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延安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1]_第1页
对延安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1]_第2页
对延安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1]_第3页
对延安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1]_第4页
对延安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延安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王东方 陈 芳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个主要支点, 也是文化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和主攻方向。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事业与 文化产业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其特有的方式构成了文化的 驱动链与文化的有机体。使文化既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引导 与智能支撑,又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直接构体与具体指数。 文化的这一性质和功能,只有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联合作战,共 同发挥积极作用的情况下才会具有,才能实现。这就要求文化事业和文 化产业相互推动、不可排斥。它们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充分显示自身的特 征和发挥自身的作用。 今天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并提,不仅是为了弥 补传统文化中的抑商和轻物缺失对发展经济所造成的思想障碍,更多和 更直接的原因还在于不断发展着的现实世界和商品社会所给我们提出的 严峻挑战。要知道在未来的发展中,文化产业必定是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和主体内容之一。在综合国力的全球化竞争中,它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 显赫,越来越重要,这是一个新景象,更是一种大趋势。 但长期以来,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障碍,使事业职能和企业功能相 陕西省委党校邓研中心 2011 年 课题入选论文 2 混淆,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 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 赖政府,造成一些国有文化单位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出现了生存艰难, 越来越边缘化的现象。在此背景之下,2007 年底国家开始着手对文化体 制进行改革。目前,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全国许多 地方进展很快,力度较大。可同时又出现了诸如对所有涉及文化方面的 东西不分青红皂白“一刀切 ”的推向市场等问题 。所以如何进一步促进文 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奋斗目标,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大课题,我们很有必要对这方 面问题展开调研和思考。 延安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近十年来发展很快。文艺演出业、文化 娱乐业、电 影发行放映业、音像业、网 络文化 业、文化艺术培训业、图书 发行业、印刷 业、民 间 工艺美术品业及艺术品业等文化经营实体均取得 了可喜的成绩,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为延安今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延安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伴随着改革开放,延安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政府对文化事业和文 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扶持,其基础设施建设,也被 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近年来,市政府把“ 公益 性文化事业”的建设与 发展,纳入面向全社会服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 公益性文化 3 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在建 设面向全社会服务 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 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的“两馆一院一站一 室”建设,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 业文化、少儿文化、老年文化建 设也取 得重大进展,全市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为了使全市“ 公益 性文化事业”建设与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延安市按照“ 结构合理、 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 ”的原则,在全市基本建成了以 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 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 保障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 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通过大力发展“ 公益性文化事 业”,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构建面向全社会服 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不断满足了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目前,全市 13 个县区文化系统有 “公益性文化事业” 单位 242 个,其中市直 单位 9 个,县区所属单位 74 个, 乡镇所属单位 157 个。特别是近年来对市、县区艺术表演团体、 “两馆一 院一站一室”建设、 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和文化市场的规范管理方面,加大 投入,为市、县、区 艺术 表演团体先后投入 4000 万元,上演了十多个群众 喜闻乐见的新剧(节)目,有的剧(节)目还在国家、省、市的汇演、调演评 比活动中频频获奖;并对市、县 6 个影剧院、剧场进行了翻修改造,投入 数千万元;“两馆一站”建设先后投入资金 2000 多万元,实现了县有“两馆” 、乡有“文化站(中心)”,为农村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民间艺术表演业、 4 民间工艺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延安市在加强文化事业建设的同时,文化产业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全市非国有经济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已开始大量进入文化市场“依法营运” 。已营运的 “延安文化艺术中心” ,占地面 积 60 亩,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 条件均好,已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现已 初步形成了产业化运作态势,逐步开展了多门类的文化产业经营活动; “安塞县黄土文化 产业 开发有限公司” 作为文化部授予的 “全国文化产业 示范单位”,已着手组织规模化运作,其产业发 展势头强劲;民营文化企 业“延安培植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作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单位”,从 艺术 教育入手,上规模经营文化用品,积极开展艺术创作、演出活动,不断推 出艺术产品,其所从事的乐器业、印刷业经营,在全市文化领域亦产生了 广泛影响;“延安山丹丹文化 艺术有限责任公司” 积极筹措资金,和新闻媒 体合力打造地方文化产品,组织开展大众性的文化活动,在社会上产生 了热烈反响。各县区的民间艺术演出、民间工艺美术品业依托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与发掘工作,凭借品种多、资源丰富的优势,已开发出可开发 利用的民间艺术品种达 104 种,从业人员达 70000 多人,其产业发展基 础雄厚、前景广阔,也是全市文化产业开发和发展的重要领域,且对发展 延安以“红色旅游 ”为龙头 的文化旅游经济,具有重要的推 动作用。 全市文化市场以非国有经济为主体,截止 2010 年底,全市文化市场 有 1000 多家非国有经济经营实体,注册资金 1 亿元以上,从业人员 7800 多人,自身经营收入达 8800 多万元,实现利税 650 多万元。全市目前已 5 初步形成了包括文艺演出业、文化娱乐业、音像业、图书发行业、印刷业、 网络文化业、文化艺术培训业、民间艺术品业、工艺美术品业在内的文化 市场经营体系,经营收入和上缴税费逐年增加,为全市文化产业的进一 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由于延安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上了一个新 的台阶,文化事业中一些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行业、单位,已开始逐步走 向市场。一些具有文化艺术培训、辅导功能的文化事业单位,其业务服务 活动也开始步入文化市场,全市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条件已渐成熟。 二、延安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延安市“公益性文化事 业” 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以及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全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需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一)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行政部门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的重要 性认识有待提高。 “公益性文化事业” 是指政府主 导、国家和社会 兴办、面向社会、面 向公众、不以盈利为目的、施行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建 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事业,是社会主 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主体是 “文化事业单 位” 和“社会各个方面”。既然是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其就 不是以“为国家 积累资 金为直接目的” 的单位。所以还包括“非经营性文化 事业单位”和 “经营性文化事 业单位”。 “公益性文化事 业”具有“公益性原则(免费或低廉收费)”、 “基本保障性 6 (不是所有的服务有求必有)原则”、 “公共服务性”、 “公平性原则”、 “便利性原 则”、 “多样性原则” 和“公共参与性原则”。所以, “公益性文化事业” 需要政府 有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和经济的持续投入,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文 化事业单位”和“ 社会各个方面 ”共同建设公益性文化事业,体现了全民建 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时代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 念和取向的具体体现。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行政部门对发展“ 公 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性 认识不足,从而对提高“ 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层 次及水平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并且,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政府有关行政部门的职能有待进一步转变。当前,各级政府有 关行政部门依然存在着“政事不分” 、直接 “办文化” 事务缠身的现状,公共 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政策出台工作明显滞后,束缚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和 文化工作者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公益性文化事业” 单位文化基础设 施普遍落后、陈旧,政府投 入不足。目前,延安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文化基础设施普遍落后、陈 旧,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发展文化产业缺乏适应时代发展所需要的 有关场所和配套设施;单位工作环境、办公条件、业务活动场所建设应有 的国家投入,基本没有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单位只是“ 人头财政”,事业发 展所需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四)“公益性文化事业” 服务队伍的素质 有待提高。据统计,延安市 仅市直宣传文化(宣传、文化、文物、广 电、体育、新 闻出版)系统从事“ 公 7 益性文化事业”的工作人 员中具有高、中初级职称的人员,分 别占到总人 数的 7.67 %、18.8 %、18.5%。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业务人员仅占 总人数的 26.48%,由此可见延安市的县、区其“公益性”宣传文化事业工 作人员业务素质普遍偏低。特别是文化系统文化事业单位的业务人员队 伍建设存在问题突出,大量不适应文化艺术业务工作岗位的非业务人员 充斥“编制”,高素 质的业务人员严重缺乏,开展活动困难较多;艺术创作 及艺术研究阵地空白,指导、培育和研究文化艺术向较高水平发展缺乏 合力支持,创作、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化艺术精品缺乏专门人才;作 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层一线单位乡镇、社区文化站(中心) 管理体制不顺,专业组织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基层公益性文化服务活 动的开展;负责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少儿文化、老 年文化等活动的业务辅导及组织的专门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所 开展的“公益性 ”文化服 务活动质量不高,活 动开展不具有持续性,与人 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不相适应。 (五)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文化产业”认识不科学。文化产业,被公 认为 21 世纪的朝阳产业、黄金产业,正被越来越多的地区作为转变经济 增长方式、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托。而延安市的文化产业发展 尚处起步、探索、培育阶段,人 们对文化产业的认识还不全面,对“ 文化产 业”的扶持经营 “意识淡漠,观念滞后” ,一些地方、部门还没有把“ 文化产 业”纳入“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去建设。简单认为,文化产业就是让文化事 业单位“走向市 场” 、“脱离财政”、 “自行发展”,疏忽了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 8 开政府优惠政策支持”,忘记了文化产业亦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的组 成部分,这就造成了全市文化产业经营凸显自发性、无规划、规模小、单 体运作、层次低且效益差,其项目单调且零散无序,其产品市场营运艰难, 发展不平衡,缺乏市场竞争力的被动局面。 (六)政府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出台滞后。尽管政府关心文化 产业的发展,但政府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应出台的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滞 后,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加之政策引导又不力,特别是 对民营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政策支持、政策引导不力,致使许多有 发展潜力的民间工艺产业得不到有效引导和扶持,进而使其产业形不成 发展活力和产销规模,也就谈不上规模效益。 (七)国有文化企业普遍缺乏活力。延安市国有文化企业(含文化事业 单位中的经营性服务活动部分)普遍缺乏活力,创新能力不足,市场运作 意识较差,管理体制落后,经营方式单一,缺乏适应市场运营的生产、营 销措施与手段,导致“ 产业”处于低层次发展状态。 (八)文化产业基础设施普遍陈旧落后,管理与经营人才严重缺乏。文 化产业所依托的产业基础设施普遍陈旧落后,造成其产业发展缺乏适应 时代需要的基本硬件支持和科学经营管理人才,致使产业发展缓慢。如 各地影剧院场所的利用、图书馆资料的利用、文化馆的利用以及文化艺 术培训等,运转困难。国家投巨资修建的馆所利用率低、多有闲置,在综 合开发利用时又“慌不 择路” 、不 伦不类。 (九)文化产业中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市场占有量较少。具有地方知识 9 产权的文化产业产品品种开发少,上市数量有限,特别是旅游市场上外 地冒牌“延安 ”产品多,市场管理严重缺位,致使一些具有地方其产品创 意、产品生产、 产品营销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市场自由放任,加之 对其经营管理不科学,使一些民间工艺产品及新推出的地方大型演出进 不了旅游市场,产业运作艰难,这些已经成为制约全市文化产业向前发 展的主要“瓶 颈” 。 以上问题,严重制约了全市“公益性文化事业” 的繁荣与文化产业的发 展,严重束缚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文化体制改革迫在眉 睫。 三、延安市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是要明确发展思路。 要重点研究、探索独具特色的延安文化产业发展有效途径,进一步 解放思想,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大政府出台加强文化 事业建设和引导、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力度,完善扶持文化产业发 展的倾斜政策,依靠政策支持增强国有文化单位产业运作活力,搞活非 国有文化企业运行机制。加大文化事业投入,按照市委“ 做大做强以红色 旅游为龙头的文化旅游产业,为跨越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要求, 还应在加大对文化事业投入的同时,坚持“一县一艺一品走出去” 的文 化发展战略, 强力推进“ 五个一”工程,即开发一批精品工程、建设一批基 础设施工程、打造一批产业项目、挖掘一批文化资源工程和培育一批艺 术人才工程。 10 二是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利用市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构建联 动机制。 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构筑以延安市区为中心、以文化旅游业为依 托、统筹 13 个县区的民间文化艺术业和文化市场联动。将延安悠久的历 史文化、光荣的革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文化、黄土风情文化 和享誉中外的华夏圣祖文化等资源优势,通过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抓典 型”、 “抓精品” ,充分 发挥 延安地方文化的资源优势,精心引导、组织、打造 延安特色文化品牌,拓展社会文化市场,不断提高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带 动全市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三是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坚持整体推进与 重点突破相结合,整合文化资源,推出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和竞争力的 文化产业项目和产品。 通过打通与旅游市场有机联结的渠道,树立“大文化” 、“大旅游” 、“大 协作” 的观念,积极投入“ 两圣两黄” 、“红色之旅 ”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建 设,充分发挥 其“ 项目” 、“精品”的带动作用。通 过依托文化旅游业,以延安 市区的革命文化、历史文化遗址群为中心,在弘扬“ 延安革命文化、历史 文化、黄土风情文化” 的基础上,继续从全市 “一县一艺一品”着手,加大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挖掘力度,深入挖掘、开发市区、吴起(红军长 征落脚点)、志丹(保安革命旧址)、子长(瓦窑堡革命旧址、子长钟山石窟) 、洛川(洛川会议旧址)等县的革命文化、历史文化内涵,并在发掘、创意、 策划上规模营运其文化新项目、新产品;重点挖掘、开发安塞(剪纸、农民 11 画、刺绣)、吴起(糜粘画、泥塑)、志丹(秧歌、布 艺)、子 长(唢呐、道情、 绣花)、延川(布堆画、大秧歌)、延长(剪纸、石刻、刺 绣)、富 县(董画、飞 锣、陶艺)、甘泉(说书、 莲花灯舞)、洛川(面花、布艺、 农民画、泥塑)、宜 川(斗鼓、面花、秧歌)、黄陵(剪纸、工匠画、麦秸画、社火)、黄龙(根雕、 面花)、宝塔区(老宅)等县、区民间民俗风情文化艺术产品;做大“ 黄帝文 化”、 “壶口瀑布文化” 和“黄河乾坤湾文化”品牌。要注重形成特色文化产品, 打造强势文化品牌,如利用“陕北民歌”、 “陕北说书” 、“延安十鼓”、 “大秧歌”、 “子长唢呐”、 “富县飞锣”、 “安塞农民画”、 “陕北剪纸、 ”“吴起糜粘画”、 “布艺” 、 “延川布堆画” 等民间艺术 精品品牌和“革命圣地延安”、 “黄帝陵”、 “宜川壶 口瀑布”、 “延川黄河乾坤湾” 、“子长钟山石窟”等文化“名片” ,举办大型文化 品牌展示活动,适时举办“黄帝文化节”、 “陕北黄土风情文化节” 、“鼓文化 节”、 “陕北民歌节” 等各种类型的特色文化交流活动,广泛开拓对外文化交 流领域,力争把具有延安特色的文化产品推向国内外大市场。通过这种 新的产业运作态势,打造和发展以 “红色旅游兴业”为主导的产业,全面 推进全市文化产业强劲发展,通过实施“走出去” 文化发展战略,积极打 造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展示品牌,在“红色旅游” 、“黄土风情文化” 、“民族 祭祖文化”的 产业化运作方面,有所 创新与突破。 四是争取形成有政府政策引导与扶持、以国家、省、市文化产业“示 范基地”及“示范单位”为龙头,以文化企业实体为支撑,各种文化经济实 体共同参与市场竞争的延安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到 2015 年,力争在新建“延安市图书馆”、 “延安影视拍摄基地” 、“延安 12 文化广场”等 标志性文化 设施的同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文 化艺术收集、研究、开发,文化 艺术培训、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文化与旅 游产业联动营运、网络文化市场向广大农村不断延伸与发展等方面,彰 显延安文化经济“特色 ”。为此,延安市目前正在积极组织运作“十二五” 规 划的“陕北生 态文化保 护(国家级)” 项目、 “延安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 “项目、建设“信天游” 剧场和多功能电影院项目、 “延安陕北黄土风情文化 旅游城”项目、 “陕北沙岩石艺术工艺品开发、加工、生产”项目和“ 延安大 陕北民俗风情园”项目、 “出版延安文库和延安文艺丛书”项目、 “延安万 花民俗村”项 目和“ 延安文化 产业园区”建设项目等 18 个重点文化产业项 目。这些项目将在延安的文化旅游市场上彰显出特色文化产业的优势和 规模化运作的态势,在做好做大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文章方面大放异彩, 这些将使文化产业成为全市区域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把延安市建成 “全国红色旅游首 选地 ”、“陕北黄土风情文化传播基地” 、“海内外华人寻根 祭祖之地”,实现“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建设目标无疑具有积 极的战略意义。 四、延安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才队伍 建设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延安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中不适宜文化艺术业 务工作的非专业人员充斥单位编制数量较大,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活动 所需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因此,必须结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由政府协 13 调文化、劳动人事、 财政、 编办、工商行政管理、税 务等部门,就解决公益 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出台“ 非业务人员分流”、 “招 聘人才进编”、事业投入、产业发展等具体配套政策,采取 “老人老办法, 新人新办法”,扶持引导其文化产业发展,让 可以“提前退养”、 “转岗创业” 者尽快办理有关手续,加快“空编”、 “公开招聘” 、“进编”进程,从根本上解 决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二)加强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奠定坚实基础。 中、省、市已下决心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 业”、建设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公共 文化服务项目,积极开展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文化服务活动,以满足人 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应强化“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建 设 基层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工作,重点实 施“ 两馆一院一站一室”建设 工程,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和相应的 设施设备。市、县、区可根据其地方年国民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的增 长状况,向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大投入,特别在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设施、活动 上,加大定向投入力度,制定出 “按其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比例 相应增加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的规划,形成 长效机制,力争政府 对乡 镇公益性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事业的投入,达到人均 0.5 元,力争为我市建 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制定具体政策,鼓励非国有资本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参与 1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政府应鼓励社会非国有资本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和支持社会 非国有资本和外商兴办“ 国家法律法规无明令禁止” 的文化事业,在其项 目审批、用地、信贷、建设、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其在开拓文化 事业发展空间、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探索文化事业发 展新途径、研究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新方向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予以重 奖。 积极树 立典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全面发展,从而为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加新的活力。 (四)出台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所需专门工作人员的培养、培训 政策,对其 “优秀成果”进行重奖。 政府应出台政策,对有关部门所提出的“公益性文化事业” 所需人才 培训的规划、 奖励措施,建立长效投入机制。通过具体的外送培训、本地 培训、活动评 比、成果奖励等办法,力争在 2015 年底前,对市、县(区)乡、 社区、企业 、学校、部队 、行业系统的公益性文化工作者,包括非物质文 化遗产挖掘、整理、保 护工作者进行一次系统培训,重奖一批有突出贡献 的专业人员及其作品,包括有影响力的活动,以全面提高全市“ 公益性文 化事业”活动 的品味,提高人民群众共享先 进 文化成果的参与水平, 为发 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智力支持。 (五)加快制定实施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市、县、区政府应要求市、县、区文化管理部门,把争取、出台扶持文 化产业发展政策,包括对各种文化艺术成果配套的奖励政策,作为一项 15 文化发展战略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 为政府修订和完善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提供重要依据。市、 县、区文化管理部门应结合实际,抓好省财政、税务等部门 2005 年就制 定下发的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落 实工作。应结合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思路,抓好国办发2003105 号文件 的各项产业政策的具体落实工作,争取尽早建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 资金”,扶持、发展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文化 产业项目。努力拓宽投、 融资渠道,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内资与外资相结合的 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通 过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扶持、发展重点 文化产业项目。应把文化管理部门推行和完善“文化产业目标管理责任制” 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实绩以及所重奖的优秀成果,作为考核文化部门的重 要依据,并实行“ 失误问责”制度,通过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来加 快全市文化产业以及各行业协会建设的步伐,通过指导各行业协会加强 行业自律,引导各经营实体守法经营,指导、协调全社会文化产业健康发 展。 (六)转变政府职能,坚持科学引导和管理使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市、县、区政府应要求市、县、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转变职能,强化 “政策调节”、 “市场监管 ”、“公共服务”和“ 社会管理 ”,全面实现从计划经济 管理向市场经济管理、从“ 办文化”向“ 管文化” 、从“管理直属文化单位”向 “管理全社会文化行 业 ”、从 “靠政策管理”向 “依法管理”的转变。主要在 “依法监管”文化市场、文化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文化行业“依法营运” 方面 16 加大工作力度。要按照政企、政事分开的原则,理顺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 关系,建立符合现代行政管理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政企、政 事关系。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 应坚持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探索并办好具有延安文化特色的各类文化 艺术节,努力为文化产业发展搭建一个广阔的市场运作平台。 (七)大力发展非国有文化企业。 市、县、区政府应把大力发展非国有民营文化企业作为发展文化产 业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促使全市尽早形成“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共同发展” 的文化产业发 展格局。政府应通 过出台配套扶持政策,鼓励 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人员创办或领办民营文化企业,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 和外商兴办“ 国家法律法 规无明令禁止” 的文化企 业,允许社会资本和外 资参股、兼并国家政策许可的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并在信贷、用地、项 目审批与建设、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重奖其在开拓市场、打造品牌、 市场营销、 对外交流、探索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优秀成果。 (八)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发展才是硬道理,放开才能搞活。市、县、区政府 应在金融、税务和 文化部门拓展文化市场投资领域和文化市场准入条件方面,要求放宽准 入条件,简化有关审批手续,积极吸引外部资金参与文化经营及文化设施 建设,探索与外部资金合作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应按照国务院关于非 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规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非 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规定和要求,继续完善陕西省文化厅关 17 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对文化产业各个门类降低 入市门槛,向非国有民营资本开放。凡未明文禁止和允许外资进入的文 化领域,必须同时鼓励和支持国内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以各种方式进 入。非国有经济投资文化项目和建设文化场馆,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 信贷、税收、上市融资等方面, 应享受与国有经济投资的同等待遇,向非 国有民营资本开放的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