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柜年终总结报告.docx_第1页
中药柜年终总结报告.docx_第2页
中药柜年终总结报告.docx_第3页
中药柜年终总结报告.docx_第4页
中药柜年终总结报告.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柜年终总结报告 中药柜年终总结报告 建国以来,在国家关于中西医结 合、中西医并重的中医政策指导下,我市中医药事业得到 了长足发展,中医药机构迅速发展,中医药队伍迅速壮大, 中医药机构设备条件迅速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医药机 构设备条件改善最快最好的时期。尤其是近 10 年来,一方 面各级政府逐步加大了对中医药机构的投入,一方面中医 药机构主动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积极 改革内部管理,努力改善医疗条件,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 平,大多数中医药机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据不完全统计(缺 市级综合医院、市、县级专科医院、社会医疗机构数据, 下同),XX 年与 1997 年比,全市万元以上中医药设备总值 增加万元,增加了倍;业务用房面积增加万平方米,增加了 倍;中医药业务用房总值增加 7193 万元,增加了倍;中医医 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急诊抢救能力迅速提高。除武陵区 外,全市各区县市均有中医院,市、县综合医院均设有中 医科,市一中医院通过了三甲医院验收,5 家县级中医院通 过了二甲验收。乡镇卫生院开设中医科、中药房的 161 家, 占乡镇卫生院总数的%。XX 年全市县以上医疗机构中医门急 诊人次达到了万人次,比 10 年前减少 59741 人次,减少了%, 但中医住院人次达到了 18624 人次,比 10 年前增加 7577 人次,增加了%;中医药业务收入达到了万元。 市级中医医院和多数县级中医医院发展较快。XX 年市、 县两级中医医院职工人数达 2191 人,拥有本科生 198 人, 硕士生 5 人;有副高技术职称的 77 人,正高 14 人;编制床 位 1512 张,平均开放床位 1365 张,病床使用率%;开放中 医科室 190 个,其中中医专科 61 个。多数中医医疗机构都 适应当前疾病谱的变化开设新的中医专病专科,如中风康 复专科、糖尿病专科、肿瘤专科、疼痛专科等,有些老专 科也有新的发展,如针灸、肛肠、肝并皮肤、颈肩腰腿痛、 蛇伤等科。澧县红会医院院长、原澧县中医院退休老中医 周书望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研制的骨痨丸 1997 年获得国家科 技进步一等奖,市一中医院骨伤科、市二中医院肝病科通 过了国家中医管理局的中医特色专科认定。这些享誉省内 外的特色专科都成为各医院业务收入的重要支柱。全市市、 县两级医疗机构现有中药制剂种数 205 种,已获制剂认证 种数 26 种。民间中医机构各辟蹊径,以中医特色诊疗服务 吸引群众,开辟了一方新天地。市一医院中医师金平创办 汇华堂中医外治门诊,挖掘中医外治疗法治疗疑难杂症和 亚健康状态,颇受群众欢迎,得到了国家中医局的肯定。 中药业发展较快,带有中药柜的综合药房遍布全市城乡。 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 30 万亩,占全省的 23%;年产值亿元, 占全省的%;女贞子、栀子、杜仲年产值均过千万元,珍珠 年产值过亿元。中成药及饮片加工年产值 2 亿元,实现利 税 6000 万元。德海制药的天麻首乌片、三金药业的玉叶解 毒颗粒单品种年销售额达 XX 万元以上。 调查过程中,参加座谈的同志普遍认为,我市中医药 事业基本建设和设备条件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目前状况 依然令人担忧。有些老中医甚至发出了抢救中医药的呼声。 我们看到的情况和调查到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判断。 中医药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尽管各级财政对中医医疗 机构的资金投入陆续增长,而且近 10 年来增长较快,但是 由于中医医疗机构在上世纪 80 年代以前属于自负盈亏的集 体单位,政府投入先天不足,而且历来有个政府投入重西 医轻中医倾向,因此按医疗机构人均投入计,无论是工资 补助还是专项补助,中医医疗机构的投入都明显低于同级 综合医院,造成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薄弱。XX 年,市、县两 级财政对中医医院工资性拨款万元,仅占市、县两级中医 院职工工资总额的%。加上专项拨款万元也只占职工工资总 额的%。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有的区县市财政减少了中医 事业拨款,个别的甚至“断奶” 。市二中医院 1996 年停止 财政拨款,直到 XX 年才恢复拨款。津市市委、市政府 XX 年下发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若干规定以及补充规定 , 将津市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一并纳入置换职工身份等仿照 企业改制的体制改革范围,停止了财政拨款。这次改制给 予津市中医院沉重打击,改制后陆续有 36 人离开医院,基 本上是 30 多岁到 40 多岁的中青年骨干,以至现在技术队 伍严重青黄不接,业务量跌至历史最低点。XX 年业务收入 520 万元,负债 410 万元。该院至今还处在既非事业又非企 业的状态,生存维艰,职工人均月工资仅七八百元。职工 们多次上访,说起医院情况皆声泪俱下。区县市中医院部 门收费负担沉重。津市中医院改制后,当地卫生局为他们 努力争取了 18 万元拨款,而部门收费就支出了万元,政府 调控基金万元,两项拿走万元。有两家县中医院近两年每 年部门收费高达 20 多万元。有的中医院负责人不敢向调查 组提供部门收费详细情况,唯恐资料扩散开来后对他们造 成更大压力。目前,全市中医院累计负债亿元,占固定资 产总值的%,职工人均负债万元。也就是说,中医医院基本 建设和设备投资的大部分是自筹资金,政府投入很少,其 中有部分还是省以上投入。 中医药管理工作十分薄弱。建国以来,我市中医管理 工作一直没有一个统一有力的管理机构。上世纪 1985 年衡 阳会议后,市卫生局曾经设立中医科,与医政科合署办公, 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仅有一位中医科长负责中医工作。区 县市卫生局无中医股,也无负责中医工作的专职人员。由 于我国一直是医药分开管理的模式,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也 管不到中药行业,医药难以同步。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精简 行政机构时,市卫生局中医工作管理并入医政科后,一直 没有专职管理机构或人员管理中医工作,甚至中医学会也 处于瘫痪状态,十几年没有换届,没有开展活动。由于无 人具体负责中医工作的调查统计、中医学术的挖掘整理、 中医工作问题的反映与解决,全市中医药情况底子不清, 中医机构存在的问题久拖不决,甚至每年一次中医工作总 结都“精简”了。广大中医药人员反映“没有了娘家” 。 中医药专业队伍后继乏人。我市中医药队伍虽然从人 数上看具有一定规模,但是质量差,后继乏人、乏术。据 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在职中医药人员 2085 人,其中中专 学历占%,大专学历占%,本科学历占%,硕士、博士仅占% 。本科生中大部分是上世纪 80 年代以前的毕业生。90 年代 以来的中医本科生招不进,留不祝市二中医院两年前花了 很大力气招进来 5 名中医本科生,一年时间纷纷跳槽,皆 因为待遇太低,条件太差。目前在职中医药人员中,初级 职称占%,中级职称占%,高级职称仅占%。而年龄结构则显 示出明显老化迹象。在职中医药人员中,30 岁以下的仅占% ,50 岁以上的却占%。上世纪 80 年代以后毕业的中医学院 毕业生,中医临证能力差,连常用的中药方剂都背不出来, 开处方时还得翻书,更遑论辨证施治、临证应变。大部分 初中级职称人员处在 3150 岁这个黄金年龄段,却因为中 医底子雹临证能力差而不能挑起继承和发展中医学术的重 担,不少转而学西医,结果是中医西医都是半罐子。由于 在职中医药人员技术素质低,不少医院不得不大量返聘离 退休老中医来支撑门面。如安乡县中医院就几乎全部返聘 了近几年来退休的老中医看门诊或在病房技术把关。中医 医院在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的同时,也程度不同地离开了传 统中医技术的轨道。绝大部分中医医疗机构不惜背负上沉 重的债务与综合医院拼设备,而在提高自身中医学术水平、 打造中医特色专科方面却不够积极主动,或者下功夫不多 不深。加之上世纪 50、60 年代培养出来的一批中医学术水 平较高的老中医药人员陆续退休、病故,他们的学术传承 多数出现断代;XX 年以后国家药监局又禁止医院使用传统方 法生产中药饮片、膏、丹、丸、散,加上各医院中医特色 专科技术骨干相继辞世。 导致不少上个世纪曾经名噪一时的某些中医特色专科 迅速凋谢或逐渐萎缩,如津市市中医院和桃源县中医院的 眼科、临澧县中医院的脑肿瘤科、汉寿县的心血管专科、 乙肝专科、津市和安乡中医院的脉管炎专科等。多数新开 设的专科因为临床考验时间不长,主创人员中医学术威望 不高等诸多原因,影响力和覆盖面不大,未能形成气候。 综合医院的中医科人员少,年龄老化,中医业务有逐渐萎 缩的趋势。入户调查的 1 所市级综合医院、5 所县级综合医 院,中医科收入占全院收入的比例、中药饮片收入占全院 药品收入的比例均在 5%以下。中医科在综合医院普遍不受 重视,某县医院中医病房已经取消,中医门诊也正酝酿取 消。有些综合医院招聘人员只招西医不招中医,导致中医 科年轻医师匮乏,无人接-班。在各中医医院,除汉寿县中 医院中药饮片收入占业务收入的%外,其他中医院均在 10% 以下,有的只有 3%,市一中医院只有%。而在我们调查的津 市益丰大药房,中药饮片销售收入占药品总销售收入的比 例则达 8%。多数乡镇卫生院中医人员素质不高,有的农村 中医工作示范单位靠退休老中医支撑。村卫生室合格的中 医很少,多数是略懂中医,既未受过中医系统培训、又未 从师学习中医,开的中药处方不遵辨证施治原则。有农村 老中医说,中医在农村已经名存实亡。而另一方面,上世 纪六七十年代培养的许多农村中医人员退休后纷纷进入县 市药房坐堂或开诊所,其中有一技之长者,也有名不副实, 成为商家药品推销员的。 中医药产业力量分散,不成规模。我市中药材资源丰 富,药用动植物 1500 余种,总蕴藏量在 100 万吨以上,有 “华中药库”之称。我市工业污染相对较轻,能满足生产 有机药材的要求。我市有药品生产企业 19 家,历史比较悠 久、已具一定规模的中药生产企业有德海制药、吉春堂制 药、三金制药、安乡药圣堂以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中药饮 片加工企业鼎正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宜仁堂中药饮片有限 公司、东润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我市也不乏在中药材研 制方面的优秀成功人士。常德籍钟文君先生在德国创办德 生堂责任有限公司 12 年,主要从事中药进口和批发业务, 其公司在欧盟乃至西方享有较高声誉,被誉为“中药行业 的奔驰” 。原籍津市的曾建国先生创办湖南九汇现代中药, 是国内中药提取方面很成功的企业。原籍澧县的谭登平先 生在广州创办中药颗粒剂厂,主要从事中药颗粒剂的生产 和出口贸易。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系李子辉教授是省内 颇有实力的中药材 GAP 种植专家。这些都为我市中药材种 养、加工、销售准备了良好条件。但是我市迄今没有一个 长远的中药材生产战略规划,没有一个统筹全市药品生产 特别是中药生产的专业组织。药材种养处在农户分散经营 状态,中药材加工、中成药生产处在各自为政、孤军奋战 的状态,拳头产品少,国际标准化生产尚未起步,中成药 产品科研与中医临床脱节,因此后劲不足,多数药品生产 企业处境艰难。调查组考察了鼎城区的鼎正中药饮片有限 公司、石门县的宜仁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鼎正公司正在 积极准备申请中药生产 GMP 认证,宜仁堂公司则距 GMP 要 求还有很大差距。 各医院药剂科的同志反映,所有饮片公司生产的中药 饮片多数不符合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以次充好、掺 杂使假比较普遍,如虫蜕不去头足,白术不漂、不土炒等。 我们在宜仁堂看到的现场是,药材加工机械蒙上了灰尘和 蛛网,中药材摊在地面上,公司提供的人员情况只有一名 中药师,其余全部是临时聘用的中药加工人员,既无专业 学历,也未受过中药加工的严格培训。鼎正公司提供的人 员资料,33 名中药人员中只有 14 名中专学历,大专本科没 有一人。这家正准备申请 GMP 认证的公司尚且如此,其他 饮片公司的技术人员情况可能更差。石门楚天药业是通过 了 GMP 认证的医药公司,其 41 名中药人员中只有 1 名本科 生、12 名大专生、14 名中专生,没有中高级职称人员。据 某县药监局的同志和各医院药剂科的同志反映,这些饮片 公司销出的饮片多数是“贴牌” ,即低价购进无饮片生产资 格的小型企业或家庭作坊式企业加工的饮片,然后拣选包 装,贴上本公司标签,再加价卖给医院、药房。调查组在 两家饮片公司看到的工作人员都很少,也没有看到加工机 械运转。宜仁堂饮片公司挂在车间墙上的生产单上填写的 内容除了“清灰”就是“分装” ,没有切、闸炒制、蜜炙等 中药饮片加工手段的记录。中药饮片企业没有合格的中药 加工人员,医院的中药加工人员却因为不准生产加工饮片 不得不改行。长此下去,中药加工炮制技术有失传的危险。 医药行业中这样的技术队伍状况显然难以满足我市中药产 业大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中医技术水平的提高。 中药柜年终总结报告 入户调查过程中,参加座谈的同 志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中医药事业目前出现信任危机 和传承危机的主要原因,并对加强中医药工作表达了强烈 的呼吁和殷切的期待。导致我国中医药事业目前困难局面 的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原因是中医药管理工作指导思想 的不明确,管理措施的错位,中医药队伍重经济、轻学术 的浮躁情绪。 中医药管理工作指导思想不明确虽然国家确定了“中 西医并重”的中医工作方针并写进了宪法,但在具体执行 中却长期以来重西轻中,资金投入、人员培养、科研计划、 学术交流等都是西医方面花的力气大,中医方面花的力气 校在中医学术传承这个关键问题上,不恰当地解释和运用 “中医现代化” ,在坚持中医传统和强调“中医现代化”两 者之间持一种任其争鸣的态度,几十年来没能澄清中医发 展的正确方向,导致中医界思想混乱。中医学院热衷于增 加西医教学内容,中医师热衷于学西医,科研人员热衷于 用西医的概念来诠释研究中医中药,科研评价、职称晋升 也逐渐走上一条用西医研究原则考量中医中药的路子,因 而中医师西化、中医院西化比较普遍,中医传统学术的整 理挖掘却十分冷清。于是“中医不科学” 、 “废医存药” 、 “中医退出医疗市潮的论调便甚嚣尘上。 中医药管理措施错位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医执业医 师考试内容纳入大量西医基础和临床题目,约占考题容量 一半,而对中医理论精华部分的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温病条辩的内 容却考量很少。中医学院将“四大经典”列为学生选修课, 西医内容则几乎占到了教学课时的一半。在这种导向下, 大多数中医学院学生、年轻中医师不能安心于深研中医经 典,又缺乏名师指点,不得已转而求助于西医的速成、速 效。由于中医师承不承认学历,中医教育的师承这一条腿 瘫痪,结果是中医学院毕业生高分低能,不能辨识中药, 不能运用经方,甚至不能背诵汤头歌诀。而中医学术的独 特之处恰在于熟读经典,临证运用,需要从一个个的病例 个案中体认经典论述的奥妙,从大量临床实践中体会其一 般规律,从而达到“纵心所欲而不逾矩”境地。这个过程 需要名师指点,离开从师学艺是不易办到的。许多老中医 都用自己的切身体会说明,要想当个好中医,只有熟读经 典,善于从师,勤于临证。医疗管理工作中不自觉地采取 一些歧视中医药的政策,如中医人员兼修别业被认为“不 合法” ,无权处方,无权签署医学文书。西医人员无论从事 那个医学行业都被认为天经地义。某些治疗性中药如参脉 注射液、心脑康胶囊,治疗性中医技术如针灸、按摩等未 纳入医保、农合报销范围。中医药科研不注重中医药自身 规律,忽略中医临证很难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特点,强 调量化、对照、统计学分析等实证医学的考量办法,使得 中医药科研始终在西医科研方法的圈子里打转转,因此中 医药科研很难出成果,在市县以下基层医院更为困难。二 中医院中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彭晋真从事中医肾病研究, 其临床协定处方益肾冲剂、肾泰宝胶囊、肾血宁胶囊很有 影响,就因为没钱做药理毒理实验无法通过科研立项,因 为仅一个品种的毒理实验就要几十万元。其配方都是普通 中药,其单味药的药理毒理均已有药典和国家中药实验室 的结论,但一旦配方都得重新做。按此要求,是否每开一 张中药方剂都要进行药理毒理试验?西医配制临床用的大输 液,是否也要重新做药理毒理试验?这些貌似科学而实际戕 害中医学术的做法无疑是阻碍中医发展的绊脚石。 中医药队伍重经济、轻学术的浮躁情绪严重近二十多 年来,国人普遍产生了追求金钱和物质利益的浮躁情绪, 文化上短视,学术上功利思想严重。这种大环境影响到中 医药队伍,就出现了怎么赚钱怎么干、什么吃香干什么的 倾向,真正沉下心来钻研中医学术的很少。中医学院毕业 生不愿进中医院,热心于进西医院和做药品销售。前述问 题导致的中医生存危机,迫使中医医疗机构的决策者们不 得不首先为求生存而改弦更张。因为中医治病确实比西医 简便、便宜,不须做很多复杂、昂贵的检查,不须用很多 进口、昂贵的药物,大多数不须手术,甚至有些西医非手 术不能解决的问题,中医只用几副中药就可治好。因此 “中医不赚钱,西医才赚钱” 。许多中医师自己也承认,某 一病本来中医也可治好,但只需花几十、几百块钱,而吊 针一打、手术一做,就是上千元甚至几千元的业务收入, 当然选择后者了。而这样做的结果是群众越来越不认识中 医。有的中医药人员甚至自己瞧不起中医,这种情绪扩散 到社会上更加剧了群众对中医的不信任。 现在,国家已经吹响了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号角,中央 和省府已经陆续出台了一些加强中医药工作的举措,如加 大中医机构建设的投入、放宽中医药人员职称晋升的某些 条件、开禁医院加工中药饮片、降低中药膏、丹、丸、散 制剂的准入标准等。相信还会有更多更有力的举措陆续出 台。振兴中医药事业,最为关键是在市、县两级。这是因 为县级是联系广大农村的纽带,而中医药在农村历来拥有 广大市常因为农村消费水平不适宜高端、昂贵的医疗服务, 也因为我国农村历史形成的医疗消费习惯。县级中医药事 业振兴了,就为整个中医药事业奠定了基矗但县级中医药 学术必须依赖上级中医药机构的指导,市级中医机构承担 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我市历史上出过不少 名中医,建国后也有不少人进入省级中医医疗教学机构, 目前还有约数十名比较有名望的老中医健在,还有约百余 名中年中医骨干。这是我市振兴中医药事业的技术中坚。 充分发挥这批人的作用,我市中医药事业就能迈上新台阶。 一、全民都要提高对中医药事业的认识,增强历史紧 迫感。中医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都很突出。中医不仅是 我国国粹,更是我国医疗服务不可缺少的一臂。现代医学 尽管发展很快,然而至今仍有许多人体奥秘没能探明,仍 有许多疾病的病因、机理没有查明,例如精神疾患、肿瘤、 内分泌疾患、自身免疫性疾患。西医必须查明病因才能进 行针对病因的治疗。如非典发生后,在未查明病原微生物 是冠状病毒前,西医几乎无法进行病因治疗,因此疗效不 佳,死亡率很高。中医则不必依赖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诊断, 在判明病邪属风寒风热、正气属虚属实、阴阳孰长孰消, 即可处方救治,药物随手可得,在治疗非典中发挥了很大 作用,使我国非典死亡率降至世界最低水平。中医西医, 相得益彰。中医治疗上的整体观、重视人体机能之阴阳平 衡的哲学思维,是西医所缺乏的,而又是当今社会生物心 理医学模式所推崇的。中医常在西医鞭长莫及之处发挥其 神奇效果,即便在某些急症、重症也是如此。只是因为目 前真正的好中医凤毛麟角,我们对中医精华的继承与运用 还远远不够,中医在这些方面的庐山真面目还养在深闺人 未识,未能为广大群众所见识和接受。相对于西医对医疗 费用的巨大耗费,中医消耗的资源则节约得多,是真正的 简便验廉的医疗手段。中药工业基本是绿色工业,中医疗 法更是绿色疗法,对人体组织机能的破坏远比西医疗法校 因此中医在国外尤其是在发达国家正方兴未艾。韩国甚至 有将中医作为“韩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意向。我们作 为中医的发源地,绝不应该将中医弃如敝屦。要有“中医 不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兴旺,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消亡” 的历史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加强中医药工作,大力推广 中医药医疗手段,普及中医药诊疗、保健知识,能够极大 地节约医药资源,减少医保经费支出,对建立全民医保体 系、建立卓有成效的公共卫生应急体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 义,有可能成为目前世界各国政府解决医疗费用超支问题 的最佳选择。各级领导应在这方面有清醒的、高-瞻远瞩的 认识,并不遗余力地、一届又一届地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告 诉群众中医的本来面目,不要让群众老是误将那些铺天盖 地的广告中打着中医旗号以售其奸的“中医”当作真正的 中医。 二、采取果断措施多方筹资加大中医药事业投入,并 给予优惠政策。中医经费要单列,要按照国务院、省政府 明文规定逐年增加中医事业拨款,并及时到位,过去欠账 较多的应适当追加,目前至少做到中医医院和同级综合医 院人均工资性拨款在同一水平,并用三年时间逐步达到财 政工资性拨款占中医院在编人员工资总额的 50%。用五年时 间彻底解决中医医院危房问题、设备老化问题、基本建设 债务问题。对各级中医院的基本建设以及动迁、设备配置 要进行科学论证后制定建设规划,根据需要和财力分期分 批进行,切忌蜂拥而上,互相攀比,浪费资源。每年安排 专项资金用于名老中医学术整理和传承,专款专用。认真 选派符合条件、热爱中医、好学肯钻的中医学院毕业生跟 师学徒,签订合同,为期三年,学徒期间保证其基本工资, 学徒期结束后根据其学业水平、临证成绩、学术整理成果 进行综合评价,并可结合进行职称晋升,同时给予一定经 济奖励。制定中医药科研立项暂行规定和中医药科研成果 奖励办法,每年安排一定中医药科研经费和奖励基金。动 员和鼓励社会各界向中医药事业、中医药科研捐赠资金。 鼓励社会贤达、商界名流捐建中医药医疗科研用房,并可 冠名。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创办民营中医药机构,对其中 医药创新项目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和资助。每年安排中医 学术专款 5080 万元,用于中医药人员培训、老中医学术 经验整理和中医药学术活动。连续从事中医药工作满 10 年 的中医药人员工资增加 10%,连续从事中医药工作满 30 年 的退休时退休工资增加 5%,为中药加工炮制人员发放灰尘 污染补贴。降低农合中医院、中医科住院报销起付线,县 级与乡镇级同等,市级与县级同等。医保办、农合办要会 同中医药管理局重新审定、适当扩大中药、中成药、中医 诊疗项目报销范围,提高中药、中成药、中医诊疗项目报 销比例。立即恢复已经改制的津市市中医院全民事业单位 身份,恢复其财政拨款,尽可能追补前几年停拨的财政补 助,尽量召回已经置换身份的中医骨干。 三、迅速组建精干高效的中医药管理机构,制定长期 工作规划。根据中央要求,尽快成立市、县两级中医药管 理局,选调懂中医、热爱中医、有开拓精神的干部担任中 医药管理局局长,赋予其独立管理中医药事业人、财、物 的权力,并将中药行业的管理纳入中医药管理局的责任范 围,实行全行业管理。为协调各有关部门对中医药全行业 的管理,应成立有发改、财政、卫生、人事、教育、物价、 医保、药监、经委、农业、林业、科技、劳动保障等有关 部门参加的中医药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好中医药 工作的全局性问题。同时成立中药行业协会,调整和加强 中医药学会,作为政府协调、管理中医药工作的两臂。尽 快摸清我市中医药全行业的家底,制定中医药长远发展规 划,确定我市中医药事业“十一五”规划目标,采取强有 力的、实实在在的措施加强中医药工作,五年初见成效, 十年有较大发展,二十年出现中医药事业、中药工业蓬勃 兴旺的局面。 四、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打造常德中医名牌。一 要重点建设好县级中医院。配合中央、省示范中医院建设 工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分期分批把各区县市中医 院建设成突出中医特色的基地、实行中西医结合的基地、 整理发掘祖国医学遗产的基地、培训乡镇中医药人员的基 地,使县级中医院成为传承中医学术、发扬中医诊疗技术 的前沿阵地,并全部真正达到二甲中医院标准。二要加强 中医特色专科建设。每个县级中医院要努力打造一两个中 医特色专科,使其尽快成为名科。注意合理安排专科分布, 避免重复建设和雷同。要加大对市一中医院中医骨伤科、 市二中医院中医肝病科的科研扶植力度,力争在“十一五” 期间有创新性成果。三要把市一中医院建成全市中医医疗 中心和中医学术指导中心,争取纳入国家重点中医院建设 计划。市一中医院要突出中医特色,积极努力建设中医肾 病专科,形成以中医方剂为主、现代诊疗手段为辅的肾病 治疗路子,用 510 年或更长一些时间攻克慢性肾功能衰 竭。加强中医骨伤科、肝病科、心脑血管病科临床医疗中 的中医比重,为全市中医特色专科建设作出示范。四要开 办常德国医馆,组织全市名老中医并邀请省内外中医名师 定期、轮流应诊,交流心得,切磋技艺,授课讲学,培养 青年中医。尽快论证常德国医馆基本建设项目,争取 XX 年 立项,XX 年动工,同步做好人员调配、名老中医协调安排、 国医馆运作机制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制度建设和资金调度 工作。五要抓好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医疗中心中医科、 中药房的建设,每所卫生院、社区医疗中心配备具有大专 毕业水平或者具有中级职称的中医、中药各 2 名,常年开 设中医门诊,中药房中药饮片种数在 300 味以上。凡达此 标准的卫生院给予中医经费补助。 “十一五”期末,达到省 级中药房建设标准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医疗中心达 85%以上。 各区县市要有意识地培养若干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中心 的中医小专科,从中发现苗子,推动其做大做强。六要在 村卫生室积极推广中草药单方验方。组织专业人员编讯中 草药单方验方逊,发至全市各村卫生室和社区医疗机构, 并进入书店零售。综合医院要加强中医科建设,中医门诊 诊位不得少于两个,中医病床不得少于 20 张,至少建设一 个特色专科。要在本院醒目位置宣传介绍中医科和中医特 色专科。 五、活跃中医药学术空气,抓紧抓好名老中医学术经 验的整理和传承。市、县中医药管理局要认真抓好中医药 学术活动,定期召开学术年会,组织中药技术比武和观摩 活动,创办中医药学术期刊,编辑常德中医药年鉴 ,建 立民间中医药协会,为社会零散中医、草医、民营中医药 机构搭建学术活动平台。抓紧流散民间的中草药秘技、秘 籍、单方验方的搜集整理,挖掘其精华,剔抉其糟粕,编 辑常德民间中草医药大观 。每五年选拔认定一次常德名 老中医,由市政府明文认定,并给予盛市认定的名老中医 政府津贴;每年为他们进行一次健康体检,为每人配备一名 符合要求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