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理论》课程论文-外资并购浪潮下,中国企业的出路.doc_第1页
《现代企业理论》课程论文-外资并购浪潮下,中国企业的出路.doc_第2页
《现代企业理论》课程论文-外资并购浪潮下,中国企业的出路.doc_第3页
《现代企业理论》课程论文-外资并购浪潮下,中国企业的出路.doc_第4页
《现代企业理论》课程论文-外资并购浪潮下,中国企业的出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商管理学院 现代企业理论课程论文 现代企业理论课程论文hunan university流动是生命的本质而一旦选择,便要持久坚定外资并购浪潮下,中国企业出路何在-由娃哈哈达能事件引出中国企业对策第一小组组长: 组员: 自信与努力完美结合会有成功的结晶外资并购浪潮下,中国企业出路何在-由娃哈哈达能事件引出中国企业对策摘要:法国达能公司欲强行以低价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而导致双方矛盾不断升级,由商标纠纷到同业竞争,由个人恩怨到人身攻击,由商业规则到民族产业,由外资并购到国家经济安全等等。通过达能娃哈哈事件和近几年来许多外资并购案的教训,我们得出中国企业要成为全球跨国并购的世纪浪潮中的赢家,就需要以政策驱动、智力支持、组织创新为立足点和着眼点,构建一个运转高效、协调有力的支撑体系,以全面培植和提升中国企业驾驭跨国并购的能力。关键词:达能 娃哈哈 外资并购 对策 支撑体系 abstract: france danone companies forced to deal with low-cost hangzhou wahaha group limited other non-joint venture company 51% stake in the two sides and lead to the continued escalation of conflicts, from trademark disputes with the industry to competition from personal grudges to personal attacks, from business rules to national industry from foreign investment and purchase to national economic security, and so on. with the wahaha through events and in recent years many foreign capital to purchase the lessons we draw chinese companies to become global wave of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century winner, it needs to policy-driven,intellectual-support,organizational-innov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focus of attention, to build a functioning, highly efficient, coordinated and effective - shoring system, in order to fully nurture and enhance chinese enterprises the ability to control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key words: danone wahaha foreign investmentcountermeasures support system外资并购浪潮下,中国企业出路何在 -由娃哈哈达能事件引出中国企业对策一、引子法国达能公司最近欲强行以40亿元人民币的低价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2006年利润达10.4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宗庆后强烈表示不满,双方矛盾不断升级。 由商标纠纷到同业竞争,由个人恩怨到人身攻击,由商业规则到民族产业,由外资并购到国家经济安全等等。娃哈哈与达能的合作,曾经是被达能内部与中国业界、理论界广为称颂的一个中外合作的典范。合资起初的1996年,娃哈哈仅有不足2000名员工,年销售规模10亿,年利润2亿,在当时算是一个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但同时,娃哈哈亦看到了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大量国际巨头进军中国市场,感到不尽快地扩大规模、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加快自己的发展速度,将有会被市场所淘汰的危险,因此对香港百富勤引荐的世界500强、世界食品饮料业第六位的法国达能前来合作很感兴趣。娃哈哈希望能通过与他们的合作,获得资金、技术、管理上的帮助,尽快成长起来。由于当时效益不错,因此对这种合作尚未到乞求人家救命的程度,同时亦看到了当时我们的一些企业与外方合资后产生了中方的商标被冷冻、经营权被剥夺、员工被裁员等情况,所以娃哈哈在于达能谈判中强硬地提出必须打娃哈哈的品牌,经营自主权必须由中方控制,不得裁员,要承担退休工人等条件。当大能答应了这些条件后,娃哈哈与达能便开始了合作。经过这十一年的合作,实际上达能并没有提供娃哈哈任何技术上、管理上的帮助。娃哈哈与达能的合作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娃哈哈与达能争夺经营权的斗争。一方面达能给娃哈哈制定了责任与义务及很高的营利目标,一方面又给娃哈哈套上了苛刻的限制条款,同时亦无视娃哈哈的存在,诸如娃哈哈提出扩大瓶装水的规模,生产非常可乐及其他一些新产品的开发的建议均被一一否认。2000年,达能收购了娃哈哈当时最大的竞争对手乐百氏后开始了第二阶段,企图通过加快、加大其直接控制运营的乐百氏的发展,从而限制娃哈哈的发展,最终将娃哈哈并入乐百氏的平台。因此达能对向娃哈哈追加投资不感兴趣,娃哈哈要发展、要追加投资就像是求达能一样。因此在达能知情与默许的情况下,娃哈哈自2001年开始逐步发展了一批与达能非合资的企业,进入第三阶段,亦就是达能自己直接经营的企业不是太好,特别乐百氏出现亏本后,看看娃哈哈的非合资企业不断的兴旺发达,又开始动脑筋,要低价并购娃哈哈这些企业,遭到拒绝后,引发了这场纠纷。在这些纷争背后,会给中国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加入世贸组织后,当中国企业真正与狼共舞时,我们怎样在 国际 公认的规则中做到“适应规则、利用规则、建立自己的规则、并用规则抑制规则”?表一 娃哈哈与达能合作历程二、娃哈哈达能事件swot分析一、 双方优劣势分析 1、 对娃哈哈有利因素(娃哈哈系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下同) 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国家实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厌恶外资并购) 中国民众的支持(基于对民族品牌的热爱,90以上网民,一边倒的支持) 中国多数媒体舆论的支持(多数报道支持娃哈哈,这是民意的体现) 中国政府的可能支持(中国政府已经越来越明智、强势,也越来越顺应民意,两税合并、反垄断规定出台已经发出明确信号:外资利用中国政府的软弱,什么“超国民待遇”“低价收购,宰首行动”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十多家娃哈哈外地子公司所在地的地方政府的声明,已经发出明确支持的信号) 娃哈哈内部的众志成城(宗庆后/员工/销售团队/经销商声明,体现出高度的一致对外、同仇敌忾的决心) 2、 对娃哈哈不利因素 合资公司股权合约的制约(达能51的比例,意味着什么谁都清楚) 娃哈哈商标许可合约的制约(非合资公司的商标使用需经过合资公司董事会认可的条文,在法理上,娃哈哈明显被动) 中国政府可能的妥协(中国走向法治社会的趋势,法国政府的施压,法治及政治两大因素可能会令娃哈哈品牌及管理层成为牺牲品) 3、 对达能有利因素 合约在手,法理上占有明显优势(不过,当年不对娃哈哈财务审计迅速签下合同,不合常规。的确利用娃哈哈对资本运作的不熟悉,有“拣便宜”之嫌疑;利用晦涩拗口的商标条文,有“设圈套”之嫌疑) 得到法律专家的支持(尊重公司法,尊重合同法,法律只讲条文不讲情理,一些质疑娃哈哈的人都是从这一角度展开分析) 法国政府的鼎力支持(达能作为法国的骄傲,法国政府岂有不支持之理?) 中国政府的可能支持(达能一向与中国政府高层关系良好,政府若站在法理和两国政治角度,就事论事,可能会将娃哈哈拱手相送) 4、 对达能不利因素 中国媒体、民众强大的舆论压力(娃哈哈作为最大的中国食品饮料企业,是民族品牌一面旗帜,谁没有爱国心民族心?) 达能公司的负面形象也深入人心(并购优质公司,资本掠夺,不劳而获,商业圈套,不善经营乐百氏失败案例) 法国政府的左右为难(百事可乐要并购达能,法国政府立场明确反对;如今达能想兼并中国食品饮料业最大民族品牌,政府估计难以明确表态) 中国政府可能的强大施压(宗庆后系全国人大代表,娃哈哈亦有一定的政府背景,强势的中国政府完全可以以顺应民意,以反垄断并购,甚至可能以当年协议未经中央政府批准无效为由,施压达能) 娃哈哈管理层/员工/销售人员/经销商的整体对抗(由于宗庆后高度的集权管理,由于娃哈哈多年“家”文化的灌输,由于整体的同仇敌忾,即便达能法庭上赢了,它根本无法顺利接管娃哈哈,派人经营必然失败,这或许是达能最投鼠忌器的因素) 经过以上条理性归纳分析,我们已经很清楚:娃哈哈在法理上不占优势,但在情理上占有绝对优势,达能则相反。事态的未来发展,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左右结局的是双方政府的立场与态度,尤其是中国政府的态度。三、外资对我国企业兼并控制概况当前,大量外资涌入国内,在给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外资已经从最初的合资合作演变到了越来越多的收购、控股各个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从而构成垄断,控制我国的经济,直接威胁到相关产业发展和经济安全。引进外资总量过大,对国家经济安全带来长远威胁1993年以来,外资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年增率达12.25%。“十五”期间,外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增30%,缴税年增22%,进出口年增34%。 至2003年,外资企业达23万家,占国内企业总数3%,市场占有率30%,工业增加值占全国28%,纳税占税收总额20%,出口占出口总额55%,雇佣员工2350万,占全国非农业劳动人口10%。其中,东南省份2004年人均fdi为128美元,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是中部地区的7倍,西部地区的25倍。浙江、江苏、广东等东南省份,外资企业占该地区工业资产总值的43%。各地竞相出土政策,出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招商地价下滑”的奇事。苏州的土地开发成本为每亩20万元,招商挂牌地价为15万,昆山工业用地的价格2001年为9.5万元,2003年年降到6万,周边沪宁杭地区也将工业地价压到5-6万,长三角到处搞 “零地价、送厂房、银行1:1配套贷款、五免十减”等“割肉竞争”,成为所谓“地区竞争力”的实质。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外资对本国市场控制率提高,意味着本国生存空间相对缩小,对本本国企业的成长形成强力竞争和扼制。按国际通行的外资市场控制率警戒线标准(通常为20%,一般行业为30%,少数竞争性行业50%)来衡量当前外资对我国产业市场控制率,则亮起红灯的行业已经很多。一位营销专家说:“品牌所占的市场份额是决定因素市场份额越大,影响力就越强。当一个品牌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半以上份额时,它便占据了主导地位,以至于使竞争对手赶超它是几乎不可能的”。卖一个或几个企业,其影响还不至于让刻骨铭心,而“卖”掉整个行业才是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无法弥补的过失。据世界银行对中国120个城市的12400家企业的调查,2006年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回报率高达22%,比私营企业高3个百分点。需要提起注意的是,据税务总局调研,外资平均税负(占销售额比重)为11-12%,比私营企业略低(私营企业没有税收优惠,但漏税较多),是国有企业的一半,所以这一“高”效益不值得夸耀。外贸主导型的发展和外资在华势力的同步扩张,使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愈益处于单纯的“打工者”地位。2003年中国出口53亿双鞋(等于为全球每人生产一双鞋),而中国企业获得的利润仅仅是总利润的20,其余80的利润被拥有品牌和销售渠道的发达国家厂商所获得。所有代工、贴牌、“三来一补”的工厂实际上都处于这一境地。在各国争相搞“出口导向”的竞争中,中国的出口产品的实际价格不断降低,进口产品价格不断上升,这被认为是贸易条件恶化的典型症状。2002年日本对华出口产品价格比1990年上升了3,而对华进口产品价格则下降18.4。仅此一项,日本每年节省近200亿美元。这一分工格局也深刻影响了我国资本和劳动收入的比重。据有关分析,1990-200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中劳动报酬份额,从24%降到11%。中国保持了20多年的经济增长,但实际工资增长的速度十分有限,至今平均工资水平只有美国的4,和1978年相同。显然,这社会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是由发展模式所决定的。我国被“融入”全球低端产业及制造环节,充当“世界打工”的轮廓已逐步显现。这显然不是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的目标。西方跨国巨头正加紧对中国重要企业的控制进入21世纪,我国承诺对wto的承诺,大幅度放宽对外商在华投资的有关限制,如持股比例、转让技术等附加条件等。再加上资本市场的日益开放,给外资在华并购我国重要行业、企业提供了诸多方便条件。来自各方面的报道都说明外资对我国重要企业的并购,成为在华扩张延伸的日益重要的手段。当然,这些报道并不完全,来自官方的数据,则过于笼统,无法与其他数据来源印证。据有关报道,2003年前,外资在中国并购仅占它们在华直接投资总额的5%,2004.1-2006.6,这一比例突然上升到63.6%,增加了近12倍;一家境外的金融与商业顾问公司grant thormtoncorporate finance的一份报告显示,从2005年7月到2006年6月间的一年中,有价值140亿美元的中国内地公司为境外企业所并购。在参与并购的这些外企中,来自美国的企业排名第一。根据这份报告,2005年,共有266家国际企业收购中国内地公司,与2004年268家的数字基本持平。但交易金额却增长了52%从90亿美元增加至140亿美元。在众多收购案中,以高科技产业收购宗数最多,但金融业所涉及的交易金额最大。美国公司占据这些收购案的总值约54亿美元;其次是英国,收购总值约34亿美元的收购案。新加坡是中国企业的第三大外来收购者,2005年7月到2006年6月底的总值18亿多美元的收购案。2006年1-11月,中国(包括港澳地区)并购交易总量1234宗,同比上升30%,交易金额487亿美元;在装备工业,“靓女先嫁”、“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的改革思路,正在严重威胁我国战略产业。由于目前国家对出售国有资产缺乏统一标准和完善的机制,地方各级政府为了各自利益,往往从小局出发,为获得短期回报,把一些经营得比较好的合资企业或国内企业出售给外商,拱手让出国内市场和未来的收益,造成国有资产变相流失,更使我国对战略产业、骨干产业的主导权、控制权不断受到侵蚀。威胁不仅仅来自战略或骨干产业。下文主要是根据公开报道所披露的诸多产业,在挟雄厚资本、打着“帮助国企改制”、“引来先进技术管理”等招牌、由华裔“专家”协助攻关开道的各路外资,在涵盖了食品饮料、轻工家电、建材化工、装备制造等国民经济各行业,对各行业排头兵企业的收购浪潮。这一潮流正在被主流经济学所赞美鼓吹,被一些政策制定部门所鼓励。理论和政策的根据是现实。任何真理跨过一步,就可能成为谬误。试想,如果对各行业的这种无孔不入的外资并购,如此放任下去,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所有行业的主导企业都将被外资控制,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已经没有能力对任何一个行业和市场拥有发言权。国家的经济政策将失去根基,包括反垄断政策和价格调控,包括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鼓励政策。这样国家尽管可以拿到税,但宏观调控权力将被架空,甚至金融调控权也被消融,大量利润外流。总之,国家的经济主权将丧失殆尽。正如一位行业专家所警告:“中国人应该意识到保护本民族利益的重要性。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落入谁手?已成为今天经济理论的最大问题。控制自己的产业资源,是一个大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该做到的。买办经济能得到繁荣,却不会得到尊严”。四、外资并购浪潮下的中国企业出路从娃哈哈达能事件及其他众多外资并购案中,我们也已看出:一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的能力及其从中所获取的收益,取决于其支撑体系的强弱。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成为全球跨国并购的世纪浪潮中的“弄潮儿”,当务之急,是要以政策驱动、智力支持、组织创新、法律保障为立足点和着眼点,构建一个运转高效、协调有力的支撑体系,以全面培植和提升中国企业驾驭跨国并购的能力。一、政策驱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催化剂”从中国的现实来看,跨国并购活动要顺利推进,惟一的出路只能是市场与计划的有机结合。尤其对于刚刚处于跨国并购初期的中国企业而言,政府的政策驱动尤为必要。(一)政府政策定位。跨国能力薄弱是中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战略的最大障碍。为此,政府在企业跨国并购方面的政策应着眼于全面培植和提升本国企业跨国能力。企业跨国能力是一个整体和系统的概念。政府在培植和提升本国企业跨国能力的过程中,必须有全局和系统的观念,重要的是协调和兼顾好各种竞争力的发展以及竞争力的影响因子互动效应。一国竞争力取决于其在四种制度水平层次上有目的的、相互联系的协调措施,以及某种包括竞争、对话、共同决策和各部门融合的多维的指导性概念。政府全面培植和提升本国企业跨国能力的意图在于激发这四种制度层次的整合,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本国企业的跨国能力。(二)具体政策措施。1利用外资的战略转型(1)将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和投资环境作为利用外资的战略重点。从建立健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的需要出发,“十五”时期的制度性准备应当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按照wto多边规则和我国的承诺,清除或修改与这些规则、承诺相抵触的贸易与投资制度和政策;二是建立和完善与国内市场开放程度以及贸易投资活动自由化相兼容的宏观调控体系;三是充分利用多边框架下能够享有的制度与政策自主安排空间,构筑必要的产业保护和经济安全体系。(2)推进利用外资的制度与方式创新,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率。首当其冲的是要拓展引进外资的领域,一方面,要逐步减少服务贸易领域的准入限制,有步骤地开放金融、保险、电信、外贸、商业、旅游以及会计、法律服务等行业;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并购式的外商直接投资投向我国急需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农业,以新兴产业群体的崛起和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其次,要扭转引资中证券投资比重过低的局面,顺应国际投资证券化的趋势,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提高资本市场的国外资本吸纳能力。允许并鼓励外资参与国内企业的并购活动。(3)要把跨国并购作为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来抓。我们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昕在”的新观念,精选出一批国有骨干企业、优势企业,欢迎跨国公司前来并购,真正做到“倩女先嫁”。(4)顺应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国际化趋势,努力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吸引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投资的区位,以引进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的直接投资。从发展趋势看,东道国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科研水平、科研基础设施等因素,将逐渐成为吸引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直接投资的关键因素。我国政府应加大出台有利于提高和改善这些因素的政策和措施,以增强我国对研究与开发直接投资的吸引力。(5)引进外资应坚持“四结合”。一是要与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相结合;二是要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三是要与西部大开发相结合;四是要与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2加大金融政策对跨国并购活动的支撑力度。如为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贷款、发行债券筹资等提供担保,鼓励企业海外发行股票并上市,适当放宽外汇管制,对固定资产投入和营运资金给予一定的现汇支持。3在税收政策上,对海外直接投资所带动的出口给予退税;对资源开发型海外投资项目的产品进口给予同等或优惠关税待遇;对国际收入实行阶段性免税,以加强资金积累。4在产业政策上,应颁布优先、重点发展的海外投资项目,要使对外投资的流向、结构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有机结合起来。5配套措施。(1)简化审批手续。下放外商并购国有企业的审批权,一般领域中的并购,由地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同时要简化工作程序,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2)制定稳妥可行的人员安置规定。被并购企业的人员安置问题,被外商认为是事先估计并购成本时最不确定的问题。政府政策应在减少这一不确定性方面做文章,政府有必要制定类似“并购企业职工辞退补偿办法和实施细则”,使职工利益得到切实保障。二、智力支持: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原动力”当务之急,是要构建三大系统,即跨国并购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系统、跨国并购的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一)跨国并购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系统。跨国并购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系统的功能在于持续、高效率地为跨国并购活动输送和储备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其运行机理为:1努力营造有利于跨国并购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2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企业经营国际化、跨国并购的浪潮中发现、生成、锤炼潜在的跨国并购人才队伍。当前最现实的选择是实现现有管理者的角色转换和素质升级。这里我们将横向讨论跨国经营企业的全球业务主管、职能经理、地区主管和公司最高管理层的作用和任务。(1)关于全球业务主管。为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和效率,要求管理层能充分利用本公司的各种规模经济和范围优势,以及全球市场定位中的潜在竞争优势,这就要求全球业务主管具备对跨国经营和跨越职能的机会、风险的敏锐洞察力和辨别力,同时,要具备克服这些障碍,协调、整合跨国经营运作,获取潜在利润的技能。在履行这些职责的过程 中,全球业务主管充当着全球产品或经营战略的制定者、全球资产和资源结构的设计师和跨国界的协凋者三重角色。(2)关于职能经理。面对在全球基础上推动和传播创新的挑战,职能经理在公司中的作用也要做相应的转换:从过去常常担当的“配角”演化为在跨国管理中承担积极的角色。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职能经理具备高度的专门知识-技术水平,关于市场的专门知识、制造方面的技巧等,从而在全球范围将这些职能专家联系在一起的迫切需要。在这一过程中,跨国职能经理同时扮演着全球范围专业信息和情报的搜集者、最佳实践的传播者和跨国创新的提倡者三重角色。(3)关于地区主管。公司不论是应对全球范围的竞争对手,捍卫其市场地位,还是满足东道国政府及当地消费者的特定需要,亦或配置其资源和能力去加强公司的国际竞争力等,都必须通过各国分支机构实施,地区主管自然而然地处于战略延伸的中枢地位。其肩负的职责很多,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担当双重文化的阐释者、地区利益的倡导者和维护者、一线责任承担者-公司最重要的战略实施者。(4)关于公司最高管理层。现在大部分业务必须在具有多种竞争优势源泉的基础上展开竞争,而提供这种能力的组织必须是多维而又灵活的。这对于公司最高管理层而言,就意味着承担的任务远不止创立一个由业务经理、职能经理和地区经理组成的管理团队,以及赋予他们特定的任务和责任。这更意味着,维护每个组织的合法性,平衡和整合他们在管理过程中经常性的分歧,在面临需求和优先权冲突时保持一个共同的目标和经营的方向。这种持续的平衡和整合角色可能是高层管理者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3要突破性地发展高等院校mba、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贸易、生产科技管理以及国际商法等专业,使之成为孕育现代跨国并购人才的“摇篮”。(二)跨国并购决策支持系统。跨国并购决策支持系统可以使决策者对并购活动的特定问题使用正确决策规则,而不是使用由于情况变化而不适用的标准规则。跨国并购决策支持系统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1跨国并购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部分。与跨国并购决策支持系统相关的数据库的问题是,获得有关跨国并购活动的正确的数据并且可用理想的形式操作这些数据。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数据仓库的概念来解决。2数据字典的建立。数据仓库是一个与作业层系统分离存在的数据库。通过对数据仓库的存取,管理者可以做出以事实为依据的决策来解决许多业务问题。生成数据仓库的过程十分直接。首先数据被“提炼”出来,确认它们是有意义、一致和准确的,然后载入关系表中以便支持分析和查询应用,最后数据需要与建立的逻辑数据模型相匹配。3数据挖掘和智能体。一旦建成数据仓库,管理者们需要运用工具进行数据存取和查询,这个过程叫数据挖掘,使用的工具叫智能体。智能体是管理者用来在关系数据库搜寻相应数据的软件,用来做趋势分析、异常情况识别、结果跟踪。数据挖掘工具同时也被用来识别数据的模式,从模式中得出规则,并且利用另外的数据来精练这些规则。数据挖掘的结果类型包括:(1)联合-把各个事件联系在一起的过程。如目标企业在被并购后的制度、资产、人员以及文化等的整合。(2)定序-识别模式的过程。跨国并购过程一般短暂而迅捷,通常竞价环境(真实或想像中的)贯穿整个过程,卖主提供的数据就那么多,买主只能任其摆布。为此,识别跨国并购活动是敌意抑或是善意行为,是否设有并购陷阱以及如何摆脱,显得尤为必要。(3)分类-根据模式组织数据的过程。如不同并购方式的选择及其相应的定价机制。(4)聚类-推导特定小组与其他小组相区分的判断规则的过程。如并购对象选择与评估、各种并购方案的可行性论证等。4企业跨国并购决策模型。主要有基于petri网的跨国并购决策过程模型、企业间竞争博弈模型、基于案例推理的交互式评价模型、企业动态虚拟现实仿真模型、定量化模型与定性推理知识相结合的(多人)广义决策模型以及基于agent的群体决策模型等。(三)跨国并购专家系统。跨国并购专家系统由跨国并购知识库、推理机、跨国并购知识获取子系统和跨国并购行为解释子系统组成。1跨国并购知识库。跨国并购知识库包括跨国并购的地区分布、产业分布以及供求等方面的信息和经验法则,专家系统利用这些来制定决策。在跨国并购专家系统中,有关跨国并购的知识用相应的规则表示。专家系统将根据不同的决策性质和目标使用不同的规则。2推理机。它是跨国并购专家系统的中央处理单元,与用户对话,询问信息并对信息加工、处理,并以跨国并购知识库为依托为每种情况得出结论。3跨国并购知识获取和解释子系统。伴随跨国并购活动的纵深发展,要求跨国并购专家系统具备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特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跨国并购知识获取子系统不断在跨国并购知识库中加入新的规则,同时,要不断地删除已经失效的规则。跨国并购解释子系统用来解释求得结果的过程。用这种方式,用户可以跟踪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可以理解决策是如何做出的。跨国并购决策支持系统控制决策者获取和评价信息以及制定最后的决策。相反,跨国并购专家系统在特殊领域运用智能解决问题,即是系统而不是个人制定决策。跨国并购专家系统工具可以融人到跨国并购决策支持系统中来以扩展其能力。三、组织创新: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生力军”鉴于全球企业跨国并购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21世纪的中国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有所作为,当前最现实的选择是将企业跨国并购作为新时期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植和点缀。这也是中国沉着应对wto的“刹手锏”而要做到这一点,当前最为紧迫的是要奋力推进五个层次的组织创新,即要在未来企业组织的构架、跨国并购管理委员会的组建、跨国战略联盟的蓬勃兴起、诚实合格的中介机构以及与资本市场、跨国并购的兼容和亲和力的增强五个方面大做文章,做大文章。(一)21世纪组织模型的应运而生。与旧的组织模型相比,这种新的组织模型具有网络性、扁平性、灵活性、多样性、全球性五大特征。据统计,我国已形成规模的企业集团有2700多家,仅120家国家试点大型企业集团,2000年就实现销售收入21000亿元,利税2400多亿元,其中利润1100多亿元。大型企业集团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力舰队”和我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开路先锋。中国要在新一轮的跨国并购热潮中有所作为,必须下大力气催生面向21世纪的企业组织模型,我们认为,这一组织模型应以现有的大型企业集闭为母体,通过相应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的协同效应,嬗变而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