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重难点 第七课 陈情表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高中语文 重难点 第七课 陈情表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高中语文 重难点 第七课 陈情表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高中语文 重难点 第七课 陈情表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高中语文 重难点 第七课 陈情表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系统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要在系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把握习近平教育思想上下功夫。精心组织开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知识问答活动。陈情表【重点列表】重点名称重要指数重点1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重点2分析写作意图重点3概括内容要点重点4探究构思技巧重点5探究作者的观点态度【重点详解】重点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要点解读】“重点实词”,从词在运用中出现频率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指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凡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过的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都应当算作考查内容的常见实词;当然,也还应当包括一些中学生尚未直接接触到的而传世名篇中却经常出现的实词。常见文言虚词指的是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考向】积累重点实词、虚词【例题】1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现象:除: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除臣洗马陈情表 当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六国论(苏辙)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兰亭集序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勾践灭吴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见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2找到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夙遭闵凶(2)零丁孤苦(3)常在床蓐(4)四十有四(5)五尺之僮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不同意义。(1)九岁不行(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7)臣欲奉诏奔驰(8)拜臣郎中(9)是以区区不远废远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舅夺母志(2)至于成立(3)沐浴清化(4)辞不赴命(5)而刘夙婴疾病5写出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1)夙遭闵凶(2)猥以微贱(3)沐浴清化(4)凡在故老(5)是以区区不能废远(6)举臣秀才(7)察臣孝廉(8)少多疾病(9)且臣少仕伪朝(10)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11)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12)臣具以表闻(13)臣之进退6说出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今臣亡国贱俘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急于星火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刘夙婴疾病当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对着、面对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六国论(苏辙) 挡住、抵挡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兰亭集序 处在某地或某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占着、把着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勾践灭吴 掌管、主持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担任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同“倘”见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看见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谒见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召见、接见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 见解、见识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被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 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不同意义。(1)九岁不行 古义:不能走路 今义:不可以或能力不够(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古义:优秀人才 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报答 今义: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义:成人自立 今义:(组织、机构等)正式建立(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古义:申诉,诉说 今义: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古义:辛酸苦楚,苦衷 今义:身心劳苦(7)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赶快前往 今义:很快地跑(8)拜臣郎中古义:尚书部的属官 今义:中医医生(9)是以区区不远废远古义:拳拳,形容感情恳切 今义:形容数量少或不重要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舅夺母志:强行改变(2)至于成立:至于,到;成立,成人自立(3)沐浴清化:蒙受恩泽(4)辞不赴命:推辞,辞谢(5)而刘夙婴疾病:被动,被缠绕5写出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1)夙遭闵凶(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2)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微贱的身份)(3)沐浴清化(形容词作名词,清明的政治教化)(4)凡在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5)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6)举臣秀才(名词作动词,做秀才,为秀才)(7)察臣孝廉(名词作动词,做孝廉,为孝廉)(8)少多疾病(名词作动词,患疾病)(9)且臣少仕伪朝(名词作动词,做官)(10)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11)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12)臣具以表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说,使知道)(13)臣之进退(动词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基础知识,涉及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实词又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虚词考查意义和用法,特殊句式主要涉及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整理,分类掌握。【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意思注意本意和引申义的区分,如“行”本身是“道路”的意思,后引申出其他的如“行走”“离开”等意思,记忆时重点以及文中的例句,答题时找相近的例句,还可结合前后文以及常用的成语进行区分,如“行”可以用成语“行将就木”确定他“将要”的意象,虚词注意记忆意义和用法,“之”要注意区分代词、助词和动词的区分,代词注意是人称代词作主语、宾语、定语,还是只是代词。【对点练习】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夙遭闵凶(不幸的事) 未曾废离(停止侍奉) 沐浴清化(蒙受) B除臣洗马(解除) 臣具以表闻(听到) 晚有儿息(儿子)C犹蒙矜育(养育) 伏惟圣朝(俯伏思量) 岂敢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D有所希翼(非分的愿望) 夙婴疾病(缠绕) 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不能忍受)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注释,全错的一项是( )行(行走)年四岁 慈父见(见到)背 躬(亲自)亲抚养 终鲜(少)兄弟 逮(及,到了)奉圣朝 夙(平素,过去)遭闵凶ABCD3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尚书省的属官)B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科举考试的一种身份)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报告、诉说)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之心)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B诏书特下,拜臣郎中C除臣洗马D过蒙拔擢5选出各句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及,至B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矜:怜惜C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笃:更加D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薄:迫近6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B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C五尺之僮D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重点2:分析写作意图【要点解读】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考向】分析写作意图【例题】作者为何“陈情”, 在什么背景下陈情?陈情的目的是什么?【名师点睛】写作意图指的是文学作品的创作意图。即文字作者想要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内容和思想。应该说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创作意图,只不过可能有的意图明显,而有的则不明显,即意图是隐藏在作品的形象或情节、形式之中。作者的创作意图来自两个方面他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其意图针对的也是这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其写作意图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任意的,必定有其相应的方面,任何作家和作品都不能例外。对作家写作意图的理解可以通过作品本身,也可以通过作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来认识。【对点练习】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能够表现李密孝敬祖母的一项是(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ABCD2指出表述有误的一项()A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B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致使君王收回成命。C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D文章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叙述自己孤苦的身世,其中饱含了对祖母的深切感情,代替祖母抚养孩子,即使孩子生病了,也端汤送药,不离左右。B作者以自己对祖母的孝为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抓住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企图打动晋武帝。 C文字中包含一些富有生命力的并且长期以来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词语,如:形影相吊、茕茕孑立、零丁孤苦。D文段主要用了四字句,还有不少对偶句,琅琅上口,亲切自然。重点3:概括内容要点【要点解读】“概括内容要点”是把文章各部分的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在一般的记叙文中,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作品的倾向、写作的意图、文章的主旨。对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考向】概括内容要点【例题】作者在文中陈了哪些情?试逐层分析概括。【名师点睛】“分析概括要点”是高考必考考点,一般都着眼于对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思想的概括和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题型主要有两种,客观选择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或作者观点态度)理解正确(或错误)的一项,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常常有以下几种:错位信息,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主观表达题,答出能体现作者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的内容。【对点练习】【2014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治学 (东汉)徐幹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注】玄室:暗室。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问题:分析第段作者论述治学的思路。重点4:探究文章构思的技巧【要点解读】当时时局动荡,皇帝希望李密能出来做官。因为李密是蜀国人,在蜀国又以孝著名,当过官很有名气。所以皇帝希望他能出来做官来服民心,并且希望进一步扩充领土就更加希望天下人以为晋朝清明来进一步取得他国民心。李密孝顺同样也有着浓厚的忠君思想所谓“一朝君主一朝臣”但他为了保全性命就写了这篇表。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考向】探究文章构思技巧【例题】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那么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呢?【名师点睛】分析文章构思的技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伏笔、照应,选取人称的角度。常用的构思技巧从立意方面看,主要有托物言志、象征、对比反衬、欲抑先扬;从选材组材看,主要有以小见大、形散神聚、巧设线索;从结构安排看,主要有照应、伏笔(铺垫)、悬念、层层深入、总分总结构等等。【对点练习】(2015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静者居记(明)高启浔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余记之,久辞而未获。一日,与客往候之。入其室,竹树翳深,庭户虚寂,落然无嚣声。客顾而叹曰:“美哉居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非是居乎?”余谓客曰:“子何言之戾邪?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长林之下,干戈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居静矣,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夷然而行,块然而坐,颠倒攫攘,无异奔骛于埃埋怨堨者,子谓其果静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矣,而抱廉退之节,慎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倏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子谓其果非静者乎?盖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是居之静无与于人,人之静亦无待于居也。虽然,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然非此之谓也。传曰:“居天下之广。”居广,居仁也。自克己以复之,主敬以守之,至于安重而不迁,渊靓而莫测,则其体静矣,故曰仁者静。张君之志,盖在于是,而假以名其室,子岂未之思乎?”客未有以应。张君起而谢曰:“若居仁而静者,虽非愚所及,则愿学之焉。子之言备矣,岂不足记吾居哉?请书之。”顾余欲静而未能者,姑书以识之,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问题:本文说理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重点5:探究作者观点态度【要点解读】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从这个目的出发,李密先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再抒发对祖母刘的孝情。【考向】探究作者观点态度【例题】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并不是真的要孝敬祖母。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答案】观点一: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解析】本题可以多角度解答。考生可以选择赞同题干中“有论者认为”的观点,也可以选择不赞成。无论选择哪一种答法,都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来找支撑。注意言之成理。【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延伸阅读的题目,就文章中的某些环节提出问题,然后让考生谈自己的看法,或联系全文、或联系现实,答题时首先要读清题干,明白命题人让探究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接下来要明确要求是联系全文还是联系现实,按要求答题即可。【对点练习】【2014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偃虹堤记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彰。谈谈你从两篇记所抒发的为官情怀中获得的感悟。(200字左右)【趁热打铁】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险衅(xn) 祚薄(zu)床蓐(r)茕茕孑立(qing)B洗马(x) 逋慢(b) 拔擢(zhu) 终鲜兄弟(xin)C优渥(w) 期功(q) 闵凶(mn) 逮奉圣朝(di)D伪朝(wi) 矜悯(jn) 郎署(sh) 猥以微贱(wi)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慈父见背 曹刿请见 B日薄西山 不薄今人爱古人C寻蒙国恩 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然秦以区区之地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句子“刘病日笃”中的“日”字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