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九一八事变的资料大全 九一八事变,又 称沈阳事变、奉天事变、盛京事变、 满洲事变、柳条湖事变等,是指 1931 年 9 月 18 日在中国 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东 北军和日本关东军,日本军队以中国军队炸毁日本修筑的 南满铁路为借口而占领沈阳。事变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 间矛盾激化,而日本军部主战派地位上升,国会和内阁总 理 大臣权力下降,导致日本全面侵华。几年时间内,东北 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9 月 18 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府视为国耻日。 当晚 10 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 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 800 米的柳条湖附近, 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称是中国军队破坏铁 路。日军 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 次日晨 4 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从铁岭到达北大 营加入战斗。5 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 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 300 余人,日军伤亡 24 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东 北地方当局和国民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 取不抵抗政策。据说事变发生前,蒋介石于 8 月 16 日致电 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 不抵抗,力避冲突。 ”(此即所谓“铣电” ,但这封电报的真 实性至今无法证实,张学良晚年否认有此电。)当时,日本 关东军不到两万人,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 万人,在关 内还有近十万人。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张学良不准抵抗的 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自发英勇抵抗外, 其余均不战而退。 9 月 19 日上午 8 时,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 城占领。东北军撤向锦州。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继 续执行张学良的不抵抗主义,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 吉林、黑龙江 3 省。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扩张政 策的必然结果,也是它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 采取的严重步骤。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顶峰, 使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 1929 年底,张学良的东北军为了从苏联手中收回位于 中国东北的中东铁路与苏联红军爆发武装冲突,即中东路 事件。东北军大败。事后,中苏关系彻底断绝。这一事件 产生重要的影响。 1,东北军的惨败暴露了他的虚弱,使得日军对东北军 极为轻视,坚定了日军的侵华野心。 2,战争的失败使东北军上下士气低落,丧失了对抗外 敌的信心。 3,对苏作战失败,使张学良等东北当局人士认为,东 北一隅不足以面对外敌,要抵抗外敌必须“举全国之力” 。 但中东路事件时,原本答应出兵援助东北的南京政府却因 为蒋冯战争的牵制未能出兵(仅援助军费 200 万),导致张 学良对南京政府和蒋介石的信任不足。 4,东北当局和苏联关系的恶化,反而促进了原本敌对 的日苏两国在东北问题上的缓和。欧美列强在中东路事件 中不支持中方武力废除外国权益的做法,态度冷淡,也刺 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这些都对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和发展 产生重要的影响。 1930 年 3 月,为争夺中央统治权,汪精卫联合阎锡山、 冯玉祥、李宗仁等地方实力派发起挑战蒋介石南京中央政 府及国民党中央会议的内战,5 月蒋介石宣布“平叛” , 双 方激战近半年、伤亡 30 万人,史称中原大战。大战前和大 战中,南京政府和反蒋联盟都极力拉拢具有举足轻重作用 的张学良东北军,但张则坐山观虎斗,不予表态。直到南 京中央军打下济南、反蒋联盟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张学良 才于 9 月 18 日通电宣布支持南京中央,率领东北军主力十 余万进入山海关内,轻易占领华北晋、冀、察、绥四省和 平、津、青岛三市,成为中原大战的大赢家。此后张学良 率军常驻平津,处理中原大战后的编遣事务,关外防备空 虚。 1931 年 2 月底,因约法之争,蒋介石囚禁胡汉民。5 月底,胡汉民派、孙科派、汪精卫派、西山会议派、两广 地方实力派(陈济棠、李白等)及其他反蒋势力联合起来, 在广州成立“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和广州“国 民政府”反蒋,与南京国民政府分庭抗礼。 7 月 1 日,广州“非常会议”设立“中央执监委员天津 执行部” ,任命冯玉祥、阎锡山等为天津执行部常务委员, 同时派人拉拢华北石友三部。 7 月 18 日,石友三就任广州政府委任的第五集团军总 司令,随后誓师讨蒋。7 月底,拥护南京中央的东北军南下, 与北上的中央军一起击败石友三,石友三残部退入山东。7 月 21 日,广州国民政府正式颁布北伐讨蒋令,随后粤方各 路军先后进入湖南。 7 月 22 日,广州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秘密出访日 本,三次会见日本外相币原喜重郎, “表示愿以东北权益博 取日本军火” ,但未得到响应。陈友仁在日期间,还会见苏 联驻日大使寻求支持,也被拒绝。 8 月 5 日,中原大战失败后蛰伏大连的阎锡山秘密乘日 本军机返回山西重新主政。 8 月底,冯玉祥策反中原大战后归附蒋的甘肃旧部雷中 田反蒋,雷一度控制甘肃省政。 9 月 1 日,广州国民政府进行总动员,出师讨蒋,并 在天津设立“北方军事政务委员会” ,任命阎锡山、冯玉祥、 韩复榘、邹鲁等人为委员,统一北方反蒋武装。针对粤方 军事行动,蒋介石急令在江西剿共的何应钦暂停剿共,除 以一部监视共军,其余各部分别转进,主力向吉水、吉安、 泰和、赣州等地集结,准备“讨逆” 。蒋介 石又增调中央 警卫军(军长顾祝同)援助湖南何键。 9 月 13 日,广东国民政府下辖的粤桂军兵分五路向湖 南进攻。宁粤双方一时间剑拔弩张。 九一八事变 1927 年国共关系破裂后,国民党虽逐步统 一于南京国民政府的旗帜下,但其内部派系林立,纷争不 断,国民政府对南方各省的统治力度薄弱。自 1927 年秋至 1930 年夏,中共先后组织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 义、年关暴动、平江起义、百色起义等上百次起义和暴动, 先后创建井冈山、赣南闽西、湘鄂西、鄂豫皖边、湘鄂赣 边等十多块革命根据地,发展武装十多个军、7 万多人,并 多次击败国军一省或多省联合的进剿和会剿。中原大战结 束后,蒋介石于 1930 年 10 月、 1931 年 4 月,先后两次对 中共领导的中央苏区进行两次大规模围剿(使用均为杂牌部 队),均告失败。 1931 年 7 月,蒋介石再次集中包括部分嫡系在内的近 30 万军队,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进剿初期,国 军进展顺利。8 月上旬,红军抓住战机,接连在莲塘、良村 和黄陂重创上官云相第 47 师和郝梦龄第 54 师,一度取得 主动地位,但旋即红军主力即于 8 月 16 日陷入国军重围。 只是因山高林密、地形复杂,国军未能抓住 此次战机,红 军于 8 月底跳出重围,但中共也自称“是为一年来三次战 争中最艰苦的时节”(苏区中央局致中央电1931 年 10 月 3 日)。 随 后因国民党内部宁粤冲突,国军围剿部队被迫做战 略收缩。红军抓住时机,于 9 月 7 日 15 日间,重创蒋鼎文 第 9 师、韩德勤第 52 师于白石、张家背一带。但红 军在 兴国高兴圩地区进攻 19 路军时,却遭受较大损失,红军自 己战报即称损失 XX 人。第三次围剿,国军基本上能控制战 场局面,虽有损失,也不足以影响全局。而红军在国民党 大军的“围追堵截”下,却显得极为被动,甚至接连受到 挫折。 1931 年 7 月 28 日,长江中下游豪雨成灾害,大水席 卷江淮流域 8 省 2 市,汉口堤防溃堤,直接冲击了南京国 民政府的经济和赋税重心,使本已捉襟见肘的南京国民政 府财政雪上加霜。受大水影响的人口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 一,重灾区灾民达 2500 万以上,损失达 20 多亿元。国民 政府紧急组织“救济水灾委员会” ,作为代表政 府的最高 赈济机构, 制定各种应急救灾对策。国民政府前期战争频 繁,再加上各项建设事业需费甚多,国库空虚,严重财政 赤字,但仍将大量资金用于赈灾,使国家赤字愈加增多。 国民政府还通过赈灾公债、美麦借款、加征税收、摊派捐 款和社会募捐等筹集钱款赈灾,至 1931 年底共筹集 6000 余万救灾款。 1931 年,中国人郝永德,未经政府批准,骗取万宝山 村附近 12 户农民的土地,并违法转租给 188 名朝鲜人耕种 水稻。这些朝鲜人开掘水渠,截流筑坝。这一工程侵害 了 当地农户的利益,马家哨口 200 余农民上告。吉林省政府 批示:“令朝侨出境” 。然而日本驻长春领事田代重德,派 遣日本警察制止朝鲜人撤走,且限令于 7 月 5 日前完成筑 渠。7 月 1 日,中国农民 400 余人,联合起来平沟拆坝。7 月 2 日,日本警察镇压平沟的中国农民,双方对峙,后日 本增武装警察,在日本军警保护下,工程于 7 月 5 日完成。 同时,朝鲜日报记者金利三,说朝鲜人在万宝山被杀,掀 起朝鲜半岛大规模的排华活动,当地华侨死伤数百人。日 本却以此次事件诬陷中国伤害朝鲜侨民。 1931 年 6 月,日本关东军中村震太郎大尉和曹井杉延 太郎在兴安岭索伦一带作军事调查,被中国东北军兴安屯 垦公署第三团团副董昆吾发现并扣留,在证据确凿情况下, 团长关玉衡下令秘密处决中村震太郎。日本借机宣称东北 军士兵因谋财害命而杀死中村,威逼中国交出关玉衡,并 在日本民众中煽风点火,用“中村事件”和“万宝 山事件” 诬陷中国“损害日韩移民” 。 万 宝山事件发生后,蒋介石当即指派宋子文与日本驻 华公使重光葵秘密商议。随后,他又抽调具有对日工作经 验的驻日内瓦国际联盟代表蒋作宾出任驻日公使,想要以 外交途径来消弭东北的危机。(只是在关东军一意孤行下, 中日双方在南京、沈阳、东京等地所做的和平努力全部化 为乌有。) “柳条湖事件” ,日军所使用的物证:几顶东北军的军 帽、一支步枪、两根被炸的枕木 1931 年 9 月 18 日傍晚, 日本关东军虎石台独立守备队第 2 营第 3 连离开原驻地虎 石台兵营,沿南满铁路向南行进。夜 22 时 20 分左右,日 本关东军铁路守备队柳条湖 分遣队队长河本末守中尉为首 一个小分队以巡视铁路为名,在奉天(现沈阳)北面约公里 处,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 800 米处的柳条湖南满铁路段上 引爆小型 炸药,炸毁了小段铁路。并将 3 具身穿东北军士 兵服装的中国人尸体放在现场,作为东北军破坏铁路的证 据,诬称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袭击日守备队。 爆炸同时,呆在铁路爆破点以北约四公里的文官屯的 川岛中队长,立即率兵南下,开始袭击北大营。 爆炸后,驻扎中方北大营和沈阳城的日军兵分南北两 路,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进攻。南军为平田幸弘指挥关 东军第 2 师步兵第 2 旅第 29 团,北军为岛本正一指挥的铁 路守备队第 2 营。 当 时,北大营驻守的东北军第七旅毫无防备,被打得 措手不及。而事前张学良曾训令东北军不得抵抗,驻守部 队并未做出激烈反击。第七旅三个团中有两个团按指示撤 走,只有王铁汉的 620 团未及时接到撤退命令,被迫自卫 抵抗,最后突围撤走。(因为王铁汉的对日抵抗行为,事后 蒋介石曾于召见他时称赞道:“我记得你,在 沈阳北大营 当时情况,你做得很好!”见王铁汉东北军事史略 ,传 记文学出版社 1982 年修订版第 142 页。)由于执行张学良 不抵抗命令,北大营逾万名守 军被只有 500 多人的日军击 溃。 日本军进占奉天市日 军在沈阳当独立守备队向北大营 进攻的同时,关东军第 2 师第 3 旅第 29 团向奉天城攻击。 9 月 19 日凌晨,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下令:辽阳的第 2 师主 力增援对奉天 的进攻;独立守备队第 3 营进攻营口、第 4 营进攻凤凰城、安东(今丹东);第 2 师第 3 旅主力、骑兵第 2 团、独立守备第 1 营分别进攻长春宽城区、二道沟、南岭 等地。至 9 月 19 日 10 时,日军先后攻占奉天、四平、营 口、凤凰城、安东等南满铁路、安奉铁路沿线 18 座城镇。 长春地区的东北军自发反击,战至次日,长春 陷落。9 月 21 日,东北边防军驻吉林省副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熙洽率 部投敌,日军第 2 师主力占领吉林。 10 月 1 日,东北军黑龙江洮南镇守使张海鹏投敌,且 奉日军命令派出 3 个团进攻齐齐哈尔。10 月 16 日在嫩江桥, 被黑龙江省防军击退。守军炸毁嫩江铁路桥的第 1、第 2、 第 5 号桥,以阻止日伪军的进攻。10 月 26 日,关东军第 2 师第 29 团占领四洮铁路沿线主要城镇。11 月 4 日,关东军 嫩江支队攻击嫩江桥北守军。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兼代东 北边防军驻江副司令长官马占山指挥 3 个旅,5 个团共万余 人进行负隅顽抗,战至 11 月 18 日,终因实力不济而弃守 省城齐齐哈尔,撤往克山、海伦。11 月 19 日,日军攻陷齐 齐哈尔。 张 学良在事件爆发后离开奉天,带领属下转移到锦州。 10 月 8 日,关东军派出 12 架轰炸机空袭锦州。对此,南次 郎陆军大臣依然对若礼次郎首相声称“由于受到 中国军队 的防空炮火攻击,才不得已采取自卫行动。 ”,此后关东军 发表公开声明,宣称“张学良在锦州集结大量兵力,如果 置之不理,恐将对日本权益造成损害。 为了尽快解决满蒙 问题,关东军有必要驱逐锦州政权。 ”此后,币原主张的国 际协调主义外交政策受到了严重的挫折,日本在军国主义 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日 军攻占黑龙江省主要城镇后,开始进攻辽西地区。 12 月 15 日,关东军进攻锦州。12 月 17 日,日本陆军中央 部由日本本土增派混成第 8 旅,并从朝鲜调第 20 师司令部、 混成第 38 旅、重轰炸飞行中队以增援关东军。12 月 28 日, 第 2 师主力渡过辽河进攻锦州;12 月 30 日,混成第 39 旅进 攻打虎山(现为大虎山)。1932 年 1 月 3 日,第 20 师司令部 率混成第 38 旅占领锦州。驻锦州的东北军第 12、第 20 旅 和骑兵第 3 旅已奉命撤退至河北滦东地区和热河。 1 月 28 日关东军第 3 旅由长春向哈尔滨进犯,同时从 辽西地区调第 2 师增援。当时为了转移国际社会对满洲的 关注,日本在国际大城市上海挑起事端,引发了一二八 事 变。1 月 31 日,依兰镇守使兼第 24 旅旅长李杜率吉林自卫 军进行哈尔滨保卫战。激战五天,自卫军伤亡惨重,撤往 宾县。2 月 5 日,日军攻陷哈尔滨。 东 北军独立第 7 旅王以哲(9 月 18 日发动北大营突围 战,先撤锦州,再撤关内)东北军独立第 12 旅张廷枢(奉令 不抵抗撤锦州) 东北军独立第 19 旅孙德荃(奉令不抵抗撤 锦州)东北军独立第 20 旅常经武(奉令不抵抗撤锦州) 东北 军独立第 27 旅吉兴(投日)东北军骑兵第 3 旅张树森(奉令 不抵抗撤锦州) 东北军骑兵第 4 旅郭希鹘(奉令不抵抗撤锦 州)东北军骑兵第 7 旅常尧臣(投日) 东北军骑兵第 8 旅程 志远(投日)东北军骑兵第 21 旅赵芷香(投日) 东北军骑兵 第 22 旅苏德臣(投日)东北军骑兵第 23 旅李桂林(投日) 东 北军骑兵第 25 旅张作舟(9 月 19 日发动长春突围战,战败 被俘投日) 东北军独立炮兵第 8 旅刘翰东(奉令不抵抗撤锦 州) 当时东北军共有陆军独立步兵 18 个旅,独立骑兵 5 旅, 炮兵 4 团 1 营,工辎各一营,陆军总兵力 189,505 人以上 (部份地方兵力不计),枪支 96,897 枝。空军 4 个大队,飞 机 262 架。海军船舰约 3 万吨。以如此大的兵力放弃中国 东北令人惋惜。 九 一八事变后,南京就设立了特种外交委员会。即过 多天商讨,决议了一个现在处理时局之根本方针 ,客观 评估了当时的局势条件。著名的台湾历史学家梁敬博士事 后评论说:“,持与今日英国日本各方面档案与其他 著述资料相互印证,大抵皆能正确,允称政略之杰构。其 中明知国联不足恃,而不得不仍作信赖国联之表示:明知 解决事变不得不出于军事之牺牲,而仍不能不计较牺牲之 真实代价,皆可鉴政府当时应付艰局之苦心。而可憾者, 当时忍耐止境只限锦州,锦州有难,即 当抗战。而其后锦 州卒至不战而退,事变范围反之扩大了。 ” 1931 年 12 月 15 日,蒋介石在粤系的逼迫下辞职,张 学良也辞去副司令的职务,但获得一个北平绥靖公署主任 的新任命,日军夺取锦州之战即在此后展开。以粤系为主 的新南京政府,孙科为行政院长,陈友仁为外交部长。 在孙科政府上台以前,蒋介石,顾维钧二人均屡次向 张建议:“锦州一隅如可保全,则日人尚有所顾忌关 系东省存亡甚巨。 ”顾于 12 月 5 日致张电中犹敦促张: “现在日人如进兵锦州,兄为国家计,为兄个人前途计, 自当力排困难,期能抵御。 ” 张学良始终倾向于“直接交涉主动撤军” ,11 月 28 日, 日本驻平参事矢野真前来与张学良商洽双方解决方案,张 表达“虽未获训令,但本人对此赞成”日方进一步 希望: “地方局部问题就地解决,锦州冲突攸关东北军切身利害” , 随后更情商前东北参议汤尔和进行游说。12 月 7 日,张学 良首肯将自锦州撤兵。但张学良对外 界都坚称死守锦州, 据日本关宽治等的满洲事变记载, “陆军方面收到中国 方面的两份重要电报。一份是十一月三十日由锦州的荣臻 给张学良的,主要内容是说 锦州附近由张廷枢的第十二步 兵旅固守,很放心,因此希望取消设置中立地带。另一份 是十二月一日由张学良给蒋介石的,内容是否定关于主动 撤出锦州的谣传。张学良的这种态度反映出来之后,国民 政府四日就反对设置中立地带的方针,向国联的中国代表 施肇基发出训电,同时开始宣传说,设置中立地带是日本 提出的,如果 国联万一不能阻止日本的进攻,中国不得不 为自卫而战斗。根据中国方面的上述动向,关东军认为, 中国确实要决心保住锦州。于是,十二月十日,关东军向 中央提出,要求增派一个师团。同时要求增配重炮和山炮。 ” 张学良在锦州驻有重兵,据蒋总统秘录记载,关 东军看穿了张学良自蒋于十五日下野之后已经丧失了战意。 据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的“在满州事变中军的统率”文件中, 录有获自中国军方的下述两件情报为例,分析张学良内心 业已动摇: 12 月 21 日北平绥靖公署令第二军司令部:“我军驻关 外部队,近当日本来攻锦州,理应防御;但如目前政府方针 未定,自不能以锦州之军固守,应使撤进关内,届时,以 迁安、永平、滦河、昌黎为其驻地。 ” 12 月 22 日张学良上蒋总统电 :“公(蒋)今旋里,毋 任痛心!日寇近迫锦州,河北局面如何善处,乞公赐予最后 指针。 ” 就在国民政府孙科给张学良发出“死守锦州”命令的 同时,身为参谋总长的朱培德就在特种外交委员会上指出, “锦州至多只能守一个星期,而且关内无兵可援” ,所以对 于东北战局,他以军人立场认为:“一条路是不顾一切以 赴之,另一条路便是和日本议和” 。 当时的锦州,国民政府一再要求张固守,张也表示要 固守,但是说, “日军倾全国之力,而我仅一域之师” , “锦 战一开,华北全局必将同时牵动” ,不断去电请示援 助。 当时日本在天津有驻屯军,山海关有守备队,山海关方面 还配有海军舰艇。锦州之战以前。日本即发动“天津事变” , 被东北军镇压。在两国没有全面开战的前 提下,这些日军 又都合法存在,卷入事件的只是关东军,华北的日本驻军 似乎仍然置身事外。但实际上,华北的日本驻军有一个秘 密配合关东军围歼锦州所驻东北军的计划,只是被关东军 方面拒绝。东北军在锦州外围与日军激战失利后,锦州驻 军担心退路被截断,在没有后方支援的情况下陷于背水一 战的境地。 同 时,东北方面也质疑粤系的抗日态度是否真实,因 为其外交部长陈友仁,在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期间曾到 日本向币原喜重郎外相提出建议,要与日本合作以打击蒋 介石,并准备出卖满蒙的权益以换取日本对广东提供一批 武器。不过币原喜重郎正是反对日本军人这种做法的,双 方没有谈拢而作罢。粤系南京政府向张学良共发了 三个 “死守锦州”的命令,张学良也向中央发出三次请援,内 容超乎寻常,目的在给粤方难堪。请援无下文, “请械请弹 无应,请航空队救护队,亦无应” 。当时孙 科已经出任行 政院长,但财政部长黄汉契却无财可用。中央政府的反应 激起东北军前方的强烈抗议,奉命守锦州的东北军将领荣 臻厉词批评:“中央不拨一分粮饷, 不发一枪一弹,只在 发命抗敌,显然有意徒令东北军牺牲,故置东北军于死地” 。 讽刺的是,12 月 25 日日军总攻锦州,张学良撤军主动 放弃。1 月 2 日锦州失守,当日陈铭枢在南京“中央政治会 议”上报告:“自 12 月 30 日以后就没有前线消息” 。放弃 锦州的消息是经由外国通讯社报道传回中国,当时张学良 未向中央提起。 一二八事变后,广东军奋起抗敌,迫使日军三易主帅。 时任中央政治会议主席、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的汪精卫, 希望张学良出兵南北夹击日军,并派陈公博和李济深北上 班请救兵。张学良以他的方针回答道:“巩固后方,推进 前方,保卫地方,拥护中央” ,不肯出兵。 当其时张学良的职务是负责保卫热河、察哈尔、河北 等地。 在那时一期独立评论曾刊登熟悉热河和华北战略 地理的丁文江教授所攥写的假如我是张学良一文明白 地指出: “一旦热河有了军事行动,北京天津是万万守不了的。 ” “我 们真正的防御、长期的战争,不在平津,而在热 河。假如我是张学良,要预备积极抵抗,第一步先把司令 部移到张家口,同时把重要的军实和北宁路车辆逐次的运 到居庸关以北;只留一部分军队在山海关、秦皇岛、天津等 处;在这些几处经过相当的抵抗以后,也预备从冷口、喜峰 口、古北口分别退至口外。现在驻在热河边界的 军队应该 从速进到朝阳、并且积极筹备朝阳、凌原,平原、承德各 地间的运输。热河东南两部完全是山地,不但日本人的坦 克重炮都不能使用,就是飞机也有许多危险。喜峰、古北、 河南口三处都是天险,每处有一两万人防守,日本非有一 倍以上的军力不能进攻。 ” “只要守得住热河,放弃了平津是不足惜的。只要当 局有必死的决心,充分的计划,热河是一定守得住的。 ” 但其时据守热河的军阀汤玉麟是张学良的父执辈,拥 兵自重,根本指挥不动,也不允许张学良部进入热河,甚 至有降日倾向。蒋介石建议张学良迅速解决汤,但计划泄 露,为避免大战之前先内讧,争取汤积极抵抗,张学良只 能暂时将所部布置在热河外围以稳住汤,并派去张作相督 战。 一个多月以后,丁文江眼看热河布防失当,又撰写一 文道: “热河部队只有四步军旅、六骑兵旅,合计不过二万 支枪。朝阳、北原的守兵一共不及四千多支枪。日本如在 锦州、义县进兵,该地防军就没有抵抗的能力!” “我们现在将二十旅兵力全放在冀察两省,而将热河 交给汤玉麟去防守,这是什么战略?我不懂!” 汪 精卫对军队系统内部的过节不甚明,且与张本有中 原大战的宿怨,另外当时东北根据地已失,华北局势未稳, 大军开拔需要粮饷,汪不拨分文,却以此疑忌,一再逼迫 张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出战,显示其实际目的在于以东北 军之牺牲赚取政治资本和舆论支持。调兵入热的问题本可 以协商解决,最后却演成一场意气之争。 1932 年 8 月 6 日,汪精卫通电请求辞职,并逼张一同 下野: “北 平缓靖公署张主任汉卿勋鉴,溯兄去岁放弃沈阳, 再失锦州,致三千万人民,数十万里土地,陷于敌手,敌 气益骄,延及淞沪,赖第十九军及第五路军奋起抵御,为 我民族争生存,为我国家争人格,此本非常之事,非所望 于兄。然亦冀兄之激发天良,有以自见。乃因循经年,未 有建树,而寇氛益肆,热河告急,中央军队方事剿 匪,溽 暑作战,冒诸艰苦。然为安定内地,巩固后方防计,义无 可辞。此外惟兄拥兵最多,军容最盛,而敌兵所扰,正在 兄防地以内。故以实力言之,以地理之便利言之,抵抗敌 人,兄在职一日,断非他人所能越俎。须知中国者中国人 之中国,凡属族类,皆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当日第 十九军及第五路军作战淞沪,实本斯 义,岂有他求!及战 事既酣,在中央固悉索敝赋,以供前方;而人民更裹粮景从, 以助士气。今兄未闻出一兵,放一矢,乃欲藉抵抗之名, 以事聚敛,自一纸宣言捍御外侮以来,所责于财政部者, 即筹五百万,至少先交两百万;所责于铁部者,即筹三百万;昨 日则又以每月筹助热河三百万责之于行政院矣。当此民穷 财尽之时, 中央财政歇蹶万分,亦有耳目,兄宁不知!乃 必以此相要挟,诚不解是何居心!无论中央无此财力,即令 有之,在兄为实行抵抗以前,弟亦万不忍为浪掷!弟诚无似, 不能搜刮民脂民膏,以餍兄一人之欲。使兄失望,于弟唯 有引咎辞职,以谢兄一人,并以明无他。惟望兄亦以辞职 以谢四万万国人,毋使热河平津为东北锦州之 续,则关内 之中国幸甚!” 张学良回复: “自 九一八日本侵华以来,国家力谋团结御侮,汪先 生如欲辞职,尽可明白向余表示,何必发表与事实不相符 合之谈话?自日军侵犯东北以后,余毫无个人生命财产之观 念,但因华北治安责任在身,未敢擅离职守,余为军人, 负责统率大军,一切行动当不如汪先生自由也,余虽准备 交卸,但一旦在职,不得不努力华北治安。 ” 张学良嗣后引咎辞职,东北军将领和宋哲元等北方将 领则联名愿与其共进退。汪精卫声言抗日,却在热河抗战 前夕掀起政坛风波,蒋介石亦在日记中称其“不顾大体” 。 1933 年 2 月 22 日日军协同满洲国伪军全面进攻热河, 热河抗战爆发了。汤玉麟闻风立刻动员全军二百多辆军车, 搬运鸦片私产,力求完脱。汤部溃不成军,日军仅以 128 名骑兵为先锋,轻取热河省会承德。 3 月 7 日,张学良上呈中央辞职:(节录) 自 东北沦陷之后,效命行间,妄冀待罪图功,勉求自 赎,讵料热河之变未逾旬日,失地千里,固有种种原因, 酿成恶果,要皆学良一人诚信未孚,指挥不当,以致上负 政府督责之殷,下无以对国民付托之重,学良虽粉 身碎骨,亦无补于国家,无补于大局,应恳迅赐命令,准 免各职,以示惩儆。 3 月 10 日,保定会议,张学良辞职照准。 1933 年 3 月,张学良因热河失陷,下野赴欧洲进行戒 毒治疗,汪兆铭复出。 满洲国皇帝溥仪由 于受到了国际舆论的普遍谴责,关 东军不敢悍然吞并满洲全境,因此考虑建立傀儡政权。当 时担任特务机关负责人的土肥原贤二大佐游说了已经退位 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谎称表示满洲本为满族的故土,以 复兴满清为条件,说服溥仪回到东北。11 月 10 日,溥仪从 天津出发,11 月 13 日到达营口,最后停留在驻守旅顺的日 本军营内。 1932 年 3 月 1 日,日本扶植的满洲国正式成立。溥仪 担任国家元首,首都定在新京(今长春),年号定为“大同” 。 上述宣言都在东北行政委员会委员长张景惠的公馆发表。 国际联盟强烈谴责日本政府的行为,并不承认满洲国政府 的合法性。日本表示抗议并且脱离国际联盟。 3 月 9 日,溥仪宣布就任满洲国执政仪式在新京举行, 年号为“大同”(1934 年 3 月 1 日改大满洲帝国,登基称帝, 改年号为康德)。 1932 年 9 月 15 日,日本与满洲国签订日满议定书 , 满洲国承认日本的既得权益,并允许关东军在满洲国内驻 军。 日 军在东北的正规军已达万余人(第 2 师团为缩编部 队,每步兵联队缺 1 个步兵大队,每大队缺 1 个步兵中队, 全师团约万人;6 个独立守备大队,每 大队 4 个步兵中队, 每中队 160 人,共约 4000 余人;还有旅顺要塞部队和重炮 兵大队等),另外有在乡军人和警察等辅助部队约 1 万余人。 总兵力约万 人。日军以沈阳为中心,部署于南满铁路沿线, 以便于机动兵力。 第 2 师团司令部,师团长多门二郎中将,驻辽阳; 步兵第 3 旅团,旅团长长谷部照少将,驻长春; 步兵第 4 联队,驻长春; 步兵第 29 联队,驻沈阳; 步兵第 15 旅团,旅团长天野六郎少将,驻辽阳; 步兵第 16 联队,驻辽阳; 步兵第 30 联队,驻旅顺; 骑兵第 2 联队,驻公主岭; 野炮兵第 2 联队,驻海城; 工兵第 2 中队,驻铁岭; 独立守备队,司令官森连中将,驻公主岭; 独立守备第 1 大队,驻公主岭; 独立守备第 2 大队,驻沈阳; 独立守备第 3 大队,驻大石桥; 独立守备第 4 大队,驻连山关; 独立守备第 5 大队,驻铁岭; 独立守备第 6 大队,驻鞍山; 重炮兵大队,驻旅顺; 关东军宪兵队,驻旅顺; 旅顺要塞司令部,驻旅顺; 特务警察队,驻大连; 在乡军人总部,驻沈阳。 “九一八”事变前夕,在东北的正规军万人、非正规 军 4 万人,总计约 20 万人。 独立第 7 旅王以哲部,驻沈阳; 独立第 12 旅张廷枢部,驻锦县; 独立第 20 旅常经武部,驻郑家屯; 骑兵第 3 旅张树森部,驻通辽; 省防一旅于芷山部,驻山城镇; 省防二旅张海鹏部,驻洮南; 公安总队(由原第 20 师改编)黄显声部,驻沈阳; 辎重教导队牛元峰部,驻沟帮子; 东北空军、海军及宪兵司令部,均驻沈阳; 独立第 21 旅赵芷香(后张治邦接任)部,驻宁安; 独立第 22 旅苏德臣部,驻双城; 独立第 23 旅李桂林部,驻长春; 独立第 24 旅李杜部,驻依兰; 独立第 25 旅张作舟部,驻吉林; 独立第 26 旅邢占清部,驻哈尔滨; 独立第 28 旅丁超部,驻哈尔滨; 骑兵第 4 旅常尧臣部,驻农安; 省防第 1 旅孙鹤喜部,驻方正; 省防第 2 旅王绍南部,驻蛟河; 炮兵第 10 团穆纯昌部,驻长春; 边防军公署卫队团冯占海部,驻吉林; 哈尔滨特区公安大队王之佑部,驻吉林; 山林警备队赵维祥部,驻延寿; 省防步兵第 1 旅张殿九部,驻扎兰屯; 省防步兵第 2 旅苏炳文部,驻海拉尔; 省防骑兵第 1 旅王南屏部,驻绥化; 省防骑兵第 2 旅吴松林部,驻克山、拜泉; 独立骑兵第 2 旅程志远部,驻满洲里; 独立炮兵第 9 团朴炳珊部,驻泰安镇; 边防军公署卫队团徐宝珍部,驻齐齐哈尔; 兴安屯垦军苑崇谷部,驻索伦; 保安大队窦联芳部,驻齐齐哈尔。 9 月 19 日,中国驻国际联盟的全权代表施肇基向国联 报告事件,请国联主持公道; 9 月 19 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正廷向日本公使重光葵提 出严重抗议; 9 月 21 日,施肇基正式向国联提出申诉; 9 月 23 日,中国政府就此事照会美国政府,希望对方 “深切关怀” 。 蒋 中正事后在 1934 年 10 月检讨:中国东北仅名义上 归属于国民政府,而军权、政权、财权俨然独立,至少可 说非革命势力范围以内之地胡适等人甚至不惜主 张依 据日方所提进行直接交涉。中国中央政府却坚持“不撤兵、 不交涉”之原则,致使日本缓和派不能抬头,日本少壮军 人气势日张,问题愈陷僵 化。 中共借由国民政府抗日期间攻城掠地,扩充红军形成 地方割据,在长江流域建立了闽西、赣南、湘鄂、鄂豫皖、 湘鄂西、闽浙赣等主要根据地,对抗国民政府的游击区域 进一步扩大成 124 县以上。 9 月 20 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为日本帝国 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谴责日军侵略,同日,中 共中央代总书记王明发表“武装保卫苏联”的讲话。 9 月 22 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过关于日本帝 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 ,提出组织东北游击抗日(后 形成东北抗日联军,即抗联)。 12 月 6 日,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北大南下示威团由中 央大学集结出发,沿途散发“被压迫民众团结起来” 、 “全 国无产阶级暴动起来” 、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等传单,行 经成贤街浮桥时打伤警官 2 名,警员 7 名,宪兵 1 名。11 日,中共带领北大南下示威团继续发动示威暴动,并拿出 “打倒国民政府” 、 “工农兵联合起来” 、 “争取反帝及一切 自由” 、 “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各类油印传单或标语。 12 月 15 日,北大南下示威团手执红旗直捣国民政府外 交部,数名职员不来及逃出遭殴打成重伤;一部份学生约 200 名左臂红布赴中央党部,以木棍击昏陈铭枢并绑架蔡元 培,党部卫士鸣枪示警营救追回,由于蔡元培年事已高又 遭胁持拖行半公里,手臂红肿,头部亦受击伤送医。 在九一八事发当时,乃是张学良亲自下令不抵抗,而 蒋介石迟至 9 月 19 日到达南昌后,晚间九点至十点才从上 海方面得知“事变”消息。张学良事后自己也说, “是我们 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 ” 荣臻,九月十八日深夜:(节录) 得 知日军袭击北大营,当即向北平张副司令以电话报 告,并请应付办法。当经奉示,尊重国联和平宗旨,避免 冲突,故转告第七旅王以哲旅长,令不抵抗彼时, 又接报告,知工业区迫击炮厂、火药厂,均被日军袭击。 当时朱光沐、王以哲等,又以电话向张副司令报告,奉谕, 仍不抵抗 张学良,九月十九日下午: 昨日接到沈电,惊悉中日冲突事件,惟东北既无抵抗 之力量,亦无开战之理由,已经由沈,严饬其绝对不抵抗, 尽任日军所为。 张 学良在战后曾解释:“当时我没想到日军会那么蛮 干,我以为他们绝不会这样做。我觉得日本是要以这种军 事行动来挑拨我们,因此我下令不要抵抗。我希望和平解 决这个事件后来国民对我的不抵抗有所责难,对这我 不能接受。但如果责备我未能看穿日本的阴谋,我承认我 有责任。 ”“从前许多学者研究认为是国民政府指 示不抵抗, 但其实国民政府的指示是相应处理 , 相应处理意思 是看情况自己去办,等于中央不负责的。因此不能将九一 八事变没抵抗的责任推给国民政府。我因为不希望扩大事 件,所以采取不抵抗政策。” 另 外,据何柱国旅长回忆,9 月 12 日,蒋在河北石家 庄召见张学良时说:“最近获得可靠情报,日军在东北马 上要动手,我们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考虑到只有请 国 际联盟主持正义,和平解决。我这次和你会面,最主要的 是要你严令东北全军,凡遇到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 ” 但空口无凭,至今也没有证据显示蒋曾与张在 石家庄会面 以及说过此话。1947 年,冯玉祥在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一书当中,更是铁口咬定,九一八事变张学良的不抵抗决 定,只是在执行蒋介石的命令。但张学良在重获自由后, 还坚决否认有人说他曾把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电文随时放 在身边的说法,说这是“瞎说,瞎说,根本没有这种事情” 。 根据蒋介石的日 记,则否定了张、蒋在河北会面,因为按 照蒋介石日记,9 月 12 日蒋介石正在去武汉的船上。另外, 关于张学良机要秘书的郭维城回忆“九一八事件当晚,蒋 介石曾十多次电函张学良不准抵抗”的说法也没有根据, 因为当时蒋介石正在坐船从南京到南昌去指挥剿共的途中, 通过蒋介石的日记,也不能证明蒋当晚知道九一八事变的 爆发,并且至今并未找到蒋给张发的不抵抗指令的电报, 同时郭维城 1934 才加入东北军。 尽 管日本在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多次挑衅,张学良 在接到蒋介石 8 月 16 日电报指令后,于 9 月 6 日致电东北 军参谋长荣臻及东北三省政务委员会:“现在日方对我 外 交渐趋积极,应付一切,极宜力求稳慎,对于日人无论其 如何寻事,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 希迅即密电各属,切实注意为要。 ” 在 1991 年其重获自由后,张学良在各种场合多次承认 九一八事变当中的“不抵抗”决策完全是其一人所决定, 中央政府不应该承担责任。张学良 1990 年接受日本公共电 视台 NHK 采访时,表示他当时认为“当时没想到日本人会 大规模地进攻,所以判断,不可乘日本军部的挑衅而扩大 事件。 ”“战争不合乎日本政府的利益,日本政府应会约束 关东军” 。 “到现在有很多学者认为是国民中央政府下达过 不抵抗指示。 ”“中央不负责任。所以,我不能把九一八 事变中不抵抗 的责任推卸给中央政府。 ”。 总之,在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落下了“不抵抗将军” 的评价。由于张学良的不抵抗,日本关东军随后发动了侵 占中国东北的战争,以 1 万余人进攻有 14 万人中国东北军, 并在短短半年内占领东北三省。 自 从东北军守锦州开始,先后无数次向中央提出弹药、 人员、资金方面的支援,结果中央政府一方面坚决要求东 北军抵抗,另一方面却分文不拔,东北军将领认为中央政 府这样做,是要将东北军置于死地,以借日本人之手消灭 奉系军阀的势力。其中,东北军将领荣臻厉词批评道: “中央不拨一分粮饷,不发一枪一弹,只在发命抗敌,显 然有意徒令东北军牺牲,故置东北军于死地” 。当时的行政 院长孙科由于从财政部得不到任何增援东北军的资金,辞 职下台。继任的汪精卫亦只能一面责令东北军抵抗,另一 面分文不出,致使他的抗日要求被张学良婉拒。而另一方 面,汪的积极抗日主张也与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路 线完全相左,在这种情况下,汪精 卫愤而辞职出洋。 9 月 22 日,蒋介石向全国人民宣称:“我国民此刻必 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 暂取逆来顺受之态度,静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 蒋 介石当时以“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 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 ”为原则,以先消除共产党的反 对势力分裂主张,再集结力量对抗日本军等外来势力为方 针。近期通过蒋介石日记的解密,根据民国史学家杨天石 先生的研究,在北伐战争时期,曾在日本留学并熟知日本 军力的蒋介石,就有“三月亡国”之论,认为中 日国力悬 殊,一旦开战,中国沿海地区就会陷入日军之手。日军于 1928 年出兵济南,制造“五三惨案” ,北伐军对日妥协,刻 意避开日军,绕道北上,蒋在 5 月 3 日日记中写道:“身 受之耻,以五三为第一,倭寇与中华民族结不解之仇,亦 由此而始也!”蒋在 5 月 10 日的日记里,第一次亲笔写下 “不抵抗主义” ,但从此 之后,蒋介石的日记均以“雪耻” 开头。 另 外,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第二天,19 日,蒋在日 记里写道:“昨晚倭寇无故攻击我沈阳兵工厂,并占领我 营房。刻接报已占领我沈阳与长春,并有占领牛庄等处。 是其欲乘粤逆叛变之时,内部分裂,而侵略东省矣。内乱 不止,叛逆毫无悔祸之心,国民亦无爱国之心,社会无组 织,政府不健全。如此民族以理论决无存在于 今日世界之 道,而况天灾匪祸相逼而来之时乎?余所恃者惟一片爱国心。 此时明知危亡在即,亦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耳。 ” 9 月 20 日记写道:“雪耻,人定胜天。日本侵略东省, 是已成之事,无法补救。如我国内能从此团结一致,未始 非转祸为福之机。故对内部当谋团结也。因沈阳、长春、 营口被倭寇强占以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 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内乱平 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卧薪尝胆,教养 生聚,忍辱 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上午与敬之、真如、天翼协商, 下午从南昌出发回京。 ” 9 月 21 日:“雪耻,人定胜天。团结内部,统一中国, 抵御倭寇,注重外交,振作精神,唤醒国民,还我东省。 下午二时到京,约会干部。余主张:日本占领东省事,先 提(交)国际联盟与非战公约国,以求公理之战胜;一面则团 结内部,共赴国难,忍耐至相当程度,以出自卫最后之行 动。对广东,以诚挚求其合作。一、令 粤方觉悟,速来南 京加入政府。二、南京中央干部均可退让,只要粤方能负 统一之责,来南京改组政府。三、胡、汪、蒋合作均可。 ” 9 月 22 日:“雪耻,人定胜天。上午到市党员大会, 余讲至国存与存,国亡与亡之句,有一人讥为言过 其实一语。余心为之碎。由此可知,人心已死,国亡 无 日,哀痛之至,抛碎茶杯,撕破倭本,不觉失态。余复言: 我在日本炮火之中不止一次。倭寇在济南炮击机射,余实 倭炮中遗留不死之身,决非夸词耳,乃益悲愤。因知爱国 者多,而亡国者少,国事犹可为也。下午请稚辉、季陶详 述余之怀抱与感想,要胡、汪合作,余交出政权之意。悲 戚痛楚,欲哭无泪,哀丧未有如此之 甚也。 ” 9 月 23 日:“雪耻。人定胜天。昨日国际联盟会决议, 中日两国停止战时行动,双方军队退回原防,听候联盟会 派委员查察裁判。此实为一外交之转机,亦对内统一之机。 如天果不亡中国,则此次外交当不致失败也。汉卿派万福 麟来京要求外交早日解决,所以官长之财产与东北之痛苦 为念,闻之心痛。粤方勾结倭寇以召外侮,图谋推 倒中央 为快,东北又为一部分之利害急谋解决,不问国际地位与 国际形势,以及将来单独讲和之丧辱。呜呼,外侮既急, 国内政客官僚非卖国即畏敌,如此民族不亡何待,此次国 际联盟既出面干涉,如我国内不能一致对外,则中国从此 无人格矣,忧焚无已。晚与万福麟详谈外交形势与东三省 地位,与其单独交涉而签丧土辱国之 约,急求速了,不如 委之国际仲裁,尚有根本胜利之望。否则亦不惜与倭寇一 战,以决存亡也。 ” 9 月 26 日:“雪耻,人定胜天。闻暴日不接受国际联 盟通知,并主张中日直接交涉,而国联态度因之转化,从 此暴日势焰更张。如果直接交涉或地方交涉,则必无良果。 我不能任其枭(嚣)张,决与之死战,以定最后之存亡。与 其不战而亡,不如战亡,以存我中华民族之人格。故决心 移首都与西北,集中主力于陇海路也。 ” 民 国史学家杨天石认为,蒋介石无疑是一个爱国主义 者,但他虽然对东北领土的沦陷痛心疾首,并也存在团结 一致、对日决战、宁死战不苟活的理想,并且在九一八事 变后的日记中多次提到拒绝与日本和谈,但由于当时中国 形势复杂,蒋介石又严重低估了中国人民的抵抗能力,蒋 介石实际上的所作所为与他在日记当中的表达的爱 国激情 有较大差距,可看出蒋介石安内攘外政策的复杂历史背景。 (参见杨天石著作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同 时,蒋介石对日本人的痛恨也无时无刻不跃然纸上,如九 一八事变后,蒋曾经与日本方面交涉,他在日记中愤恨的 写道:“见日本代表,感想无穷。始见之如和柔,一与之 接近,则狡狯之色,轻侮之行,立现无余。欧美各国代表, 皆可亲可爱,未有如日本之恶劣也。可知倭奴怕凶而不知 礼义,东方之文化皆被倭奴摧残矣。 ” 九 一八事变,东北全境陷落,全国哗然。国人对于张 学良“不抵抗”也颇为不满。迨热河失守后,胡适在独 立评论上发表了“全国震惊之后”一文,认为热河失 守, 张学良罪责难逃。胡适毫不客气地指出:“张学良的体力 与精神,知识与训练,都不是能够担当这种重大而又危急 的局面的。 ”地质学家丁文江也在同期独立评论发表了 “给张学良的公开信” ,批评张学良既无指挥能力,又不亲 赴前线督师,但却恋权不放,陷东北百姓于水火,贻误国 家。 当时,在广东另立中央的汪精卫严厉谴责蒋介石丢失 东北,并要求其下野。不久,蒋介石宣布下野负责。汪精 卫与孙科等粤系国民党领袖入主南京中央政府。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开始大规模入侵东北地区,各地 民众及驻军纷纷奋起抵抗,较著名的有如国民政府黑龙江 代省主席马占山将军率领的江桥抗战(1931 年 11 月 3 日19 日)。惜由于各自为政,遭到日军一一肃清,东北三 省遂于民国二十一年初全部沦陷。 9 月 28 日,北平 20 万人举行抗日救国大会,要求对日 宣战,收复失地。 9 月 28 日,南京、上海的二千多学生请愿,冲击国民 政府外交部。外交部长王正廷被学生打伤,被迫辞职。 12 月,学生运动达到高潮,要求立即“对日宣战” , 北平、济南学生占领车站,瘫痪马路交通,上海市长张群 遭群众包围,上海市区戒严。5 日, “国际联盟”中国代 表 施肇基、外交部长顾维钧遭到华侨、民众殴打侮辱请辞。 广东、浙江、山西教育厅长,北京、中央、中山大学校长, 相继被迫请辞。国民政府中枢机关、行政院、中央党部遭 到罢课学生瘫痪,人员几无办事之地。15 日,蔡元培与行 政院副院长陈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高中数学第一讲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一不等式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学案含解析新人教A版选修4-5
- 重复经颅磁刺激与护理
- 辐射4传奇装备附魔方法武器护具传奇属性代码
- 矿山开采塔吊租赁合同模板
- 互联网业机构装饰施工合同
- 水表验收配件水电班组施工合同
- 烧烤店主体施工合同
- 泥水工施工合同
- 房地产销售聘用合同书
- 美甲店高级顾问聘用合同
- 电子天平校准规范 JJF1847-2020 (高清-现行)
- 中国古代服饰演变PPT
- T∕CSAE 237-2021 重型汽车实际行驶污染物排放测试技术规范
- 腔隙性脑梗塞诊疗临床路径
- 幼儿园绘本故事:《感谢的味道》 PPT课件
- 《工作周报管理制度管理办法》
- 消防设施设备及器材
- 胎心监护专家共识
-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翻译理论PPT选编课件
- 金融企业详细划分标准出台-共分大中小微四类型
- 好书推荐——《三毛流浪记》PPT通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