现实是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和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必须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解决和突破这一矛盾应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农村城市化道路,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繁荣农村经济,致力于城乡均等化的政策和制度的创新。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对经济社会的巨大促进作用更加明显,融合城乡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程有力举措。 第一,农村信息化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剩余,为减少农业人口提供条件。从理论上讲,所谓信息化,是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不断推广应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的相关的智能技术,达到全面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劳动生产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过程。使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采用现代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从而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 农业剩余对工业部门的扩张和劳动力转移有着决定意义,农业生产率的增加可以使农业剩余和边际生产率都增加,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曲线也相应发生变动,因而农业生产率的增加是保证工业部门扩张和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必要条件,农业剩余是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农业剩余规模越大,劳动力转移规模也越大,两者同比例的增长,农业剩余也就随之产生和扩大,而经济之所以能持续增长,关键在于科学技术总是不断进步的。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推论,即农村信息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农业剩余,从而加快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得城市化进程也相应加快。 第二,农村信息化增加了乡镇企业活力,转化大批农民为技术工人。我国农村出现了大批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特点往往是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差、人员素质低,能够发展成大企业的可谓少之又少,而信息化所提供的远程教育、产品信息在线交流、电子商务等方式可以大幅度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其销售范围也得以扩大,更多的市场机会和更多的合作伙伴使乡镇企业能够逐渐扩大其规模,吸纳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不仅解决其脱离农业生产后的工作问题,还使其接受更多的市场观念,使其行为习惯、思考问题的方式、价值观念逐步接近城市居民。如同城市的产生及发展规律那样,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乡镇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带动相关上游产业、下游产业、服务产业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成为城市。这是城市化最一般的规律,而盲目扩充城市区域,没有城市观念和工业知识的城市化必定是不成功的。因此,农村信息化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农业生产者,农村的工业生产者也是受益者。 第三,增加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投资,减小城乡数字鸿沟,对消除城乡二元化有着决定意义。发展信息化必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普及通讯基础设施和信息产品设备的研发,城市的聚集性使其具有得天独厚的人力和优势设施,资金投入后能够很快看到成绩。而农村信息化则显得困难重重,农村的知识水平与城市相差很远,普及网络和通讯必需的基站等,成为农村难以实行信息化的主要原因。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增加对农村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农村经济的被动局面就很难改变,城乡差距甚至会进一步扩大。考虑到我国还是一个农村占国土面积大部分的国家,农村经济的进步对我国整体经济的进步有着战略意义,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农业、农村、农民的信息化是提高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必然选择。 3加快城乡信息化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解决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理应将农村和城市看作一个大系统,依据系统科学原理,统筹城乡发展包含两方面内容:城乡的协调互动和城乡的一体化互动。信息化对于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城乡的协调互动角度看,信息化是促进以城带乡战略、以乡促城战略实施的需要。一是信息化是增强城市辐射力的有效手段。高速便捷的信息网络能突破地域限制,使城市的各种技术、服务等资源快速、有效地从城市传向其它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二是信息化为以乡促城提供推动力量。通过信息化,对传统农业和乡镇企业的改造结果,使之摆脱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农业将实现集约化经营,从而分流出劳动力、资金和土地,特别是乡镇工业的复兴和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离土不离乡,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城市化,创造新兴产业和新的就业机会。从城乡的一体化互动融合角度看,信息化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流动一体化和行政服务环境一体化改进的需要,带动政府管理、科教、医疗卫生等社会各领域的现代化。 政府对信息化的推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创造基础环境,完善金融、法制和技术标准方面的公共产品,特别是要加大技术标准和信用体系的建设力度,加快网络安全、网上信用、网上支付等方面的立法速度,尽快营造一个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良好环境;二是中央、省级政府优先扶持投资,特别是加大对中西部农村县、乡的转移支付,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省、市、县、乡四级政府分层负担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专业化人才教育,特别是农村信息化的普及教育的费用,建立统一的城乡市场信息体系。 同时,规范城乡信息市场、整合部门信息资源,建立免费上网中心、信息咨询服务中心,为城乡居民获得方便、快捷的市场信息提供保障。 建设和完善的市场机制,大力加强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力度,使城乡信息化建设得以可持续发展。 总之,只有农村发展,农民富裕,拉动内需增长,以信息化建设融合城乡发展,促进整个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