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第五单元复习资料_第1页
八上语文第五单元复习资料_第2页
八上语文第五单元复习资料_第3页
八上语文第五单元复习资料_第4页
八上语文第五单元复习资料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复习资料 桃花源记 一、解释加点字 1. 缘溪行 2.落英缤纷 3. 渔人甚异之。 4.欲穷其林 5.仿佛若有光 6. 便舍船 7.才通人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9.悉如外人 10.黄发垂髫 11.见渔人,乃大惊 12.具答之。 13.咸来问讯。 1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5.无论魏晋 16.皆叹惋 17.处处志之 18.不足为外人道也 19.便扶向路, 2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1.及郡下 22诣太守,说如此 23.寻向所志 24.欣然规往。 25.未果,寻病终 26.写出本文出现的 4 个成语 二、简答题 1.桃花源记的主旨是什么?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自由平等的社会生活图景,虚构了一个 与黑暗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2.桃花源记的线索是: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具体为:发现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离桃花源 开再寻桃花源 。本文的顺序是:时间顺序 3.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渔人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4.作者虚构世外桃源的目的是什么?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寄 托了他的政治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5.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增添神秘色彩。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6.应当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社 会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7.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 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陋室铭 一、填空、解释加点字。 1陋室铭的作者 是 代著名诗人。爱莲说的作者 是 代哲学家。 2 有仙则名 3 有龙则灵 4 斯是陋室 5 惟吾德馨 6 谈笑有鸿儒 7 往来无白丁 8 可以调素琴 9 无丝竹之乱耳 10 无案牍之劳形 11 阅金经 12、孔子云 13 何陋之有 二、简答题。 1.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怎样的愿望和的生活情趣。这篇短文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答:保持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本文采用了 借物抒情 的的写法 2.陋室主人与 爱莲说中“隐逸者”和“花之君子者”有什么异同? 答:他们都品行高洁,不慕荣利。陋室主人同“花之君子者”都远离世俗,都是隐者。“花之君子者” 则身在世俗又高于世俗。 3.文章前四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了怎样的写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答:运用了类比的写法;目的是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 “灵”的性质。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 环境怎样的特点? 答: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表达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5.作者既说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俗务缠身。 6.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都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7.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贤自比,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 抱负。 8.陋室铭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这笔,引用孔子的话,突出了“惟吾德馨”的主旨。 爱莲说 一、解释加点字。 1.可爱者甚蕃 2.晋陶渊明独爱菊 3.自李唐来 4.世人盛爱牡丹 5.濯清涟而不妖 6.不蔓不枝 7.香远益清 8.亭亭净植 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0.宜乎众矣 11.陶后鲜有闻 12.花之君子 13. 作者 ,字 ,是 (朝代)哲学家。 二、简答题 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 爱莲说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 之情来表达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 象征不趋炎附势的人。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的人。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表达了: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 节操的思想感情。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 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端正;不拘繁文苟礼,美名远扬,独立自主, 不可亵渎。 5.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写陶渊明爱菊和写世人爱牡丹衬托自己喜欢莲花,写写 陶渊明爱菊是正面衬托,写世人爱牡丹是反面衬托,都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 思想感情。 6.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 7.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不同的生活态度。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爱菊”的隐士极少。 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的,其目的在于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作者 “爱莲”意在托物 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核舟记 一、解释加点字。 二、简答题。 1、核舟记选自清朝张潮编著的虞初新志一书,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篇说明文。文中点明核舟 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2、课文中提到的“大苏”即宋朝的文学家苏轼。其中“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鲁直”是他 的好友即诗人黄庭坚。 2、本文采用 总分总 的结构布局。 第一部分是第先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说明对象核舟。 第二部分是第段,详述核舟之“奇巧”。(这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的) 第三部分是第段 总述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由衷地赞美雕刻者精湛的雕刻技艺。 3、核舟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体积小(2)所刻内容多 (3)构思巧 刀法精 4、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 (1)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2)窗上刻的是东坡的文句 (3)三人位置东坡居中 4、核舟记最后一段运用哪些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的特点,突出雕刻者技艺的 高超、构思的巧妙。 5、从文中找出船夫不在划船的依据。(用自己的话表述) 答: (1)文中有“舟尾横卧一楫”句;(2)两个舟子的四只手都无空划船。 6、核舟记中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奇巧 表明核舟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是: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说明核舟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是:罔 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最能反映雕刻者技艺精湛的语句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7、核舟记末段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 8、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体现了雕刻者构思的巧妙 暗示了是苏轼在泛舟赤壁,以此体现大苏泛赤壁的主题。 9、核舟记的结尾处详尽地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物、事物和文字的数量。清人林嗣环的口技 一文的结尾处也有这么一段:“撤屏观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两文均用数字结 尾,作者的意图相同吗?为什么? 意图相同。两文的结尾都用了列数字的方法,都是为了表现艺人技艺之高超。 10、文言文使用数量词和现代文有所不同,试根据本文比较一下,不同在哪里? 文言文中往往有数词而无量词,现代文则数词、量词同用。 文言文的数词往往都在名词后面,现代文的数词则习惯于放在名词前。 大道之行也 一、填空、解释加点字。 1 我国传统的儒家经典“四书”包括 ,“五经”包括 2大道之行也选自 ,这部书是 (朝代)的 (人名)编撰而成,是托名 答问的著作。 3 大道 4 大同 5 选贤与能 6 讲信修睦 7 男有分 8 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 独 亲 其 9 矜 寡 孤 独 废疾者 10 女有归 11 谋闭而不兴 12 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 贼 作 二、翻译句子。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3.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三、简答题。 1、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的著作。 是儒家经典之一。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 五经:诗经尚 书礼记易经春秋 2、 大道之行也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答: 大道”就是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同”是指理想社会。“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 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都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在阶级社会里 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3、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纲领)是什么?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答: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本文是从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 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