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性道德与法律冲突时.docx_第1页
当人性道德与法律冲突时.docx_第2页
当人性道德与法律冲突时.docx_第3页
当人性道德与法律冲突时.docx_第4页
当人性道德与法律冲突时.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人性道德与法律冲突时摘要:道德和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不断改变,不断完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道德评判标准。作为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道德和法律之间有相似之处,也有诸多不同。在当今社会,它们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范跑跑”事件,还是老人跌倒谁来扶的争论,还是洞穴探险案,我们都能看到法律与道德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而这其中,又不乏许多的矛盾,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处理好这些矛盾,正是困扰古今法哲学的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关键词:道德、法律、法哲学、法理学 在当今法制社会的大背景下,法律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也被大家所熟知,大多数人都知道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应该拿起法律这一武器去维护。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性道德这一与法律相似却又有诸多不同的概念也对人们的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更多的时候,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正是由社会的公理和道德来约束的。那么,道德和法律究竟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异同与联系呢?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权威解释,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通俗来说,它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它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往往流传较为广泛,形成共识。”也就是说道德是在人类漫长的演化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约束。而“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它是由立法机构结合广大群众意见,并投票通过形成的一种强制的约束力”由此可见,道德和法律都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种约束,不过,前者的约束力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靠的是自觉遵守,而后者的约束力是国家强制力,比如公安、司法部门,后者比前者有着强的多的约束力。时值汶川大地震七周年纪念日过去一个多月,对于“范跑跑”这一名字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七年前,教师范美忠正在四川一所学校上语文课时,地震突然来临。与其他教师不同的是,他没有选择留下来疏散学生而是自己先冲出了教学楼。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他声称自己是一个真实的人,若再有一次选择,他还是会先逃出教学楼。这一举动遭到了当时社会各界强烈的谴责,人们纷纷怒斥他不配为人民教师,冠以“范跑跑”的称号。我想,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他的行为并没有错,更谈不上违法犯罪。但是,若是从社会道德来看,他的做法并不妥当。人民教师是一个伟大的职业,老师们不仅在教书育人上给学子们指明方向,更在身心成长以及人身安全上关心保护着学子。范美忠的这一行为与人们心中所熟知的教师崇高的形象截然不符,更与其他教师在这场大灾难面前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才出现了社会各界痛斥“范跑跑”的局面。维护自身安全,求生的本能并没有错,但是在当时的事件背景下,过多的强调这一点,就违背了道德这一无形的约束。“范跑跑”事件正是道德与法律相冲突的一个典型例子,法律允许他生存的本能,但是道德不允许他一走了之。震惊全国的老人摔倒了被人扶起,却遭到诬告的事件屡屡发生,进而导致老人摔倒没人敢扶,该不该扶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中国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其文化底蕴和传承的道德品质一直是国人感到自豪的。然而,当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这样的事情竟需要讨论的时候,社会的道德底线已经滑坡。在一个文明飞速发展,道德水准不断提升的今天,一个负面事件对人们道德认知的伤害依然是极大的,它能使社会道德倒退许多年。“从人们的内心来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恻隐之心,面对弱者总会伸出援手,更何况是跌倒的老人呢?”对路人来说,人人应该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看到老人摔倒及时扶起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标准。对老人来说,别人出于道德给予了帮助,如果反而诬告他们,那么你的行为就是不道德,今后还有谁敢给予帮助呢?如果人人都犹豫了,试想当爷爷奶奶跌倒的时候,甚至等我们年老时摔倒在路上,看到的将是怎样一幅冷漠的图景呢?诚然,负能量袭来时,人们的价值取向难免会受到冲击,我们无法改变他人的行为,使被诬告这样的事彻底消失,但是我们可以用智慧,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保护自身。道德和法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古代的法律肯定有别于现代的,不如现代法律成熟和完备。社会的发展会改变人们的生活习俗和认知水平,继而改变人们心中道德的标准,也会促进法律的改革,使之更加完善。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会有不同的道德标准,这都取决于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然而,无论是法律还是道德,都是人类制定的,都是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产物,因此都有些缺陷。有些事情,如果从法律的角度和道德的角度来看,会有不同的观点。“美国法学家富勒曾经虚构了这么一个案件,用来说明当代法理学中的这些主要争论。有五名探险队员到一个洞穴中去探险,不料在洞穴深处发生了塌方,唯一的出口被堵住了。他们的家属由于他们未按时回家就报了案,随后一支救援队赶往了出事地点。在救援过程中,洞穴再次发生了塌方,而救援队却意外地与被困者取得了通信联系。被困者通报了他们的身体、食物与饮水状况后,被告知至少需要十天才能得到解救,但他们的食物与饮水完全不能保证十天的生活。因此,他们要求政府同意他们用抽签的方式,决定牺牲某一人来保证其他人的生存,但政府拒绝做出任何回应。于是,五名受困者一致同意以抽签的方式来决定生死,抽签的过程非常公正,最后,其中的一人被确定为牺牲品。当救援队找到他们时,作为牺牲品的受困者己经被吃掉了。获救后,初审法院判决幸存的4名探险者死刑,理由是刑法明确规定故意剥夺他人生命的,应当判处死刑。案件上诉至终审法院之后,参与审判的法官意见不一,导致案件陷入僵局。”这个经典的案例困扰了一代又一代法理学家,人们说法不一却都不无道理。有人认为,法律规定的杀人偿命是不可变动的,倘若开了这一个特例,将会造成许多负面效应,以后的案子可能也会效仿,法律的权威和威严就不复存在。也有人认为,法律本身就是大多数人赞同支持而产生的,它的目的当然就是为了保证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那四个探险者的行为符合这一目的,牺牲一人来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故意杀人的法律不适用这一情况。有人认为,法律既然是保障公民的生命权不受到侵犯,那么就应该保障每一个人,即使在受害者自己同意的情况下,他的生命也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也有的人认为,就事件本身来看,大多数的民众都支持这四位探险者无罪,民众的支持恰恰是民意的体现,也正是法律的根基。受害者自愿牺牲,他的无私精神值得肯定,倘若四位幸存者获救后,仍然被判处死刑,那么牺牲者的意义又何在呢?这些观点都无可厚非,有些从理的角度来看,有些则侧重于情。其实法律本身是一个刚性的事物,而道德是一个柔性的、可变的,它们分别代表了理和情,正是这种情理上的矛盾,才产生了法律和道德的冲突,使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竟孰是孰非,确实难以定言。但是,无论如何,我们的判断都应无愧于心。因为,法律和道德,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意志。违背了它,也就违背了心。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页2202.转引自 百度知道,什么是道德OL/link?url=au4rgzbvaOHKQ1y-7d_0m8Fx_AZqPNVOMeZV0Sy8lz7miSUMxAgXp4Xc2MlxeYqnwbjWS8Juks2N4Sv4oag6i_ 2015.6.163.转引自 新浪, 法律是什么?什么是法律? OL/b/1650307.html 2015.6.164.参见360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