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1页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2页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3页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4页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 年 2 月 25 日南通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目 录 序 言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发展环境 第二章 发展定位与目标 第一节 发展定位 第二节 指导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新型工业化 第一节 建设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和基础产业基地 第二节 推进服务业加速发展 第三节 提升建筑业核心竞争力 第四节 加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第四章 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节 统筹城乡发展 第三节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第四节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第五章 江海联动开发和区域共同发展 第一节 开发江海大港口 第二节 构筑临港产业新高地 第三节 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第四节 调整优化空间布局 第六章 城镇发展 第一节 加快城镇化进程 第二节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第三节 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七章 改革开放 第一节 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第二节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第三节 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第四节 加快全面接轨上海进程 第八章 科教兴市与人才强市 第一节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节 优先发展教育 第三节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第九章 人口资源环境 第一节 加强人口工作 第二节 发展循环经济 第三节 推进资源集约利用 第四节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第十章 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节 努力扩大就业 第二节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节 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第四节 加快文化大市和体育强市建设 第五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 第一节 建立完备的规划体系 第二节 完善衔接协调机制 第三节 形成分类实施机制 第四节 强化组织落实 第五节 健全监督评估机制 第六节 加强政府调控引导 序 言 “十一五”时期(2006-2010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 是南通新世纪发展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南通将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加快朝 着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迈进,实现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腾飞。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南通市委关 于制定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十一五”期间南通市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战略性、纲领性和指导性的总体规划,是各级政府、 各部门依法履行工作职责,编制和实施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 策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和考验,按照“依托江海、 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全面小康”的总体发展思路,猛攻投入,强攻改革,扩大开 放,优化环境,提前完成了“十五”计划提出的主要发展目标和任务,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一时期是南通经济增长驶入快车道、运行质量显著改善的时期,是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发展活力极 大激发、各类要素空前集聚的时期,是发展载体全面构建、城市形象和综合竞争力迅速提升的时期,是 “三个文明”建设同步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时期。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十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年递增 13.1%,2005 年达到 1472.08 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9060 元,两项主要指标均在“九五”末的基础上实现翻番。财政 总收入年递增 21.7%,2005 年达到 171.19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11.6%,比“九五”末提高 了 4.3 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 71.99 亿元。工业化进程加快,2005 年三次产业结构为 11.0255.9733.01。 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十五”时期,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开工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历史性 机遇;通启高速、沿海高速、海防公路、新长铁路南通段、宁启铁路南通段建成通车,现代化综合交通运 输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区位优势更为凸显。沿江开发向纵深推进,造船、精细化工等临港产业发展加速, 港口建设步伐加快,南通港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 38 座,2005 年港口吞吐量达到 8327 万吨,是“九五” 末的 3 倍。沿海港口建设取得突破,洋口港区、吕四港区开发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开始了“江河时代”向 “江海时代”的历史性跨越。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 2437 亿元,是“九五”的 2.2 倍; 共实施市级重点项目 199 个,总投资约 1000 亿元,竣工投入运营的项目 132 个。 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目标基本实现,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确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争创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取得重要 进展,民营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增幅连续两年保持全省领先,2005 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 重达到 43.1%,比“九五”末提高了 15 个百分点。要素市场发展加快,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作用增强。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税及附加费全面免征。政府职能转变加快,行政审批方式得到改进,审批事项大 幅削减,政府服务质量指数跃居全国前列;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成效显著。 国际化水平加速提升。开放型经济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利用外资领域进一步拓宽,实现撑杆跳,“十 五”时期,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按原口径五年累计达到 48.5 亿美元,是“九五”的 2.3 倍。进出口贸易加 快发展,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进出口总额年递增 22%,2005 年达到 85.20 亿美元,是“九五” 末的 2.7 倍,其中出口总额达到 57.93 亿美元,是“九五”末的 2.8 倍。“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外承包 劳务营业额继续保持省内领先,五年累计达到 23.6 亿美元,是“九五”的 3.3 倍。开发区建设加速发 展,成为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密集区。连续举办了五届港口经济洽谈会和两届世界大城市带高层论坛等一 系列重大活动,国际间城市交往和合作进一步加强,南通的国际影响力和对外吸引力不断增强。 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十五”时期,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流动,2005 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 45.8%,比“九五”末提高了 12 个百分点。市区旧城改造面貌一新,新区建设框架全面拉开,城市道路等 市政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建成了一批城市绿化亮化重点工程,绿化覆盖率达到 41.5%;濠河、狼山景区被 评为国家 4A 级风景区。县城和重点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进一步增强。挖掘并不断 提升“中国近代第一城”城市品牌,“五城同创”取得阶段性成效,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成 功获得 2007 年省第五届园艺博览会承办权。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国民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南通大学组建成立,基础教育不断巩固,基本普及高 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成人继续教育进一步发展;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3 年。技术创新体 系构架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2005 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 426.15 亿元,占规模以 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19.9%。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连续两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实施了群众文化“百千万”工程;南通博物苑新展馆、城市博物馆等一批文化设 施相继建成开放,环濠河博物馆群基本形成。全民健身体系进一步健全,成功获得 2006 年省“十六运” 承办权,南通体育会展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启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明显 增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8。广播、电视、出版、统计、档案、 气象与防灾减灾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长足发展。 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制初步建立,五年累计提供 就业岗位 70 万个,实现再就业 19 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5%以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 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 72.8 万、90.95 万、67.9 万、50.4 万、58.4 万,农村新 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 87%,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05 年城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12384 元和 5501 元,是“九五”末的 1.6 倍和 1.5 倍。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 1190.74 亿元,是“九五”末的 2.2 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规定范 围以内。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明显增加。城镇、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 29.14 和 49.62 平方米。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8.76 平方米;完成了城乡电网建设改造工程和通如区域供水 工程,城乡居民用电水平明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98%。老龄、社会福利等事业进一步发展,人 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跃居全国前列,环境质量位居“全国污染控制较好城市”前列。 “十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 难:资源对经济发展制约加大,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还很繁重; 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差距拉大趋势虽逐步缓解,但不平衡性仍然较大;部分群众收入增长不快,生产生活 还有不少实际困难;与经济快速发展比较,社会事业发展某些方面还存在相对滞后的现象;社会稳定面临 着一些新的情况。对此,我们高度重视,认真加以应对和解决。 表 1:南通市“十五”计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序 号 指 标 单位 “十 五 ”计 划 目 标 2005 年实绩 完 成 “十 五 ”目 标 %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250 1472.08 117.8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元 15700 19060 121.4 3 财政收入 亿元 94 171.19 182.1 4 财政收入占 GDP % 7.5 11.6 超 4.1 个百分点 5 全 社 会 固 定 资 产 投 资 累 计 亿元 1700 2437 143.4 6 注册外资实际到帐累计 亿美元 25 48.5(原口径) 194 7 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增速 % 1315 22 超 7 个百分点 8 三次产业占比 134938 左右 11.0255.9733. 01 9 城市化水平 % 45 45.8 实现 10 R&D 经费支出占 GDP % 1 1.00 11 绿化覆盖率 % 35 41.5 超 6.5 个百分点 12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8 8.76 实现 13 COD 排放量 万吨 7.4 7.25 实现 14 SO2 排放量 万吨 7.74 8.16 基本实现 15 烟尘排放量 万吨 4.39 4.04 实现 16 粉尘排放量 万吨 1.2 1.07 实现 17 城市污水处理率 % 70 75.2 实现 18 空气质量 二级 二级 实现 19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100 实现 20 工 业 固 体 废 物 综 合 利 用 率 % 98 98 以上 实现 21 总人口 万人 795 770.86 实现 22 安置城镇劳动力 万人 12.5 23.27 实现 23 城镇登记失业率 % 5 以内 3.39 实现 24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25 40.87 超 15.87个 百 分 点 25 城 镇 居 民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元 11400 12384 108.6 26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5200 5501 105.8 27 恩格尔系数 % 42 39.4 实现 28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85 98 超 8 个百分点 第二节 发展环境 综观“十一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的宏观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压力同在。从国际上看,和平、 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经济发展呈平稳增长态 势,以重化工为主的新一轮国际产业和资本加速向中国东部沿海转移。同时,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和 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入世过渡期即将结束,这对南 通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新的挑战。从国内来看,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机遇期”和“矛盾 突显期”,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举办等都将为南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在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竞争力、统筹城乡与区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缓解资源瓶颈制约等方面都将面临新 的挑战。 从南通自身条件看,“十一五”时期,南通期盼多年的、能够促成比较优势实现质态提升的重大机遇 纷至沓来。全省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洋口、吕四深水大港的开发建设,将使南通形成沿江优势进一步放 大,沿海优势强劲突破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苏通长江大桥、沪通铁路及沪崇启、沪崇海等过江大通道的建 成,将使南通全面融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构筑起承南启北、西进东出、江海河联运、水陆空互通的“黄 金十字通道”,为南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五”后三年,南通发展呈现出连 年提速、持续跨越的腾飞态势,很多领域呈现突破性、跳跃式甚至是爆发式的发展,全市利用外资、民资 和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强劲增长,已形成社会生产力诸要素特别是资本持续大规模集结态势。同时,全市上 下思富思进、心齐气顺,“三个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互动并进,形成多年未有的既快又好的发展局面, 经济社会呈现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态势,成为江苏、长三角乃至国内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展望 “十一五”,正是南通实现全面小康的决胜期、持续跨越发展的黄金期、提升在全省和长三角城市地位的 赶超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腾飞的关键期。南通必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步跨越发展,实现全面腾飞。 第二章 发展定位与目标 第一节 发展定位 “十一五”时期,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根据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新发优势在苏中”的科学判断,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全面腾飞的战略定位,继续 按照“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全面小康”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 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建设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政治清明、 社会和谐、人民安康的新南通,为在下个十年内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时期,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定位是: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处于江苏和长三角城市前列, 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排名中进入前 30 位。科学发展走在江苏前列,产业全面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实现 较大转变,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教育、人才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生态和 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和谐社会建设走在江苏乃至全国前列,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分 配差距扩大趋势逐步缓解,就业相对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 文明建设全面加强,社会治安居于全国先进水平。确保 2010 年、力争 2009 年,全面达到江苏省制定的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目标值,在全省江北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融入苏南板块,加快推动形成 长三角核心区沪苏通“金三角”和沿海沪甬通“一体两翼”发展新格局,加速把南通建设成为江苏江海交 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长三角北翼的经济中心和国内一流的宜居创业城市。 第二节 指导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结合南通实际,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 始终突出跨越发展主题。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努力拉长跨越发展的上升周期,在全省、长三 角和东部沿海城市中争先进位,力促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人民生活提高 到新水平。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更加注重速 度、结构、质量和后劲的统一,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全面提升经济综合竞争 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全面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坚持把创新作为全面腾飞的最强动力,着力推进观念、体制、科技、 文化、管理等创新,牢牢把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中心环节,加快建设创新型社会。 充分整合发挥南通的优势。坚持扬长补短、错位竞争,注重挖掘、整合、放大和利用好南通的区 位、资源、产业、体制、开放、人文等各种优势,积极发展集约型、集群型、开放型、内生型、港口型、 都市型等经济战略形态,全力构筑大通道、大港口、大物流、大能源、大市区、大企业、大项目、大县 (市)等经济腾飞的战略支点,加快潜在优势向现实优势、比较优势向竞争与发展优势的转化。 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逐步缩小 城乡和区域差距,实现共同发展,全面建设惠及所有地区、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经济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可比价)年递增 14%左右,2010 年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在 2005 年基础上翻一番。一般预算收入年递增 20%以上,2010 年力争超过 200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比重超过 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超过 6000 亿元。2010 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 860 亿 元。 结构效益。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 94%左右,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 数比重提高到 74%。总增加值率提高到 35%左右。城市化水平超过 55%。市区与县(市)及县(市)之间 互补共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 20 万元/人。 改革开放。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制 度和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社会管理体制更加健全,形成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的制度保障。2010 年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60%,“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地位初步确立。 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注册外资实际到帐五年累计力争超 100 亿美元,2010 年外贸出口超过 100 亿美元, 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超过 10 亿美元。 科技创新。2010 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1.65%,市区达到 2%左右,企业 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新增申请专利 15000 件,授权专利 4000 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力争超过 25%。 人口资源环境。人口自然增长率努力实现零增长。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 20%左右。 耕地保有量达到 45.87 万公顷。化学耗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 2005 年基础上削减 5%,环境 质量综合指数达到 85%。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 18%和 42%。 公共服务。现代化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高中阶段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 95%和 50%。卫生服 务体系健全率达到 96%,建立覆盖城乡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体系比较完备。社会预 警应急体系健全,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保持全省领 先。 人民生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 20000 元和 8500 元。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超过 20%,恩格尔系数低于 40%。居民消 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 3%以内。基本实现城镇每户家庭居住成套住房,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度明显提 高。 表 2:南通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 号 指 标 2005 年实绩 2010 年目标 目标 属性 1 地区生产总值(2005 年价、亿元) 1472.08 在 2005 年基础上翻一番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5 年价、元) 19060 在 2005 年基础上翻一番 预期性 3 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71.99 200 预期性 经济 增长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亿元) 2437 6000 预期性 5 二、三产业占 GDP 比重 89 94 左右 预期性 6 总增加值率(%) 33.7 35 左右 预期性 7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吨标煤) 0.95 在 2005 年 基 础 上 下 降 20%左 右 约束性 结构 效益 8 城市化水平(%) 45.8 55 预期性 9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 43.1 60 预期性 10 注册外资实际到帐累计(亿美元) 48.5 100 预期性 改革 开放 11 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 57.93 100 预期性 12 R&D 经费支出占 GDP 的比重(%) 1.00 1.65 预期性 科技 创新 13 规 模 以 上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产 值 占 工 业 产 值 比 重 ( %) 19.9 25 预期性 14 人口自然增长率() -1.08 零 约束性 15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46.09 45.87( 最 终 以 省 下 达 指 标 为 准 ) 约束性 16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5(最终以省下达指标为准) 约束性 17 绿化覆盖率(%) 41.5 42 约束性 人口 资源 环境 18 森林覆盖率(%) 12 18 约束性 19 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面 (%) 95 约束性 2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 87 基本实现全覆盖 约束性 21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88.1 95 预期性 22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40.87 50 预期性 公共 服务 23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 88 96 约束性 2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2384 20000 预期性 25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5501 8500 预期性 26 恩格尔系数(%) 39.4 40 预期性 27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万个) 55 左右 预期性 人民 生活 28 城镇登记失业率(%) 3.39 4 预期性 第三章 新型工业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集约型、集群型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构筑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和基础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比重逐步提高,建筑业实力进一步增强。 第一节 建设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和基础产业基地 深入实施以工兴市第一方略,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技术升级,促进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努力提 高支柱产业增加值率和基础产业支撑力。“十一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 1300 亿元,年递 增 18%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达 30%左右。 促进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瞄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以增量投入、存量优化和延伸 产业链为突破口,加快产业升级。 建设亚洲一流的船舶修造基地。重点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大型油轮、大型集装箱船、化学品船、 液化石油气船、汽车滚装船等超大型远洋船舶及内河运输标准化船舶,不断提升船舶制造业竞争力;完成 中远川崎二期工程,推进熔盛造船、吉宝造船和惠港造船等项目建设。开拓船舶改装、高附加值的船舶修 理和海洋工程设备市场,创建船舶改装和海洋工程设备修理品牌。大力发展船舶配套产业,努力延伸船舶 制造产业链;加快推进南通、如皋、启东船舶配套工业园建设,促进配件本土化,并辐射周边,打入国际 市场。2010 年,全市造船能力达到 600 万载重吨以上。建设国内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现代纺织服装基地。 紧紧抓住原料、面料和终端产品等环节,构筑特色产品群,优化产业结构。内外并举,开拓市场,做大棉 纺等特色传统产品规模,加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纺织原料和服装面料以及化学纤维的开发生产,巩 固提升家用纺织品等优势产业,着力发展装饰用纺织品,积极开发产业用纺织品。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知 名品牌,实现由服装大市向服装强市跨越。拓展产品系列,提高档次和品质,开发适应时代潮流的新产品; 着重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制造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水平;调整优化纺织服装企业布局,提升现代纺织服装 业竞争优势。 建设技术质量国内先进的机械电子基地。突出改造提升基础机械、零部件等机械制造业。扩大生产数 控机床、农业机械、电气机械、冷冻设备机械、工程机械等;积极发展重大技术装备及关键配套件和机电 一体化装备,重点建设特种集装箱制造、农用车总装、风力发电机组、汽车零部件等生产基地。努力引进 大型冶金项目,大力发展特种钢、高性能高精度铜铝材、轮胎子午线、航空钢丝绳等产品生产。按照“扩 大总量、提高质量、提升档次”的总体目标,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及新型元器件、现代通信、计算机及网络、 数字视听、电子材料等 5 大类重点产品,突出抓好集成电路生产基地、多媒体光盘工业园等电子信息产业 基地建设。 建设全国重要的精细化工和新兴石油化工基地。精细化工和新型医药,重点突破超高效低毒新农药、 合成和高分子材料、食品和饲料添加剂三大领域,提升发展醋酸、醋纤、甲醛、吡啶、精细石墨、光气和 萘、中成药、新型医药制剂八大系列优势产品群;依托海洋资源优势和化工基础,建设新型海洋药物、生 命科学研发及大型生物制药基地。石油化工,全力推进沿海重大项目建设,通过石化产品的应用延伸和深 度开发,与沿江化工产业形成上下游一体化、优势互补的产业群。积极推进 1000 万吨/年炼油、100 万吨/ 年乙烯大型炼化工程一体化联合项目,建设以乙烯为龙头的大型石油化工生产基地;依托液化天然气进口 接收站,发展以碳一化学为起点、与乙烯和芳烃相配套的大型基础化工;建设以 35 万吨/年大型烧碱装 置为龙头的氯碱生产基地。 建设国内特色鲜明的轻工食品基地。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粮油加工、饮料酒制造、工 艺美术及造纸等行业的改造、提升,进一步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加速做大做强粮油加工业,拉长产业链, 建成亚洲重要的粮油加工基地。调整啤酒生产规模和结构,加强与国际名牌啤酒企业的合作。整合民间工 艺美术研发和生产资源,创新发展蓝印花布、红木雕刻、工艺鞋帽等特色产品。以王子纸业为依托,形成 铜板纸、白板纸等高档纸品的规模化生产,扩大干式复写纸等特种纸品的生产能力,初步形成造纸产业基 地。 建设长三角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加快形成以火电为主体、热电为补充、风电和生物质能为后续的电 力供应体系。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秸秆发电、城市垃圾发电等各种自然能源、 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建设全国最大的风力发电基地为目标,尽快建成如东风电二、三期工程,加快 推进启东风电项目建设;在如东、海安等县(市)积极发展秸秆发电;力争 2009 年建成洋口港区液化天 然气电厂一期工程;加快建设如东“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力推进大唐吕四电厂一期项目、华能南通三期 扩建项目和海门国电项目,做好天生港发电有限公司技改工程等重大电力项目的前期和实施工作。2010 年全市发电能力力争达到 1000 万千瓦,绿色能源比重达到 20%左右。 表 3:南通市“十一五”先进制造业和基础产业发展目标 行业 增加值(亿元) 年均增速 (%) 占规模以上 增加值比重 (%) 增加值率 (%) 规模以上工业 1300 18 30 左右 船舶修造及配套 150 50 11.5 33 左右 现代纺织服装 280 12 21.5 26 左右 机械电子 320 16 24.6 28 左右 精细化工和石油化 工 190 26 14.6 27 左右 轻工食品 150 17 11.5 45 左右 电力及能源 90 13 6.9 45 左右 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围绕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化产业布局,通过重大项目、龙头企 业和专业市场带动,做大已有集群规模,培育新兴产业板块,重点推动船舶配套、新材料、集成电路元器 件、精密机械、家用纺织品、服装面料、化工、电动工具等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形成一批融入国内外产业 链的知名产品群和一批产业规模、市场份额、盈利能力国内领先的产业集群。力争“十一五”末产业集群 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35%以上。加速推进产业向“三沿”(沿江、 沿海、沿线)地区、省级以上开发区和重点工业集中区集聚,强化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的经济载体功能, 促进集中发展和集约发展,充分发挥对全市经济的先行示范、龙头带动作用。“十一五”期间,全市省级 以上开发区经济增速年均 20%以上。 培育龙头优势企业群。培育大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 竞争力的旗舰型企业。鼓励高成长性重点企业通过加大投入、上市融资、并购重组等途径,实现规模扩张, 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带动作用大的骨干龙头企业群;引进、吸收先进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 掌握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着重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的优势企业群。鼓 励中小企业做专做精,提高专业化水平,加强与大型龙头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十一五”末,全市拥有 销售收入超 50 亿元的企业 10 家,其中超 100 亿元的企业(集团)2 家。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品市场影响力为目标,引导企业不断提高产品的设计、 工艺、质量、安全水平,加大宣传和扶持力度,积极创建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十一五”期间,全市力 争每年成功创建 20 件以上“江苏名牌产品”或“江苏著名商标”,3-5 件“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 名商标”。 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限制不符合行业 准入条件和产业政策的生产能力、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淘汰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严重浪费资源, 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压缩过剩生产能力,推进技术改造。 第二节 推进服务业加速发展 推动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需求潜力大的产业,改造提升传统 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2010 年,服务业增加值在 2005 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占地区生 产总值的比重力争比“十五”末提高 5 个百分点,生产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营业额超 100 亿元的企业(集团)达到 8 家以上。 现代物流业。依托江海深水大港口和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建设服务长三角及苏北、辐射长江中 下游、沟通南北和连接海内外的长三角北翼现代物流中心。着力推进以“一园区、五中心”为重点的物流 园区(中心)建设,完善园区配套服务功能,推动物流专业设施的整合与配套,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加快形成大型港口综合物流园区、火车站物流中心、开发区物流中心、叠石桥志浩物流中心、海安物流 中心和航空物流中心,努力扩大物流吞吐总量。围绕提高物流附加值,不断优化货种结构,增加化工原料、 油品、钢材等货种运量。建立和完善大通关制度,努力降低运输成本,大力提高集装箱运输竞争力,千方 百计扩大集装箱运输量。培育一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功能配套、技术装备先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引进 航空货运、国际货代和船代、物流咨询管理等大型物流企业。拓展物流服务功能,形成以信息服务为支撑 的集运输、仓储、加工、包装、配送、贸易于一体的物流产业链,提高物流增加值。 金融保险业。加快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金融服务功能,优化金融发展环境,推进金融生态建 设,进一步提高地方金融保险机构的发展水平,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来通建立分支机构,加快农村信用社 向为农村社区服务的地方性金融机构的转变。鼓励成立民间小额贷款机构,建立融资性公司,增加中小企 业融资渠道,健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立种类齐全、竞争有序、资信优良、手续简便的个人消费信贷体 系。推进金融保险机构改革和业务创新,积极开发金融衍生产品。健全地方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促进金融 业健康快速发展。 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法律、咨询、评估、策划、经纪代理等商务服务业。扩大与上海、苏南等地相 关行业的合作,引进和培育一批高资质的事务所、会展公司及中介机构等,增强商务服务功能。加快发展以 国际化、专业化、贸易型为主导的会展经济,改造提升会展业设施水准,积极争取举办省级、国家级乃至 国际性的大型会展。 信息服务业。着重发展软件服务业、电信服务业和网络服务业。扶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 品,积极承接软件外包业务。以多媒体信息服务为重点,积极拓展移动通信业务,扩大电信服务业发展空 间。重视网络数字内容服务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在线信息、远程医疗、远程教育、数字地图、视频点 播等信息增值业务,大力扶持发展网上中介服务群体。 旅游业。挖掘自然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哲理性魅力,加快建设沿江、沿海旅游带, 着力发展集江风海韵与文化底蕴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提升旅游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城市旅游核心区,进一 步开发、提升濠河风景区,打造环濠河博物馆群旅游品牌,加强五山整体开发,启动苏通大桥旅游区建设。 继续推进如皋长青沙生态园、通州开沙岛、启东圆陀角、海门蛎蚜山、如东海上迪斯科等景区建设,加快 开发海安青墩文化遗址、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等旅游项目。加快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和资源整合,探索景点 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盘活旅游资源,搞活经营机制,开放旅游市场,推进企业联合,组建旅游产业 集团。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一批星级旅游饭店,旅游饭店客房数超过 1.4 万间,大力培育一 批具有国际资质的旅行社,提高南通旅游接待和服务水平。以 2006 年举办中国旅游文学论坛暨首届“徐 霞客旅游文学奖”颁奖典礼、2007 年承办省园艺博览会为契机,加强对外宣传推介,进一步提升“中国 近代第一城”旅游品牌。加强与江、浙、沪各城市在旅游线路、旅游项目等方面的合作,加速融入长三角 一体化旅游体系。2010 年,全市建成 4A 级旅游区或百万人次景区超过 10 个,力争建成 5A 级旅游区 1-2 个,争取进入全国最佳旅游城市行列。 大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报刊书画、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博、创意动漫、教 育培训、健身休闲等产业,积极培育报业、广电等文化产业集团。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文化服务基础工程和 文化产业重点工程。加快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提高文化设施、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 房地产业。引导房地产业稳定发展,增加有效供给,建立和完善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体,以少量高档 商品住房为补充,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和低价位商品房为保障的多层次的住宅供应体系。以 大规模居住区为突破口,着力提高住宅规划设计质量、工程建设质量和配套设施水平。加快商业用房、工 业用房的开发建设。以优良的房地产中介服务为依托,活跃房地产二级市场,落实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监 管的各项措施,保持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培育和规范物业管理市场,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继续鼓 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做大做强。 社区服务业。建立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现代化社区服务业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社区服 务设施,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建立现代化的社区服务体系。积极拓展服务功能,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家庭 医疗、家庭教育、清洁卫生等家政服务业。在社区卫生保健、文化体育等领域积极推进公益性服务市场化, 鼓励创办社区服务企业,培育新的社区服务增长点。2010 年,全市所有街道及建制镇均建有综合性、多 功能的社区服务中心。 现代商贸业。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优化提升传统商贸业,建设改造农贸市场,积极发展连锁 经营,大力培育文峰集团、时代超市等连锁流通企业,鼓励网点向社区、小城镇和农村市场延伸,从连锁 经营向加盟连锁等多种方式并举发展。优化各种商业业态布局,形成市级商业中心为主、县级商业中心为 辅、特色商业街为亮点的三级商业网络布局。注重市、县、镇的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多业态 分布,强化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商业网点发展。加快建设新区中央商务区,打造新的商业中心。做大做 强专业市场,提高市场建设层次和水平。繁荣娱乐餐饮业。2010 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 860 亿元。 第三节 提升建筑业核心竞争力 培育大企业,占领大市场,承揽大项目,着力提高工程建设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建筑业的 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打造“南通铁军”品牌,实现由建筑大市向建筑强市的跨越。增强建筑企业设计、采 购、融资和运营管理能力,提高装备和施工技术水平,转变经营模式,培育工程总承包大型建筑企业集团; 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工程总承包、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等多层次的协作体 系。大力拓宽经营领域,向勘察、设计、安装、装饰等关联行业延伸。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巩固传统重点 市场,拓展国内、国际新市场,抢占高端市场,提高建筑市场占有率。“十一五”时期,培育组建特级资 质企业 3 家以上,年产值超 100 亿元的企业达 2 家;2010 年,建筑业总产值、增加值力争在 2005 年基础 上翻一番。 第四节 加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加快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渗透,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力 争 2010 年进入省内信息化先进城市行列。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建设和完善以 光纤通信为主的基础传输网,力争实现全覆盖;全面加快宽带接入网的建设,实施“光纤到楼”、“光纤 入户”,新建小区全部实现百兆桌面接入,旧小区宽带覆盖率达到 95%。继续扩充和完善固定电话网,推 动电话网向综合化、宽带化和智能化发展;大力发展移动通信,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建设。加快有线 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完善无线广电传输网络,建成数字化、交互式、多功能的广播电视综合网。到 2010 年,全市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超过 200 部,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超过 40 台,有线电视门樘入户率超 过 80%。 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重点企业、重点行业信息化为示范,积极推动企 业在技术创新、产品设计、生产自动化、市场营销、内部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全面信息化,提高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和附加 值。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数字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等 支撑服务体系,降低交易成本。 加快推进政务信息化。实施电子政务工程,以信息技术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优化整合“中国南通” 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政务信息资源中心元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办公网数据库和公众网数据库,形成全市 政务信息资源中心,实现政务信息依法共享和政务流程网上联动;建成并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基础平台 和应用支撑平台,形成市、县级机关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完成网上公文流转、行政审批等应用系统的建设, 基本建成全市数字认证中心,形成电子政务网络安全体系,全市机关实现网上交互式办公。着重推进和完 善基础地理、城市规划、劳动保障、财税、公安、金融、教育、档案、农业、水利等重点信息应用系统和 社会诚信、应急管理两大系统的建设,推动全市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加快推进社会信息化。发展城市信息化,重点开发和整合信息资源,积极推进政府、企业、社会公众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信息共享,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应用,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与水平。 推进社区信息化,制定南通数字社区标准,开展社区公众信息服务试点,逐步扩大数量和范围,使社区居 民通过网络满足教育、医疗保健、商务等生活需要,形成智能化的人居环境。全面推动数字电视发展。加 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第四章 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通过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 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从各地实际和农民意愿出发,扎实稳步建设“民富、村美、风气好”的社会主 义新农村,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第一节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把富裕农民摆在突出位置,继续实施农民收入倍增工程。2010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 8500 元。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家庭生产性收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不断提高产业化水平、 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效益。增加农民劳务收入,做好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 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 扩大农民就业空间。增加农民的资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大力鼓励农民投资创业,把发展特色产业、加 工业和服务业作为自主创业的主阵地。 落实农民增收的保障措施。全面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特别是纯农户 的收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鼓励引导城市企业、资金和人才下农村,通 过促进城市与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不断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第二节 统筹城乡发展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依据城镇体系规划和镇村布局规划,强化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促进村 镇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力度,实施好农村新五件实事,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实行公共服务建设重点向农村倾斜,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优化社会事业布局,财政新增社会事业投入主要投向农村。推进优质教育资 源向农村地区延伸,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救 助机制;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民医疗大病救助体系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2010 年全市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强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与经济发 展相协调的“低门槛、多层次、广覆盖”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 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加强农村教育、文化、体育 设施建设,实施远程教育进村、有线电视入户工程,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路网”、“水网”、“电网”、“信息网”基本覆盖城乡。建设农村 公路 3567 公里,新建改造农村公路大中桥梁 400 座,2010 年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比例达到 100%,实现 30 分钟从县(市)城到达乡镇、40 分钟在县域内任何乡镇间互通、15 分钟从行政村节点上县道网;疏浚 全市所有二、三级河道,加强以农田水利工程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土地治理和高沙土地区专项 治理为重点,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实施里下河圩区治理和灌区改造,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8.6 万亩。以中 心村为单位,加强以改善农村最迫切的基本生活条件为重点的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环卫体系建设, 继续实施农村改水、改厕等实事工程,启动二次改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98%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 及率达到 80%。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按照“布局优化、村庄绿化、河道净化、道路硬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