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的文化内涵研究_第1页
东营的文化内涵研究_第2页
东营的文化内涵研究_第3页
东营的文化内涵研究_第4页
东营的文化内涵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营的文化内涵研究摘要:东营市在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形象广告:“黄河从这里入海,石油之城,生态之城,中国东营” 。这么简短的一个形象片,其实包含了东营市的主要文化元素:黄河文化、石油文化、生态文化。东营文化既包含传统意义上的黄河文化、古齐文化、兵家文化、移民文化, 现代理念下的石油文化、海洋文化、革命文化、生态文化, 又包含区域特色内的吕剧文化、地方风俗、民间传说以及历史人物。关键词:东营 传统文化 先进文化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1. 黄河文化黄河在东营入海, 贯穿东营全境, 东营是因黄河而生, 有着最浓厚的黄河情结,黄河文化自然就成为东营文化的渊源。黄河对东营市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巨大。黄河东营段是黄河最为活跃的河段,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黄河不断地迁徙决溢。仅见于史料记载,近几千年来黄河大小决徙达一千五六百次之多,黄河的决徙和淤积孕育造就了黄河三角洲,造就了东营人赖以生存的“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 。黄河也为东营市提供了尤为珍贵的淡水资源,配套的引黄水利设施为全市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东营地区的文化艺术也深深打上了黄河的烙印。许多作家、诗人的作品与黄河有关,具有明显的黄河特色;东营的画家和摄影家多以画或拍黄河口而成名,以黄河为题材的东营民间艺术、民间故事更是不胜枚举。由此可见,黄河对于东营的影响是巨大的、复杂的,黄河文化已经浸透到东营市历史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东营市的自然、经济、社会。 2. 古齐文化大约公元前1056年,周武王伐纣,灭亡商朝,建立了周王朝,把分布在临淄、广饶、博兴一带的蒲姑氏国的地封给东夷人姜太公,由此建立了齐国。今东营地区成为齐国领地的一部分。春秋时期,齐桓公即位,任管仲为相,大力发展渔盐经济,为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广饶境内的柏寝台,曾是齐桓公会盟诸侯的场所,是齐国强盛的见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史上百家争鸣的繁荣时期,诸子百家,风起云涌。这一时期出现我国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武。孙武的故里在齐国乐安(今广饶县境内) ,他是齐文化的集大成者,史称“武圣”。齐国“强兵尚武” 、 “富民兴邦”的传统文化,虽说是始于姜太公,中经管仲、晏婴、孙书、司马穰苴等大家,而至孙武及所著孙子兵法问世,则是齐文化发展的顶峰。 孙子兵法十三篇是齐文化的结晶,它兼收并蓄其他有关情况而成,是孙武在齐国40年成长和研究的最高成果,已成为当今山东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兵尚武” 、 “富民兴邦”是古齐文化的精髓。东营地区是古齐文化的发祥地,继管仲、孙武之后,这里曾涌现出过许许多多的军事家和儒学家。世居乐安的孙武的第2123代裔孙在魏晋时期都曾是举国闻名的武将军。宋代曾出现武节将军朱现,元代出现了战功卓著的护国上将军綦公直,明代出现平蛮将军蒋贵,清代出现兵部侍郎司马成其范。到民国时期,在号称“山东三李”的民国名将中,除李仙洲外,有两李即李延年和李玉堂都是广饶县人,是黄埔系将领中相当有代表的人物。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东营籍的高级将领有丁莱夫、刘子久、张太恒等。东营市是齐国故地,古齐文化的“尚武”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东营历史上将才辈出的这一特点,是与古齐文化的“尚武”精神一脉相承的,可以说古齐文化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其重要作用。 3. 兵家文化因武圣孙子祖居齐国乐安(今广饶) , 著孙子十三篇, 使兵家文化成为东营文化的又一源脉。从广饶县人们的生活起居习惯以及传统礼节中, 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尚武之风、兵事之语,这是深受兵家文化影响的突出体现。以古代兵学圣典孙子为标志的兵家文化, 提炼其思想精髓可以归纳为四句话: 一是谨慎而后为。 “兵者, 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 孙子计篇 )二是主动而顺势。 “ 水因地而制流, 兵因地而制胜。故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 谓之神。 ”( 孙子 虚实篇)三是多谋而善断。 “知彼知己,胜乃不殆; 知天知地, 胜乃可全。 ”( 孙子 地形篇)四是总揽而重道。 “ 故校之以计, 而索其情,曰: 主孰有道? 将孰有能? 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 赏罚孰明? 吾以此知胜负矣。 ” ( 孙子 计篇 )4. 移民文化东营人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主要有地方、胜利油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济南军区生产基地等部分组成,184万人口中有36个少数民族成分。移民带来的不同地域背景和特色的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汇聚、融合,形成东营地区丰富多彩的移民文化。移民文化给黄河口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丰富了地域文化的内涵,使黄河口文化有了对外开放、兼收并蓄的特点,具备了极大的包容性。移民文化是黄河口文化的重要补充。历史上,黄河三角洲地区经历了几次较大的移民:一是元末明初的大移民。元朝末期朝廷实行了“请住户”政策,从内地往沿海一带的垦利、利津迁移民众。到了明朝时期的洪武、永乐年间,朝廷从山西洪洞、河北枣强往黄河入海口一带移民。现在垦利县西部的乡镇有许多村庄就是那时形成的。这期间,近的有淄川、滨州、博兴、章丘,远的有浙江、湖南等地盐民、盐商、逃荒户到这里定居形成的村落。二是民国时期的大移民。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在黄河入海口处实行军事屯垦,多次从鲁西南移民,招来大批垦户;三是建国后军垦、农垦形成的大移民。上世纪5060年代,国家为了开发黄河三角洲,在入海口一带建起了“五一” 、广北、黄河、渤海等大型国营农场、济南军区军马场和共青团孤岛林场,从全国各地迁徙来的知识青年、退伍军人纷纷来入海口安家落户。四是石油开发以来形成的人员移民。20世纪60年代,在黄河入海口一带发现了石油矿藏,国家调集全国各地的石油大军,在黄河三角洲开展了石油大会战,建立了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移民,带着自己的文化理念和传统习惯,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黄河三角洲上。每一次新的移民,都会带来新的、更高层次的新文化,为东营地域文化注入新内容、新活力。经过近千年的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了黄河口宽容、和谐、开放的文化特质。 二、现代意义上的先进文化1. 石油文化20世纪60年代石油开发前,东营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属于鲁北经济落后地区。1961年4月,石油勘探队伍在东营村附近打成华八井,找到工业油流。1964年1月,经中共中央批准,黄河三角洲的石油开发大会战正式开始,揭开了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新篇章。40多年来,胜利油田几十万石油大军头顶蓝天,脚踏荒原,艰苦创业,建成了全国第二大油田。到2009年底,胜利油田先后找到76个不同类型的油气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9.3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299.95亿立方米。已投入开发70个油田,累计生产原油9.64亿吨,为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在胜利油田40多年的开发建设过程中,也积淀形成了石油文化。胜利油田作为国有特大型石油企业,培育形成了“从创业走向创新,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新时期胜利精神,更形成了“创业、创新、竞争、发展”的新时期胜利文化。这是石油文化的灵魂,展现了胜利人负重奋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和创造新业绩、实现更大发展的雄心壮志。胜利人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锻造出的以国为重、以苦为荣、团结奋斗、求实创新的优秀品格,也已经成为全市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全市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无不融注着胜利油田的支持和带动,无不融注着石油文化的浸润,全市人员用共同的愿景目标凝聚力量,用共同的价值追求鼓舞斗志,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共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2. 海洋文化东营地处环渤海纵深地,海岸线全长412.67公里,负1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4800平方公里。海洋是东营人民生存、发展的重要环境。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东营人因黄河在东营汇入渤海而很早就和海洋打交道,开发海洋资源,不屈不挠地发展自己的海洋经济和海洋人文模式,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与黄河文化在这里汇聚与交融。从东营的历史发展和地域特征来看,东营的海洋社会经济特色较鲜明。以渔业为主导的海水农业、以盐业为主导的盐化工业、以航运为主导的海洋运输业、以油气为主导的海洋能源业等海洋产业群,不但带动东营经济不断发展,也为东营海洋文化的积淀创造了条件。东营海岸滩涂广阔, “0”米至海岸线滩涂总面积达10.19万公顷,是建设盐田的理想土质。东营自古就有较发达的盐业,其经济地位相当重要。据史书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春秋战国时期,市境南部和西部都是当时齐国的主要产盐之地。齐国因拥有发达的盐业而使国力强盛,称霸于诸侯。盐业发展得益于大海,长期以来盐业一直是东营市的主要工业产业。海洋以它的博爱影响着东营人,也锻造着东营人的精神品格。沿海民众和石油工人进行海上作业,每每风云多变、凶吉难卜,严酷的海洋环境,使他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是除却战争外最具风险了。这令东营人性格形成中衍生出敢于闯荡、开拓的精神,可以说,海洋文化深深地植根于东营的历史文化之中。 3. 革命文化东营地区是革命老区,东营人富有革命传统,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革命文化。东营地区延集村和刘集村在1925 年就建立了中共地下组织,是山东省最早建立的农村党支部。1926 年,中共刘集村党支部学习的共产党宣言 ,经刘集村数名农民党员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是现存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全国仅存两本,是国家一级文物。抗日战争期间,境内是著名的垦区抗日根据地,是清河区平原游击战争的可靠后方,并有力支援了胶东、鲁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党领导抗日军民与日本侵略军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粉碎了日伪军多次残酷的“大扫荡” ,以巨大的牺牲换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东营人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线,掀起了参军、支前热潮,为全中国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东营人民爱党爱国、以国为重、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构成了革命文化的主旋律。东营的革命文化,是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形成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后人为理想而献身。4. 生态文化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文化成为人们新的价值取向。黄河入海口两侧新淤地带, 是中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有大量野生珍奇动植物, 有长河落日、草原秋色、芦花飞雪、天鹅起舞等独有的自然景观, 完好地保留着原始生态特色。这种“新奇野旷”的原生态, 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魅力, 是对生态文化最好的诠释。如今黄河三角洲开发的高效生态定位, 对东营而言,不仅是追求环境优美的自然生态, 更应是追求和睦融洽的社会生态, 是把生态理念内化为人们普遍的和谐心态, 使生态文化在更深层面融入东营文化。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1. 吕剧文化吕剧形成发展于20世纪初, 为东营区牛庄人时殿元所创, 已成为山东省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吕剧因其音色和韵味独特, 通俗易通、贴近生活、易学易唱、寓教于乐的鲜明特征, 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近几十年来, 不断创新发展, 涌现出了一批如李二嫂改嫁 、 潮涌黄河口等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剧目。吕剧作为一种自娱自乐性剧种, 或说古讽今, 或就地取材, 以其持久的生命力成为东营人的精神食粮。2. 地方风俗东营历史悠久, 加之移民特征明显, 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 添加了东营文化的个性色彩。如特色美食广饶肴驴肉、利津水煎包、龙居猪肉丸、黄河刀鱼、开凌梭鱼、大闸蟹等; 如节日传统过小年送灶王、初一饺子包钱糖、腊八吃粥祈五谷丰登等; 如婚嫁风俗被中藏花生、门后放芝麻等, 喻示子孙昌旺、生活节节高; 如生活习俗住土坯房、睡席炕、织粗布、挂中堂等, 呈现殷实农家之乐。3. 民间传说由于东营特殊的地理环境,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具有黄河口“ 野味”和“泥味”的民间传说。诙谐幽默的邱二斋故事,期望神灵救助的神仙沟传说, 亲近而蔑视皇权的苏百户救永乐、龙居店等民间故事, 表达了东营人乐观豁达、助人为乐的生活准则和不求天恩、甘于平凡的处世态度, 更使东营文化鲜活而率真。4. 历史人物历史人物的思想、风格、遗迹, 都是地方文化的体现和传承, 承载着区域性的群体人格特征和外在形象, 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人文风俗。东营自古至今多有名士。武圣孙子虽成就于吴国, 其思想根源却是古齐的富国强兵, 齐人霸业尚武的气魄; 西汉的欧阳生、倪宽, 明代的李舜臣、李焕章均为博学多才之士; 孙三杰、徐振芳、岳镇南、隋藏珠、赵长龄等为官者, 以为人刚正、清正廉洁而载史册。正是这些历史人物把东营人的性格、品质定格为东营特质, 刻画得直观而漓淋尽致, 成为东营文化的精髓。总之,东营文化是多种文化的有机融合,是在长期的历史和社会发展中不断形成和完善的,与时俱进,东营的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得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